在西班牙语中,“卡斯特罗”(Castro)既是一个姓氏,也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古代生活在西班牙西北部地区的凯尔特人修建的城堡,其词源为拉丁文的castrum,意为具备防御功能的兵营。不管是刚刚离世、领导古巴多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还是近几年接替兄长管理国家的劳尔·卡斯特罗,“卡斯特罗”这个名字总是与古巴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领导人的名字与国家命运之间似乎有着神秘的对应--1959年卡斯特罗率领革命队伍成功夺权以来,古巴就成了一个西半球的“castro”,一个坚定捍卫着革命理想的堡垒。在古巴革命宣传画的叙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就是菲德尔·卡斯特罗(菲德尔,Fidel,意为忠诚)的形象,看到一个战斗不歇、坚守多年的古巴。

尽管社会主义古巴在物质上的贫乏举世皆知,它的文化生产却远非贫瘠。至少在它的初期,古巴革命给人的印象是自由活泼、充满想象力的,吸引了拉丁美洲文艺界的一大批左翼青年。在他们看来,古巴革命为长久处于殖民地命运中的拉美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帝国主义体系中,拉美国家改变不了依附于北方强国的地位,不可能按照发达工业国的发展模式进入发达阶段,因为“拉丁美洲的不发达是他人发达的结果”(加莱亚诺语),北方强国越发达,拉丁美洲就越不发达,要打破这样的定势,就需要像古巴那样发动革命。“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卡斯特罗这句充满乌托邦色彩的口号令进步青年们兴奋不已。

人类社会革命的历史经验已经让拉丁美洲欲图改变现状的年轻人们明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需要真刀真枪地去斗争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是武装革命的先行者。1953726日,他率领一批古巴爱国青年攻打政府军的蒙卡达兵营,打响了推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第一枪。虽然起义失败,这次壮举却在后来的斗争岁月中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暴动获刑的卡斯特罗在大赦出狱后成立了“七·二六运动”组织,继续开展革命斗争,历经流亡与打回老家后的游击战,队伍不断壮大,终于在195911日成功终结了旧政权。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历史篇章开始了。

战斗的堡垒——宣传画中的古巴革命-激流网图一

在革命宣传的文艺作品中,标志性事件和对这些事件的纪念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在这张宣传画中(图1),作为背景的就是“七·二六运动”的红黑两色的旗帜。不用画面下方的文字提示,我们也能凭那一口标志性的大胡子辨认出,画中的人物就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画像的风格很接近版画--这正是左翼艺术家偏爱的表现体裁。卡斯特罗以青年武装革命者的面目出现,睁着一双警觉的眼睛,仿佛时刻提防着敌人的偷袭。如果我们联想到古巴革命军事胜利后必须面对北方强敌策动的各种形式的侵袭,联想到卡斯特罗一生躲过了多少次暗杀,则更能理解这道目光的深意。在这幅画中,卡斯特罗唯一的装饰就是一把枪,长长的枪管不是靠在他肩上,而是同样警觉地竖立着,与他脸颊的走向形成一个V形夹角,从而展示出无需言语的力量。这把枪与其解读成暴力专政的象征,不如解读成对暴力革命的正名--只有掌握了武装,革命才能走向成功。

战斗的堡垒——宣传画中的古巴革命-激流网图二

相比于前一幅图的冷峻、紧张,纪念革命战争胜利六周年的这张宣传画(图2)就要温暖许多,采用了红与黄的暖色调。在画面中,以卡斯特罗为首要人物的群体影像取得了一种雕塑的效果,传达出英雄主义的调性。这幅画再现的很可能是1959年卡斯特罗和他的亲密战友们乘着坦克胜利开进哈瓦那的情景。卡斯特罗遥望远方的形象传递出乐观、希望。画面右下方那张几乎完全被遮住的脸,从帽子和发型来看似乎是古巴革命的伟大功臣、阿根廷人切·格瓦拉。整幅画是一曲热烈的凯歌,革命战争的回忆成了史诗。在这史诗的鼓舞下,古巴革命继续轰轰烈烈地展开,向生产劳动领域、向文化教育领域发起新的征程。与此同时,古巴革命的火种也在酝酿着跨越远海的新的革命。1960年代,正是全世界的火热革命年代。就在这张宣传画贴出的1965年,本可以在革命政府中安然做高官的切·格瓦拉神秘地消失了。他出现在刚果,出现在玻利维亚,带领一批经验丰富的古巴军人深入当地,为了全人类的解放继续进行武装革命斗争。他的被俘与惨遭枪杀更为他的革命人生赋予了英雄悲剧的色彩。

