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蓑衣客

1.积累的一般意义

“积累”是一个十分常用的词汇。在通常意义上,一切的社会的进步都必须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文化积累还是物质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上,“积累”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它是生产发展的绝对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一般被分为两个部分:消费部分和剩余部分。消费部分直接用于生产生活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剩余部分则积累起来,进而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是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如果一切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作消费,而无任何剩余,则人类社会只会在既有的基础上盘旋,绝无任何的进步。因此,“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惊天动地的事情。有“剩余”作为物质基础的存在,人类才产生社会历史。从这个角度上讲,“剩余”是“积累”的条件、背景、来源,“积累”则是“剩余”的目的、结果、未来。“剩余”和“积累”此两者二而一。这就是“积累”的一般意义。

2.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在政治经济学中,“积累”是一项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主要是生产性的经济活动。人类的任何社会历史活动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种性质:积累的本质意义贯穿人类历史的存在而不改变;积累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在奴隶制度下,积累来自于奴隶的无偿劳动;在佃农制度下,积累来自于农民的依附性劳动,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有偿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来自于无产阶级的雇佣劳动,其表现形式为利润,也即剥离必要价值后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还穿插有一个特殊的积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它本身却超脱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形式之外。从一般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前提即有一批现成的货币和财富供其使用。现代的依附性国家(或称为外围性等等,也即新殖民主义或新帝国主义体系下的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来自于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而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源头讲起,其资本的产生却无从谈起。谎言由是而生。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货币和财富的来源被有目的的称作“勤劳的结晶”。这个带着道德说教的说法竟然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资本家共同采用,令人啧啧称奇。早期西欧的资本家将原始积累称作“勇敢探索、运气俱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产物,与之对立的无产阶级则被描述为“懒惰、愚昧、呆滞”。众所周知,欧美的资本原始积累从来都是伴随着劫掠与勒索。越是用高洁伟岸的道德加以强调的田园诗歌,越是隐藏着肮脏不堪、讳莫如深的恶行。对内的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对外的人口贩卖、财富劫掠,这些是原始积累的鲜明主题。资产阶级政客道貌岸的言辞与资本家利润的血污共同造就了歇斯底里的虚假舆论。在二十世纪的某一国家中,资本原始积累被称为资本家个人的勤劳致富,而工人的神圣的劳动权利也被污蔑为“大锅饭养懒汉”。前后几百年,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资本家在同一问题上竟然使用了极其相似的词汇。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这一批资本家与那一批资本家干了同样的勾当。

资本原始积累在物质财富和经济关系两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变革。物质财富上,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增加整个社会一丝一毫的财富,而只是用暴力的方法将社会的存量财富重新进行了分配。金银货币和生产资料都被集中到了有限的西欧贵族和新兴资本家群体手中;在经济关系上,圈地运动等一系列对农民的剥夺运动创造了两个市场: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农民被剥削者从土地上赶了出来,失去了依凭的农业生产资料,流落城市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自由劳动力供给,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资本主义历史绝不会那样完美,当劳动力市场逐渐膨胀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却未发展得如此之快。换句话说,先有了劳动力市场,后有了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不足以逐渐接纳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时候,社会失业率是较高的。这就是血腥的14-18世纪劳动法规的创立背景。由于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遭到了破坏,从土地上赶出来的人口不能像从前一样依靠双手过活,而必须依靠城市里的商品生活。消费品的消费市场大大扩充了起来,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最后的根基。驱赶了农民,霸占了土地和工具,剥削者们就获得了不变资本;赶出了农民,成就了劳动力市场,剥削者们就获得了可变资本;创造了消费市场,剥削者们就制造了实现剩余价值的场所。由此,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全部经济条件从此具备。

资本原始积累是创造资本的条件,但它却不是一般条件,而只是创造资本的特定历史条件。资本被不断创造的一般条件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3.资本主义积累

3.1特征

资本主义积累的特征说来简单,即:运动。无止境的运动就是资本积累的唯一追求,也是资本积累的唯一特征。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资本积累的运动形式被完全揭露出来,即:无止境的资本周转和循环。资本周转和循环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形式。资本按照社会竞争压力和资本家的生产安排,被有目的、有计划的分为三个部分: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三种资本形式依次进入各自的循环阶段,这使得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里,同一个资本家的运营下,同时出现三种不同的资本运动的“流”:

1. 货币资本循环:G-W…P…W’-G’

2. 生产资本循环:W’-G’·G-W…P…W’

3. 商品资本循环:P…W’ -G’·G-W…P

4. 实际循环形式:G-W…P…W’-G’·G-W…P…W’ ……

资本在上述过程中不断运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一般形式。但资本不是简单地如图所示一样简单重复,如果能够正常盈利,资本循环每进行一次,资本额就增大一次。事实上,资本在正常盈利的情况下,每一轮循环的时候,每一个字母:GWPG’W’等等均代表了比以往更大的实际数字。这个现实就是资本增殖,也即资本积累。

