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萝卜头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工人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国际共运史的起点。在短短的五年多的时间中,共产主义者同盟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做了坚决斗争,参加了1848年欧洲革命,经历了革命失败后的反动与组织上的分裂,接着遭受了当局的毁灭性打击,最终迎来了自身的解散。同盟的历史虽然短暂,但中间包含了丰富的革命内容与革命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理论意义。在今天回顾同盟的历史,除了纪念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同盟的光辉革命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此外,逝去的历史不满足于此,它仿佛想以押韵的方式重现自身。在这种情况下,详细研究革命史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共产主义运动主要发生于欧洲的英法德三个国家,其他国家也有涉及,但相对次要。梳理共产主义者同盟历史的背景时,我们主要聚焦英法德三国。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分析各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出发,分析各国国内的政治情况、工人运动情况和社会主义运动情况。通过对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分析,我们得以一窥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德三国社会的概况。
(一)英国
英国在十七世纪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政权主要掌握在金融与土地贵族手中。随着圈地运动的完成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厂工人阶级一同增加了自身的实力。为了谋求参与政治的权力,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有过短暂结盟。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背叛了工人阶级,仅为自身争取到了参与议会的权利。英国工人阶级不满足于此,他们通过宪章运动为争取普选权做了不懈努力。
经济情况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无产者。随着十九世纪上半叶清扫领地运动(Clearing of Estates)的结束,绵延了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最终迎来了它的完结。在圈地运动中,大批大批的农民被从土地之上剥离出去。在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后,这些破产的农民不得不去工业领域出卖劳动力讨得聊以饱腹的微薄薪资。经过圈地运动和工业的长期发展,英国逐渐从以农业立国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立国的国家。领取工资的工人开始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的产业工人总数就超过了两百万人。1841年时英国的职业人口中农业占20%,而工商业则占43%。农民的破产与产业工人的大批量聚集是产生工人运动的前提条件。此外,大规模的城市也开始出现。大量的英国居民从英国东南部迁徙到西北部工作,那里先后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新兴工业中心。
工业革命对手工生产的改革。在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了第一轮工业革命。在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还是一个小手工业占优势的农业国。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火车头的出现和推广,棉纺织业等工业主导行业逐渐告别了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向了机器大工业。资本通过采用机器进行生产的方式,摆脱了自身对工人手工劳动的依赖而建立了机器对工人和劳动的绝对统治,摆脱了工场手工业对熟练工人的依赖而开始采用大批量的非熟练工人,进而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即工人的工资)。这些方面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对抗性进一步加深。此外,虽然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斗争是同资本关系本身一起开始的,但只有在采用机器以后,工人才开始反动劳动资料本身,即反对资本的物质存在形式。当然,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是需要时间的,但机器的大范围采用为工人反对资本本身创造了前提条件。
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1825到1826年间,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英国当时的重要出口产品棉布从3.45亿码降为2.67亿码。从此以后,英国每十年左右就要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即是现代生产力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典型表现。它表明资本主义的英国陷入了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也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统治阶级的脆弱神经。
政治情况