战斗的堡垒——宣传画中的古巴革命-激流网图三

有一幅创作于1973年的古巴宣传画(图3),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革命宣传画之一。用色和构图是非常简单的。红色与绿色这一对对比色的相遇,已经制造出冲突斗争的意味,斜贯画面的长枪更加剧了紧张的气氛。比这些更重要的,是那只紧握长枪的手,手的形状是由南美洲地图变形而来的。南美洲全部染成了红色。作者想传达的意图大概是,革命红旗必将插遍南美,又或者是,南美洲全面告急,因为在当时的南美多个国家,相继发生了军事政变,成立了有美国政府支持的军人独裁政权。相比于古巴革命,1973911日智利血腥政变的惨剧再一次表明,靠议会选举来推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革命需要枪,需要武装斗争。画中这只有力的大手也告诉人们,南美洲需要团结起来,长久互相憎恨、各自为政的拉丁美洲诸国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敌人。这也是一向支持古巴革命的马尔克斯在他的《百年孤独》中隐设的思想。格兰德河以南的这些讲着相近语言、拥有相似国家历史的人民,因为革命、因为反帝斗争而逐渐加强了一个建立在拉丁美洲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古巴革命是一个重要因素。古巴成为拉美革命青年、左翼作家们的圣地和避难所,他们在古巴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拉美人是一家人。乌拉圭、智利、阿根廷……统统沦陷了,只有古巴傲然挺立,宛如反帝斗争前沿的坚强堡垒。

战斗的堡垒——宣传画中的古巴革命-激流网

世界革命的高潮过去了,所谓的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冲击着拉丁美洲,卡斯特罗的古巴仍然像堂吉诃德一样守卫着最初的理想。这幅1981年的宣传画(图4)就塑造了坚定防守的古巴形象。巨大的古巴国旗迎风飘扬,英武的陆军战士端着钢枪站立在碧海黄沙间,这里是社会主义古巴的防线。1961年,在这里发生过举世震惊的“猪湾入侵”事件,一批流亡美国的古巴人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武装反攻,最终被古巴革命政府的军队击溃。这是古巴防守战的第一次胜利。这幅宣传画就是为纪念该战役胜利20周年而作。

战斗的堡垒——宣传画中的古巴革命-激流网图五

1985年的这张宣传画(图5)采用了类似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又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肖像。他穿着军装,戴着军帽,一如他平常在公共场合示人的穿着。仰视的视角凸显出画面人物的崇高。很明显,他已经老了,胡子已经花白。然而他的脸上并没有衰颓之色,仿佛有一道强光照亮了他的鼻尖,脸上扩散开一股强烈的力量。他的眼神里有忧虑,也有信心。或许这里面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他知道古巴的处境不太妙,革命是不尽人意的;在美国的封锁和打压下,民众的生活并不容易,很多人已经对这座海岛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他仿佛想说,那些不愿在社会主义古巴过穷日子的人,让他们游到对岸去拥抱资本主义的繁华生活吧,而我会坚守在这里;我相信我们的革命必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画面是含有些许悲剧意味的,却又以写实风格向人们真切地展示了一个是人而不是神的领袖,从而传递出温暖的力量。

战斗的堡垒——宣传画中的古巴革命-激流网

雄狮般的卡斯特罗在祖国的土地上坚守到底。“Patria o muerte”(与祖国共存亡)是他最常呼喊的口号。这幅宣传画(图6)不知作于何时,同样传达了坚强守卫的信念。古巴风景在此风格化地呈现为大山大海,古巴国旗在蓝天下昂首飘扬,旗帜下是卡斯特罗穿着军装的侧面像,紧攥着拳头似是在发表演说。宣传画上的西班牙文翻译过来是:“这面旗帜,这片天空,这块土地,我们将以任何必要的代价保卫这块土地。”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战斗的堡垒——宣传画中的古巴革命-激流网(来源:公众号“新知WISSEN。责任编辑:卢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