从个别资本家的角度上讲,资本增殖或者说资本积累的目的是十分纯粹的:一是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掉;二是追求比前一次更大的下一次的资本额。实际上,前一个目的也常常交融在后一个目的之中。后一个目的是资本家个人的永恒的目的。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上来说,追求比过去更大的资本额则是其全部社会意义。在这个地方,决不能马虎地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好像资本主义社会也被赋予了拟人化一样的情态,有资本家那般存在于头脑中的、主观的愿望。资本主义社会是没有目的的社会,主要靠资本的自发力量决定着社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只能从结果的角度对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意义”进行称谓,而绝不能将之拟人化,把对个别资本家的追求同化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上。拟人化常常给人以心理暗示,似乎资本主义生产摆脱了无政府状态,机会主义者总是这样期盼着。而冰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则仅仅是照常运转着,最终向着灭亡而去。

3.2过程

从实际生产的角度上讲,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的过程。资本积累从上一轮的积累结果开始,或者从初次垫付资本开始,经过雇佣劳动的过程,无产阶级将他们的具体劳动施加在属于资本家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上,使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发生改变,产生新的产品,出现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将储存于无产阶级身体机理上的劳动力抽象支出出去,赋予新的产品之上,以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式凝结为“价值”这一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社会历史范畴。最终,通过商业雇员的劳动将物质形态的价值实现,变为货币形态的价值,也即价值本身。价值再在分配领域进行分配,必要价值被剥离出来,以工资v的形式交给无产阶级,剩余价值m也被分离出来,一部分以m/x的形式交给资本家进行个人奢侈消费,另一部分作为m’,也即积累起来的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期在下一年度中获得更大的m,也就是更大的m’m/x。由于在产品的结果上,vm的实现总是处于对立的状态。因此,资本家的目光只聚焦在剩余价值m上,对于工人工资部分v,资本家则是尽可能地使之降低。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循环的全部主观意义都放在了积累本身,资本家“施舍”给无产阶级的工资则成了资本家眼中嫌恶的存在。从狭义的角度上看,资本积累仅仅是一个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环节:它是本次生产的直接结果环节,是下一次直接生产的前提环节。同一个狭义上的资本积累所具有的这样的双重性质就是资本积累无限运动的直接表征。从广义的角度上讲,资本积累则是再生产本身,是总公式:G-WPW’-G’的全部过程。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表现为资本积累的一个简单组成部分,不断周转和循环则是资本积累的内容。因此,广义的角度上来说,资本积累是从价值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而资本主义再生产之生产方式则是从实物形态上考察了资本积累。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市场的角度上来讲,资本积累的过程是市场逐渐扩大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积累的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在个别地区建立,其市场范围局限于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仅与个别有生产需要的地区有所联系。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在十八世纪后半期迎来巨大突破,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积累的市场范围从一国的范围完全超越出来,走向全世界。此时,英国成为全世界的工厂,而世界则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垄断组织的形成,整个世界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资本积累,起源于西欧少数国家的资本积累,得以在整个世界市场上进行。布哈林在《世界经济与帝国主义》一书中将此时的资本积累形式描述了出来:“世界经济是全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体系。[1]”世界性的生产体系以及随着而来的交换体系构成新的历史时期下资本积累的形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整个世界普遍建立,落后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在第三世界普遍遭到打击,人类社会的封建生产关系总体上退居次要位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完全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主流。资本积累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资本积累按照垄断形式分为了两组形式:垄断的和非垄断的积累 

从劳动工具的角度上讲,资本积累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简单协作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机器大工业时期。在劳动工具较为不发达时期,资本积累的生产方式只能依照简单的劳动协作进行。此时的资本积累速度是较为缓慢的,资本积累的模式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较长。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简单协作迅速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协作中。复杂协作给资本积累以较大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一直持续到大机器的产生,生产性劳动被不断简化为简单劳动的形式,人的机体从属于机器。而资本积累则在此刻鲤鱼跃龙门。

从资产阶级的内部关系上看,资本积累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程。资本集中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竞争是私有制下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积累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动力。竞争伴随着的是集中,一个资本家倒下了,他的市场份额就被其他资本家分食。资本积累就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壮大。因此,资本集中与资本积累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此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资本集中并不改变现存的资本额,而是在资本家阶级内部对社会总资本额进行了新的分配调整,在更大的基础上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则为资本集中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使资本以更大的实力进行资本集中。垄断是资本积累的最后形态,也是资本积累速度最快的形态。