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的共同统治着当时的英国。随着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的完成,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国家权利由君主转移到了议会手中,议会成为了英国的国家最高权利机关。但这一时期议会的权利主要掌握在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贵族手中。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利。由于共同敌人是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贵族,1816年起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了事实上的盟友,共同提出了实行普选,废除刻意拉高粮食价格的粮食条例、取消禁止组织工会的法令等多方面要求。经过长期斗争,主张改革的辉格党人在1830年的众议院选举中大获全胜。辉格党掌权后,懦弱的工业资产阶级叛卖了工人阶级。辉格党1832年领导制定通过的改革法案并没有为人民争来普选权,而是将选举权在工业资产阶级、农村中的富农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中作了重新分配。由于改革后的选举资格仍然要求相当数量的财产,新增的选民都是有产阶级。从此,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贵族达成同盟,共同统治英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仍然处于没有权利的地位。
工人运动
这一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有捣毁机器的路丁派运动和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路丁派运动是英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幼年时期,主要发生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工人斗争的发展,路丁派运动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主要分析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因为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形成了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出于对英国政府镇压工会运动以及1834年新济贫法的不满,加上大工业促进的工人阶级思想的觉醒、1837年英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工人阶级生活的恶化,宪章运动在工人阶级中迅速兴起了。1836年6月,一批先进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宗旨是用一切合法手段废除统治阶级的各种反动立法,争取人民的自由权利,使社会一切阶级处于平等地位,争取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1837年5月,协会的领导者和议会中的一些激进议员一起开会,决议起草一个文件来阐明自身的观点,这个文件就是后世闻名的《人民宪章》。随着人民宪章的公布,宪章运动迅速在英国各地拓展开来,类似定位的组织纷纷成立。
虽然宪章运动遍布英国,参与人数空前,但宪章运动的组织力量相对薄弱。在宪章运动中,曾经短暂地存在过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全国宪章派协会”。高峰期时会员人数也仅有四万人,占宪章运动参加者的百分之五不到。此外,该协会在英国各个城市有四百个分会。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武装,这个遍布全国的组织未能积极加强同英国工人的联系,未能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手段向工人阶级宣传科学的理论和组织工人,未能制定明确的纲领和周密的斗争策略以实现对宪章运动的强有力领导,总体上是个自发性强,组织性不强的组织。
人民宪章的核心要求有这么几条:(一):全体成年男子均享有普选权;(二):国会每年改选一次;(三):国会议员要有报酬;(四):选举要秘密投票,拒绝贿买和恫吓;(五):各选区一律平等;(六):应取消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宪章中还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取消谷物法,保障企业家应得利润等等。总体来说,这份人民宪章是一份不彻底的民主主义纲领,比如纲领中没有成立共和国的要求,没有妇女享有选举权的要求等等。
宪章派对于如何实现这些主张意见并不一致,大致可以分为三派。这三派分别是左翼的物质力量派、右翼的道德派和中间派。物质力量派的代表人物是劳维特,主要依靠伦敦的手工业工人,主张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来迫使议会接受人民宪章的要求。道德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布雷恩和奥康诺(与马恩有联系的哈尼和琼斯也包含其中),主要依靠英国北部的工业无产阶级,主张用递交请愿书的和平方式争取实施宪章,达到自己的要求。中间分子则在两派之中摇摆不定。宪章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右翼道德派手中。宪章运动内部之所以有这么丰富的派别,和宪章运动参加者成分复杂有比较大关系。手工业者,高薪熟练工人,以及大工厂的工人都参与其中。
宪章运动一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1839年。宪章运动的领导者们从1838年的春天起开始征集在国民请愿书上的签名,并选出参加向国会呈递请愿书的代表。围绕如何争取胜利这个问题,右翼的道德派主张集中全力争取舆论对请愿的支持,而左翼的物质力量派则主张对国会施加革命的影响。最后组织者们决定,如果国会否决请愿书,工会就号召居民挤兑银行和抵制高征税的烈酒,以及进行一个月的总罢工。请愿书在39年7月被递交到议会,未经过多久的讨论就被统治者否决掉了。消息传出来后,英国各地开始自发地举行群众抗议大会和游行示威,甚至组织了武装起义,政府则以疯狂的镇压还以颜色。宪章派组织者的行动并不坚决,组织者们自己放弃了通过总罢工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决定。工人被瓦解了,宪章派的第一次发动以失败告终。在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同路人和相当一部分道德派离开了运动。出于对组织力量薄弱的反思,宪章派开始调整并加强组织。40年春各地宪章派组织改组基本完成,7月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全国宪章派协会”。协会有选举出来的中央委员,协会的会员们都持有党证,并且缴纳会费。到1842年时,协会在全国发展了400个分会,会员人数达到四万人。
1842年春,宪章派提出了第二次请愿书。这次请愿书不仅提出了政治要求,还提出社会经济要求,例如废除关于处置贫民的法令,取消资产阶级对机器和土地的独占权,教会和国家分离等。在第二次请愿书上签名的有330万人之多,占英国成年男性居民的一半以上。42年5月移交给议会的这份请愿书依旧被迅速否决。请愿书被否决的消息激怒了工人们,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各地。从7月底到8月初,宪章运动达到了最高潮,中心位于曼彻斯特。在许多工厂中,工人成了实际的主人。英国政府惊慌失措,依旧采取武装暴力对工人阶级进行镇压。工人运动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超出了宪章派领导人的预料。领导人们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具体领导这次罢工浪潮,仅限于发表声明号召工人们继续当前斗争,并且他们也害怕工人罢工发展为起义,导致运动脱离他们的掌控。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罢工最终于42年9月被镇压下去。这次大规模罢工被镇压下去后,宪章运动陷入长久的低潮期。个别领导人转向了教育工作,有一些宪章派人士则去参加自由贸易运动。宪章派的个别领导人(奥康诺)甚至走上了通过集资购买土地恢复小农制度,以解救失业或在业贫穷工人的道路。不出意外,这种开倒车的尝试没过几年就迎来了破产。只有少数左派人士(哈尼和琼斯)仍然在坚持斗争。
1847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实际工资降低,宪章运动又在英国活跃起来。宪章派的一个领导人在当年当选为议会会员,对宪章派争取在议会通过人民宪章的活动起了很强的鼓舞作用。48年春,法国二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的宪章派和工人群众更为振奋。48年春天起各地举行群众大会的次数越来越多。在新的请愿书上签字的人数达到了550万人。第三次请愿书包含着重新改造国家政权的许多条款:人民是一切政权的基础,工人应享有对劳动产品的权利;只有实行工人和劳动阶级代表制定的法律,才能使国家的财富源泉和经济资料获得最完美的发展等。48年4月4日,宪章派在伦敦召开“国民公会”讨论新一轮的行动方案,哈尼和琼斯主张武装起义,而奥康诺则主张和平请愿。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国民公会决定于4月10日举行示威游行,并把请愿书递交给议会,若请愿书被否决,则由国民公会草拟一份陈情书,解散议会,并坚持斗争,直到宪章成为法律为止。英国政府大为惊恐,调来了12万正规军和15万临时警察驻扎在伦敦。10号当天集会如期举行,约20万工人群众到场。伦敦警察局局长警告游行队伍不准到议会去,否则就进行镇压。奥康诺在威胁面前表示屈服,他答应解散队伍,由委员会将请愿书送到议会。游行队伍因此失去了领导,不知所措,最终解散。议会借口请愿书上有一些明显是伪造的签名(比如维多利亚女王,惠灵顿公爵等),认定绝大多数签名均是伪造的。当年7月,国会第三次否决了宪章派的请愿书。第三次发动的失败,实质上宣布了宪章运动的落幕。尽管在这以后的几年又召集过几次宪章派代表会议,进行宪章派的鼓动,但是工人群众已经不跟着宪章派走了。当时英国国内出现了新的经济高涨,加利福利亚金矿的发现和举世闻名的淘金热的开始,相当多的穷人离开英国,远涉重洋到美国去寻找幸福了。英国工人运动离开了在宪章运动年代的革命立场,转到了工联主义的道路上。
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英国历史以及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宪章运动的领导人们理论基础薄弱,组织力量涣散,运动目标和手段带有相当的幻想性质,以及工人阶级自身的不成熟,本次运动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它的失败。
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
这一时期英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是罗伯特•欧文。欧文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是著名的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
欧文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基础上的,且具有英国产业革命时代的特征。他的批判矛头直指机器大工业:“机械方面的新发明结果造成了一场大灾祸。”在生产过程中,“雇主把雇工只看成获利的工具”,而采用机器生产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经济危机,“农业和许多工厂生产部门的体力劳动的市场价格已经降到最低程度,而科学发明所造成的生产力却迅速地继续上升。结果,为市场而生产的行业很快就要发生危机。”同时,欧文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他指出:“私有财产是贫困的唯一根源。”它“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