从危机的角度上讲,资本积累分别要经历:高涨期、危机期、萧条期、复苏期四个阶段。高涨阶段是资本积累最快速的时期,此时投资迅猛、市场繁荣、投机猖獗。随后资本积累走到了周期性的尽头,也走到了癫狂的尽头。随着社会生产的某一个环节的断裂,交换阻滞,资本积累骤停,进入了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局面。危机使资本积累进入艰涩的运动期。随着危机的恶果被转移到较弱的资产阶级和全体无产阶级的身上,生产秩序渐渐恢复,资本积累的流动局面渐渐出现,资本积累进入萧条期。为了在萧条期实现竞争的优势,必须压低成本,使用更新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本在这个过程中缓慢更新,创造着新的市场。随着资本积累的缓慢恢复,流通的动脉渐渐打开,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为市场创造新的繁荣,社会进入复苏期。资本积累再次积极的活跃了起来,进入下一个危机周期。

3.3内容

资本积累的内容是围绕着“剩余价值”展开的。首先生产剩余价值,也即生产过程。没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就没有积累的对象,也就没有积累。生产的过程就是雇佣劳动的过程。也即购买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和使用劳动力(监督劳动)两个部分。在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之后,积累就有了对象,也即载体。交换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而剩余价值依然是剩余价值。然而交换的奇特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不是对剩余价值的剥离和囤积,更不是对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对于资本积累来说似乎它没有发挥任何推动和跳跃的作用,但它却扼住了资本积累的唯一咽喉。不能实现交换,价值就不能从商品的形式变为货币的形式。私有制和分工决定了资本家生产的东西往往是他自己不需要的。想要变成他所需要的,也即能够用于在他自己的资本逻辑体系下而能扩大再生产的,却是他不生产的东西。他必须将自己生产的东西变成可以与一切相交换的商品:货币,而后才能进行新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这个现实特征竟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最大表征: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危机不发生在生产领域,无论是本轮生产还是下轮的扩大再生产;不发生在分配领域;更不发生在消费领域,恰恰就发生在交换领域。交换领域的危机来自消费领域,也即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的消费相对不足;而消费领域的不足则来自分配领域,也即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剥夺;分配领域的剥削则完全由生产领域决定,私有制+雇佣劳动决定了在生产领域中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必然被剥削,只能被剥削。四个领域环环相扣,浑然天成,那么出现危机又何足奇。危机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意外。跨过了交换这一道坎,资本积累迎来了一马平川。接下来是对价值的分割,属于工资v部分的必要价值,资本家扭扭捏捏地拿给工人;属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则理所当然的作为利润形式收归资本家。在拿出用于铺张浪费的消费基金之后,剩下的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积累的对象。资本积累迎来最后一个环节: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按照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被分为追加的可变资本△v和追加的不变资本△c两大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工人加入到雇佣劳动的行列中来,新的机械设备被购买进资本家的工厂中,更大的生产规模建立起来。这就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是物质的积累,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在原有的物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作为机器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作为劳动力的生产要素也增加了;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扩张,更多的劳动者进入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范畴内,在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监督下进行劳动,他们同资本家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政治关系,也就是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

在观察资本积累的内容之后,我们明显的发现,工人工资的来源是清楚的。它不像资本家所说的那样,是资本家的施舍的结果。工人工资完全是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工人不仅生产了在数量上相当于自己工资的那部分价值额,而且生产出远远超出了其工资的剩余额。资本家的全部资本的来源也变得清晰起来。也许在最初设厂的时候,资本家还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其资本来源于借贷或储蓄而垫付。但经过几个资本积累的周期之后,资本家手中所拥有的代表其垫支的资本额早就被其个人消费给消费光了。资本家是什么也不生产的,他的全部消费基金都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当代表他垫支额的资本额在同样的数量上被消费光了之后,他却依然享有对整个生产单位的所有权,这个生产单位在资本额上已经远远大于其最初设厂的时候的额度。当然,如果这个资本家在经过几轮生产之后,其生产单位所余资本额竟然少于从前,甚至为零,那我只能说:恭喜您,破产了。此外,工人的消费也被纳入到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来。在分析单个资本家的再生产过程中时,仿佛工人的消费与资本家的生产是无关的,好像工人的工资就只是兑付所谓的“劳动的对价”。但事实上,如果工人不能获得工资,进而不能获得生活资料,那么工人在生理上将会走向灭亡,资本家也就无劳动力可以使用。如果说站在微观的角度上,资本家还可以将问题像击鼓传花一样推出去说:这里死了一个,外边还有千万个!那么站在整个社会的总的再生产角度上,这种说法不过是将问题推向了整个社会,而整个社会却无处可推脱。矛盾就在这里:每个资本家都推脱私有制的问题,维持自己的生产秩序;而私有制的问题在全社会的范畴里却颠覆了每个资本家都欲维持的生产秩序。剥削阶级的社会就是这样:越是维持剥削秩序,就越是走向灭亡;因为维护,所以灭亡。