欧文设计了一个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作为其基层组织的合作公社,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其最高权力机关是社员大会,由它公选产生的理事会作为常设领导机构。合作公社设有农业部、工业机械部、文学科学和教育部等,负责领导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将每名成员的脑力和体力、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欧文看来,人类向理想社会的过渡,乃是通过公社数量的增加,由几十个,几百个以至几千个公社结成公社联盟,直到联盟遍及欧洲,随后再普及到世界其他各洲,最后把全世界联合成为一个只被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伟大共和国。
他把这一切的可能性都维系于教育,他之所以认为教育可以扭转乾坤是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性格主要是由出生以后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为了使人的善良性格和品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就要铲除恶的环境,创造善的环境,从而把社会成员都变成善良、聪明、有用的人。”
欧文的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他的社会主义蓝图是无法实现的,虽然他自己创办了新纳拉克工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无法改变整个英国的的现状,英国政府以及资本家也反对欧文的改革计划,而且欧文在新纳拉克的改革试验耗费了他几乎全部的财产甚至他的生命。欧文反对暴力革命,寄希望于不列颠政府,呼吁议会颁布新法令,不提倡工人阶级采取过激的行为,他幻想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革。欧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也具有局限性,他认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造成了失业,使得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产品大量积压。
欧文在1833年10月主持了英国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英国第一个总工会——全国大统一工会联合会,欧文担任了联合会的主席。这个工会曾达到50万会员,但存在时间不长,成立不久后就解散了。
(二)法国
由于国内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和工业革命进展迟缓,法国国内并没有形成强大稳定的工厂工人阶级队伍,手工业工人是法国工人的主体,法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手工作坊时期。经济上手工业占主导导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政权被把持在金融贵族的手中。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工人和小资产阶级接近了起来,为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发生影响提供了物质基础。法国国内虽然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流派,但大多是空想社会主义派或者宗派式的团体。他们同样对法国工人阶级发生着强烈影响。
经济情况
整体来说,法国还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手工作坊时期,手工劳动和手工生产还在绝大多数工业部门中居于统治地位。这种情况决定了40年代法国工人阶级的面貌。当时占领导地位的不是现代工业无产阶级,而是同小手工业、小私有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半无产者。小资产阶级的贫穷部分和工人之间的界限还极其有限。
法国的工业革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自从19世纪20年代起,机器和工厂制度首先在纺织业各部门中得到推广。棉纺织业大量应用了机器,毛纺织业和麻纺织业也出现了使用机器的大型工厂。机器在纺织业的应用导致纺织品在法国的商品出口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制糖、造纸、印刷等工业部门也开始使用机器。重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起步较迟,30至40年代才开始采用某些新设备和新技术,比如冶铁业开始使用焦炭做燃料,替代了木炭,还出现了鼓风高炉,推广了搅拌法。到40年代某,法国的铁路总长度接近2000公里。
法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小企业的长期大量存在和大企业的发展迟缓。到70年代初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综述的70%以上。这种状况和法国历史上的特殊工业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法国,服饰业、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历来十分发达,到19世纪末时仍然在法国工业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860年时,仅巴黎一地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工人就有6.3万人。这类工业多以手工劳动为主,适合采用分散性的小企业形式,不宜集中,因而阻碍了大型企业的发展。
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法国大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封建制度,雅各宾派当政时期将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分小块平分给法国农民,将逃亡者的土地分成小块用拍卖的形式出售,并且废除了一切封建的权利和义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由于雅各宾派当政时期是以拍卖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大革命后法国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贵族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土地所有制。法国农民大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土地,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取得了土地的贵族和资本家并没有采取资本主义大农场的方式经营土地,而是将土地分成小块出租,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农业在农村的发展。由于大土地所有者只关注自己所得地租的多少,而租地的农民无法投资改善种植的技术和设备,法国的资本主义农业得不到发展。拿破仑当政期间异常重视农业,不仅维护小农土地所有制,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技术措施来大力发展农业。第一帝国期间所颁布的《法典》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保障了农民在大革命中取得土地的合法权利,还废除了长子继承制,确保了每个继承者之间都有同等分配遗产的权利。这些经济政治措施进一步稳固了法国的小农经济,也使得土地的所有权更加碎片化,单个农户占有的土地面积更小。从波旁王朝复辟至1848年革命时期,法国的农村的状况变化则不大。
政治情况
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标志着半封建式的王朝向资产阶级式的王朝的正式过渡。法国的政治统治由教权大地主贵族手中转移到了金融贵族的手中。所谓金融贵族,不光指一些金融资本家,而是包括银行家、交易所大王、铁路大王、煤铁矿和森林的所有者、大土地所有者。不仅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连工业资产阶级的广大阶层都不能参与国家的管理。
由于金融贵族当政期间所制定的阻碍国家工业和国家财富增长的自私自利的政策,不仅无产阶级反对金融贵族,连被金融贵族弄得破产的小资产阶级乃至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也反对这些金融贵族。这样一来,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使工人和小资产阶级接近了起来,而在当时无产阶级还没有自己独立的阶级政党的条件下,就给小资产阶级的活动家造成了对工人阶级发生巨大影响的可能性。
工人运动情况
1831年和1834年的里昂起义,是法国独立的工人运动的真正开端,它对法国整个先进阶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评价1831年里昂起义的意义时,恩格斯认为它是属于“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的范畴。
法国是当时纺织工业的中心。这种工业是规模较小的手工工业。在这种工业中,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占统治地位。小业主(行东)替工场主(包买商)工作,后者给前者提供原料和机器,并向前者收购产品。纺织工人(帮工)替小业主做工,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的劳动日的报酬刚刚购买一磅面包。1828年,里昂纺织工人建立了互助会。32年11月,小业主降低了本来就很低的工资额,纺织工人罢工了。当地驻军企图驱散纺织工人的游行行列,于是激起了起义,全城布满了街垒。在里昂街头,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工人们在黑色的旗帜下战斗着,旗上写着:“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工人们击溃了当地的驻军,并把他们赶出了城市,里昂转到了工人的手里。但是,工人不知道他们究竟该怎么办,他们没有去夺取政权,甚至没有废除城市内的旧政权机关。他们仅仅组织了一个监督市长的参谋部。当工人一停止行动,市长便从巴黎调来了军队,镇压了起义。1834年2月,纺织工人开始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定额。当局逮捕了工人领袖,解散了互助会。这件事情激起了工人的莫大愤怒,纺织工人袭击了法院,试图解救自己被捕的领袖。战斗在1834年4月9日开始了,持续了五天,工人最终被击败了,在战斗中牺牲的不下于一千二百人。
但总体来说,当时法国的工人阶级整体相对落后。虽然法国在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发生过尖锐的阶级冲突,但甚至最先进的工人也仍然在颇大程度上继续为资产阶级激进派思想所俘虏,受着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影响。这主要因为法国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尚未完成、工业变革的速度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和无产阶级本身尚未充分成熟(其中大部分仍是手工业工人——半无产者)。
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情况
40年代法国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各派,在理论上来讲还没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统治的界限之外。他们同工人阶级基本群众的联系极为薄弱,他们既不了解工人阶级发展的历史条件,又不了解工人阶级的迫切需要。他们阻碍着无产阶级的阶级组织,以至于起着日以消极的作用。法国的工人阶级群众,仍然在受着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影响,他们被这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利用来达到自己阶级的目的。
布朗基主义
从3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将通过革命斗争争取民主作为自己任务的秘密社团中传播着巴贝夫的思想。奥古斯都•布朗基是30年代这些秘密社团的领袖。布朗基不相信无产阶级群众的革命可能性,不相信他们能用自己的力量达到消灭政治的和社会的压迫。他认为,为数不多的隐蔽得很好而且组织严密的革命者小集团,不需要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便可以用阴谋的办法出其不意地夺取国家政权,建立起临时政府,建立起为人民谋福利的人数不多的革命者集团的专政。