3.4影响

在资产阶级内部,资本积累客观上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但这丝毫没有为资产阶级带来曙光;相反,大部分资本家都是在被威胁中度过。首先,资本积累总是不平衡的,劳动生产率高的资本家凭借超额剩余价值独领风骚,劳动生产率低于它的资本家则紧张不已,只能紧追慢赶。竞争的不断加剧,就是淘汰的不断加剧。无数资本家在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沦落到他们素来看不起的小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行列里来。胜利者只能是在资本集中的过程中占据政治和经济优势的垄断寡头。资本积累的历史的结果就是形成垄断。而垄断丝毫没有为资本家带来新的解脱,相反,垄断竞争竟然达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程度,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资本家在垄断竞争这一新的、更高的竞争烈度上为他们的灭亡添加了注脚。其次,资本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利润率的平均化。为了使得等量的资本获得等量的利润,资本竭力在各个不同的行业里来回调度,来回穿梭。在资本随着利润率高低的指引下不断游弋的过程中,有些行业虽然凭借资本的进出而导致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却依然不能达到平均利润率的程度,这些行业最终走向消亡,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不再成为一种行业。有些行业在资本的供需关系的影响下,其利润率最终或降或升,趋于平均利润率的水平,成为留下来的、活着的行业。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追求积累、追求增殖的必然结果。最后,已经趋于平均化的利润率逐渐走向下降的趋势。这是一种历史性的下降趋势,是虽然缓慢但无可阻挠的趋势。在剥削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润率p = m/(c + v) = vm’/(c/v + v/v) = m/(e + 1)m’为剥削率,e为资本有机构成,常数1无社会意义)与资本有机构成e呈现反比关系。在竞争的作用下追求超额利润,只会使得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水平只能历史性的上升,这个上升也同样是无可阻挠的、无可奈何的。

相比于资产阶级的财富的积累,资本积累带给无产阶级的却是苦难的积累。苦难的积累源自贫困的积累,贫困的积累则源自相对剩余人口。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等单位量的资本所需要的劳动力一直在减少,如不是总资本量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早已被失业率所击垮。除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外,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都可以在不增加劳动人口的前提下增加劳动的适用,满足生产的需要。劳动人民并不排斥科技的进步和有机构成的提高。事实上,有机构成的提高有无穷益处。然而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却以之排斥劳动人民: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将更多的人口从生产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之从事其他同样有意义的劳动;相反,有机构成的提高将劳动人民推入深渊。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却炮制什么“自然的失业率”,似乎失业是一种必可避免的、必然的、非人力可为的、受经济规律支配的事物。凯恩斯主义将失业分为三大类别: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由于市场信息不健全、劳动力流动的客观障碍、劳动的季节性等等原因导致的局部的失业,也即摩擦失业,被认为是合理存在的,这个数字大约在4%左右,似乎还可以接受。社会以妥善处理非自愿失业部分为政策目标。可能在资本家眼中,失业的存在就如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要走向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失业率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本就是不断波动的过程,是危机与高涨来回切换的过程。失业人口的存在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满足了资本主义波动发展的需要。其次,失业人口的存在成为资本家用来恐吓就业人口的一大法宝,因为每个就业劳动力都面临随时被资本家替换的风险,因此潜在的失业风险成为资本家用来压低就业劳动力工资的一大杀器。最后,失业人口的存在还可以制造就业劳动力与失业劳动力之间的矛盾,破坏无产阶级的内部团结。可以说,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使失业人口本身陷于贫困之中,就业人口也不可避免的要濒临贫困的边缘。贫困为无产阶级创造了较低的文化水平、较差的修养习惯、较为残缺的身体机能。却给了无产阶级一个暗藏的契机:强烈的政治斗争性。这却恰恰是一切问题核心。

最后,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资本积累同样意味着矛盾的积累、危机的积累。资本积累在资本家眼中盛产资本,在马克思主义者的眼中却盛产革命的烈焰。资本积累不仅仅是资本家阶级的内部事情,而是两个阶级的事情,但这却是资本家从来都看不见的事实。贫富差距的悬殊是阶级矛盾表象化的直接结果。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各种腐朽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享乐主义的生活作风随着贫富差距一同在社会中群魔乱舞。这种直观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剥削的抽象表现。矛盾的积累是多方面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异象,三者并驾齐驱,为阶级斗争点燃星星之火。


参考文献:

[1] 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资本积累的通俗阐述-激流网

(作者:蓑衣客。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