捷查米与卡贝
40年代法国信仰空想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们主要追随捷查米和卡贝两人。捷查米属于空想共产主义的左派,对这一时期的革命秘密团体“工人——平均主义者”和以后的“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起了很大影响。协会拥护平均共产主义思想,认为达到未来制度的手段是:建立革命的专政和临时革命政府,承认每个人的生存权,把对一切生产的领导权集中于国家之手,组织国营作坊和公有商店,以便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卡贝则属于空想共产主义的右派,他把自己的共产主义制度看做是绝对真理的表现,只要信仰这种真理,便可以马上过渡到新的天国,共产主义“伊加利亚”。卡贝敌视40年代展开起来的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制的群众斗争,认为需要通过和平手段对社会进行改造。卡贝特别注重宣传平均共产主义思想和在法国境外组织殖民地。在1848年革命的直接前夜,卡贝甚至号召自己的拥护者离开法国,到遥远的地方去建立共产主义殖民地。
普鲁东主义
法国所存在的各派空想共产主义遭到了普鲁东的猛烈抨击,他在自己的著作《贫困的哲学》一书中几乎批评了当时盛行法国的所有一切空想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各派。普鲁东虽然批判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和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但自己却是小私有制和小资产阶级生产的热烈拥护者。他的全部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资产阶级社会而斗争,而是想用自己的空想计划来改良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信贷事业,建立保证对小生产者免息互贷的互助组织,确立商品生产者间的“公平”交易,是普鲁东一再推崇的医治百病的万能药方。
圣西门派与傅里叶派
在30年代和40年年代初期,圣西门派和傅里叶派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间有着显著的影响。
圣西门(1760—1825)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但他后来同本阶级断绝了关系,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了替被压迫者服务的事业。圣西门派则是在二十年代后半期至三十年代初形成的。这时圣西门的学说由他的学生做了补充和发展,在知识分子中间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圣西门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废除私有制。但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者,他最后的纲领已经非常接近社会主义。圣西门认为必须让工业家和学者来管理社会,国家是组织生产的机关,其主要目的是最迅速地改善最贫苦阶级的状况。他认为劳动应该是有组织的,按计划进行的。圣西门的学生们根据他们老师的这些原理,作出了彻底的社会主义的结论。
傅里叶(1772—1837)是圣西门同时代的年轻人。他是个破产的商人,饱尝贫困的痛苦,后来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接触的批判者。他的学说中最有力的一面,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认为,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建立地很坏。从事劳动的只是社会的一部分成员,劳动组织又很涣散的,人们各干各的,造成大量的非生产的耗费。为了消灭社会制度的缺陷,傅里叶主张把劳动组织起来。他认为,农业和工业联合(“法郎吉”)是新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一个“法郎吉”有六七百家人,富人和学者八分之一,他们把自己的资本和知识贡献给“法郎吉”;劳动者占八分之七,他们把自己的劳动贡献给“法郎吉”。“法郎吉”的成员不领工资,而是配给不同比例的产品:资本的代表、知识的代表、劳动的代表各得一部分。“法郎吉”的成员居住在一起,共同使用厨房、洗衣房等。傅里叶一生在祈求善良的富人帮助他建立这样的法郎吉,但一生无果。
路易•勃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路易•勃朗是一个历史学家,新闻记者。他的思想在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指马克思以前的各种流派)中影响最大。路易•勃朗是一个阶级调和论者,他竭力强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竞争也严重地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认为,自己所主张的新型劳动组织可以终止这种社会灾难,这不仅有利于工人阶级,而且也有利于资产阶级。路易勃朗认为可以走和平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新型劳动组织计划。此外,路易•勃朗还把民主共和国理想化了,认为它是超阶级的国家形式,即只要实现了普遍选举权,法国就是人民的国家,而这样的国家将赋予每个人以劳动权,并组织劳动。在这样的认知下,路易•勃朗认为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普遍的选举权。路易•勃朗还宣称国家的职责就是在一切工业部门中建立公有工厂。这些工厂将通过和平竞争逐步排挤私营企业。路易•勃朗的观点在法国工人,主要是手工业工人中间非常流行。
宗教社会主义
主张宗教社会主义的主要是拉明涅、毕舍、勒鲁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这些宗教社会主义的共通特点是否认革命的斗争方法,希望从宗教中得出社会主义思想。他们把基督教说成是穷人与被压迫者阶级的宗教,是真正社会主义的学说。天主教修道院院长拉明涅对一部分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起过较大影响,受他著作影响的工人认为基督教是穷人和被压迫阶级的宗教。法国天主教社会党的领袖,资产阶级共和派毕舍,提出了组织由国家予以资助的工人生产协会的口号。他还创办了以工人为对象的杂志《作坊》,宣传天主教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主义思想,但在工人阶级中影响较小。
(三)德国
彼时的德国并未统一,是四分五裂的松散联邦。封建制度在德国经济和政治上的残余使得德国工业和德国工人阶级发展缓慢。小手工业生产统治着德国,工业革命在1848年革命后才迅速推进。德国大多数邦国的政治权利由封建贵族独家把持,经济上和政治上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没有进行民主革命的胆量。德国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和思想意识奇都远逊于英法两国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斗争在国内也并不发展。
经济情况
按照维也纳会议(1815年)的决定,德意志联邦分为34个邦和4个自由市。这个建立在神圣罗马帝国废墟上的联邦,既没有中央政府,又没有武装力量,在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面各邦都各自为政。每个德意志国家都以关税壁垒与邻国相隔离,都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度量衡制度。如此细碎的分割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如果汉堡同奥地利、柏林同瑞士进行贸易,就必须经过十个国家,考察十种关税制度和地方办法,缴纳十次过境税。1818年,普鲁士王国在克服政治割据的道路上走了第一步。这一年,普鲁士取消了内部的关税。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缔结了关税联盟协定,使得2500万人口的地区连成一个贸易区,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增长。1820年—1840年间,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从8500万英镑增加到15000万英镑。从30年代起,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总体来说,德国的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十九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的德国工业,还是小的手工工业,大工业还刚刚开始发展。麻纺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萨克森和西里西亚较为发达,它们的主要形式是资本主义的分散的手工工场。替包买商(工场主)做工的,有成千的农民(家庭手工工业者)。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萨克森和西里西亚出现了第一批纺织工厂,但麻纺织业和棉纺织业中工厂生产占的比重还并不大。甚至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家庭手工业者的劳动,在这些工业部门中仍占主要地位。钢铁和钢铁制造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莱茵河左岸的萨尔平原。鲁尔区冶金业在进入用煤进行金属冶炼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但是这个地区的工业发展很快,大概在十年内,波鸿、埃森等地都从小村镇变成采煤业和冶金业的巨大中心。普鲁士的莱茵区到四十年代成了德意志最发达的工业区。柏林同样有着许多大企业,到1846年时,接近五分之一的柏林居民是雇佣工人。城市居民随着工业的发展增多了。德国有三个地区的资本主义工业取得了特别显著的成就: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西里西亚和萨克森。这些地区是德国工人运动的主要发祥地,后来成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革命派的支柱。
彼时的德国是个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七十的居民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国内的大城市很少,农业对工业占着绝对优势。在德国农村中,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虽然农奴制已经废除,但农民在土地方面仍然依赖地主,大部分可耕地都是贵族的财产。可是,耕种这些土地的人,是必须向地主缴纳大量贡赋和代役租的农民。奥地利和普鲁士甚至还保留着劳役地租制。此外,农村中的警察权利和审判权是属于地主的。
政治情况
这一时期德国存在着国家上的政治割据以及普遍的封建半封建的统治。
德国的封建贵族,到1848年革命前,一直保有过去的一大部分特权。在德意志联邦的绝大多数国家中,实际上存在着依靠贵族而无任何限制的君主政体。联邦内的一些国家,比如黑森——丹穆斯达、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都制定了宪法,但是这些宪法中所规定的两院制和很高的财产资格,几乎使人民完全不能参加社会生活,这些国家中掌权的贵族实际上拥有着无限权力。德意志联邦的领导权实质上归属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此外,当时的德国是一切压迫——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民族的和军事专制的压迫的焦点。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意大利人,都在受着德意志联邦各国的民族压迫。
经济上和政治上软弱而又不甚团结的德国资产阶级,长期甘愿顺从封建专制制度。只有在法国1830年7月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在1832年议会改革中获得成就的情况下,在30和40年代,一部分德国资产阶级才开始反对统治德国的制度。但是德国的大资产阶级,特别是普鲁士的大资产阶级,害怕人民的革命发动,在1848年革命以前,就想同贵族建立同盟,来反对人民。
德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较为坚决。但他们缺乏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那种勇敢和毅力。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文学和哲学中的民主主义思潮又活跃起来了。海涅、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中体现了对统治者,对宗教的批判精神。
先进的革命无产者、小资产阶级的先进代表以及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激进分子,在德国革命民主运动中起了最积极的作用。从40年代起,反对派和革命民主运动采取了直接的政治形式:创立了许多自由主义反对派和民主主义的出版物,激进共和派和仅限于要求建立宪政君主制的自由资产阶级之间有了界限。德国国内的革命人士要求彻底废除封建专制和农奴制残余,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工人运动情况
当时的德国是一个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业的手工工场的国家。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就业的劳动人民,无论就其社会地位,抑或就其思想意识来说,都远逊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无产阶级。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本还没有完全从高利贷商业资本之中分化出来,体现出资本主义最恶劣的方面的商人实业家,同时又是手工业作坊的占有者,高利贷者。日益破产的匠人、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把他们看作是使自己蒙受一切不幸的主要罪人,因而极力反对他们。他们的斗争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个别现象。无产阶级的普遍落后,也决定了它的理想的落后,这些理想是企图回到行会生产,调整信贷关系,阻止机器生产的发展等等。工业资本家当时还没有成为德国工人的斗争对象。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是无产阶级形成的时期,因而它的基本成员还是极不稳定的,日趋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手工业工人之间的距离还非常小。这种情况决定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的观念和理论在工人阶级中还十分稳固,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半无产阶级们还有强烈的影响。半无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性导致了他们阶级组织的不稳定性。他们中间时常组织起来的秘密社会主义小组和团体不是很快地瓦解,便是工作长期限于停顿状态。在德国工人中间,职工会这种阶级组织形式还没有发展起来,经济罢工也不是很普遍的斗争形式。所以,40年代所产生的一些社会主义组织,把自己的全部活动主要放在对为数不多的先进工人进行宣传上。
那时德国无产阶级的先进部分是手工工匠——流亡者,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由思想在他们中间的传播有着十分有利的基础。德国手工业的瓦解,造成德国手工工匠过剩,他们被迫流亡海外。在四十年代,德国流亡者的人数多达五十万。德国流亡者主要是流向英国、法国、瑞士、美国。在国外,尤其在法国,德国的工匠们同当地先进的无产者和来自别国的流亡者交往,懂得了革命的民主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而返回祖国时,也就在自己的同志中间传播这些思想。还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在德国的工人和手工工匠中间,就已经产生了以国家民主化和从社会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革命组织。
德国工人运动的真正开端是1844年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纺织业。这个地区从事棉麻纺织的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受到工场主、包买商以及地主的残酷剥削。在40年代,由于资本家把英国机器纺织品冲击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工人,加剧了他们的贫困。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的起义。起义队伍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镇压。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西里西亚主要城市布雷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伏堡的糖厂工人等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
资料来源:
1. 《世界史 近代史编 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2011年版
2. 《世界近代史讲座》 弗•格•列甫宁科夫,1957年版
3. 《资本主义史:1500—1980》 米歇尔•博德
1986年版
4. 《共产主义者同盟》
米•伊•米哈伊洛夫 1976年版
5. 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恩格斯
6. 黄徐箐.论欧文空想社会主义[J].学理论, 2011(21):2.
7. 徐百军.空想社会主义:一种被遗忘的共和主义叙事——基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乌托邦思想之考察[J]. 2021(2012-4):31-35.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小萝卜头。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