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们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正确打开方式-激流网

前言

又是一年的建军节到来了。我们曾经以为硝烟和冲突早已远离,和平与发展的阳光已普照全球。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全球化在逆转,大国之间冲突风险在加剧,霸权主义、帝国主义从未消失,各国内部的阶级、民族、宗教矛盾在激化,国际国内的局势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战争、冲突的风险远未离去。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特殊形式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一切关心政治、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们,也应关心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即军事问题。但是研究军事理论是项不简单的任务:信息爆炸年代,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同时,我们又需要利用这个特点,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总结经验,提出我们时代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坚持使用辩证法的武器,像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那样研究军事问题。

下面就是作者自己的关于学习军事理论的一些看法。首先必须声明:在军事的具体策略上,本文未能根据当今时代提出任何新的东西,只能当作抛砖引玉;但是思想和学习态度是可以商榷讨论的。

本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和小节:

第一部分 青年要学习军事理论的原因

第一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

第二节 学习军事辩证法

第三节 学习理解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国内战争

第四节 坚定人民必胜的信念

第二部分 青年学习军事理论要坚持的原则

第一节 坚持人民立场,无产阶级立场

第二节 坚持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坚持吸收资产阶级先进理论,继承无产阶级优秀经验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原则

第三部分 青年学习军事理论的重要部分

第一节 无产阶级建军理论

第二节 影响战争胜负因素

第三节 列宁城市起义理论

第四节 不同斗争形式分析

第一部分 青年要学习军事理论的原因

第一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战争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血腥、暴力的场景,人类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厌恶战争的呼喊声音也从来没有减弱过。但是,战争却实实在在地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会发生,这是不以人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战争的爆发这已然成为一种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亦步亦趋”的社会活动,如果仅仅地出于人类本能主观地逃避战争而不对战争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的话,那么那些无方向的呼号也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可以说,人类对于战争起源的研究可以上溯到战争爆发伊始。通过对战争最直观的感受和限于生产力落后的思考方式的禁锢,对战争为何爆发的第一种说法是“神的谴责”、“天的责罚”。放在我们现在来看自然是无比可笑的,但是这种理论在当时并不乏信徒。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应的就是对战争的理解逐渐加深,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关于战争起源的理论更是数不胜数,比较代表性的有:种族战争论(人类有优等民族与劣等民族之分,优胜劣汰,引发了战争)、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生活资料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造成了人口“过剩”,引发了战争)、自然主义战争论(人类天生就有好斗的本性,战争是人类的本能和欲望)、宗教战争论(战争的起源在于神对人的罪孽惩戒),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这些思想都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根本上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限于指导对战争分析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这些对战争起源的分析都是断片式的、主观的、不能经过轻易推敲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战争起源的分析自然要和他们研究的思路相反,变断片为整体、改唯心为唯物,以历史的眼光分析战争起源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也就是说,人类经历过没有战争的历史阶段,在未来也必将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的新的历史阶段。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者否认“战争是永恒的”这一唯心观点,并直截了当地说明私有制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源,阶级社会就是战争产生的土壤。

我们前面提到,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分析的结果。在恩格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总结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父权制社会造成的“分裂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阶级”后,军事首领“成为了常设的官职”,于是设立部落的武装力量的目的从保护和夺得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变为了对外掠夺,对内压迫。也就是说,阶级产生后,原来的暴力组织成为了维护军事首领和氏族利益的工具。这是个巨大变革,这种暴力压迫加速了阶级的分化,在客观上推进了国家的形成。随着国家的形成,这种暴力机构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军事组织,“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种暴力机构的设立形式、设立目的的变化也改变了基本意义上的“军队”人员构成。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军队作为一种统治者的特权,其实现的基本手段就是让武装脱离人民,甚至在一个时间段内贫民和奴隶是没有从军的权利的。与之对应的就是由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让位于地主武装,地主武装成为封建压迫者麾下的反动力量。到近代以来,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变革,使得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和出于上位的资产阶级寡头。很显然,此时的军队大多数是由无产者组成,这个情况下显著的特点就是军队成为了寡头统治的工具,并为了模糊无产者的阶级意志,让军队成为无条件服从命令的工具,寡头们不断地宣扬“超阶级论”,即军队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日益简单化却日益激化的矛盾上,于是此时对战争与军队分析便更加地深刻:“战争同私有制的基础并不矛盾,而是这些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工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常破坏的均势。”(列宁《社会主义与战争》)

以上就是我们简单地叙述的军队产生和变化的历史,那么这个历史和战争的起源有什么联系呢?从军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其组成形式、作战方式等等基本的性质在不断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始终有一个特点贯穿军队发展的始终——军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两个军队发生冲突战争其实也是阶级统治的实现手段,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战争,都是和阶级矛盾、统治者的冲突离不开的。这种显著的特点逐渐在频繁的现代战争中暴露出来,人类对于战争的认识终于有了质的加深。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认识是很深刻的,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也是值得吸取和批判的。所谓的“政治”一词太过模糊:到底是哪个阶级的政治?故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剖析,于是有了:“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战争的基本认识,直到现在,我们看待分析战争问题时亦应遵循这个基本原则。

第二节 学习军事辩证法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军事中有了现实的反映,甚至我们从最基本的作战命令中就可以发现。进攻与撤退、防御与攻击、包围与突围等等,这都是两个对立的行动,但在复杂的战场上却能因军事况态的变化而发生渗透、反转。

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军事问题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熟练地使用辩证法这一强大的思想工具,来分析战场况态发生突变的具体因素,即把握住矛盾运动的条件,从而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加速或者抑制这种变化的发生,最终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在对立中寻求机会转化,在转化中实现由被动走向主动。不止如此,军事辩证法还讲究唯物主义时空观。”(激流1921《一位00后眼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用发展运动的眼光看待军事问题时,就要针对具体情况来分析。这里的具体情况,就是指一场战争中两大对立集团的行动事实、行动的客观事实,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和时间。因此,努力掌握整个战争以及每个战略的空间问题,发现变化规律,辨证地解决时间空间问题,关系到战争的成败,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具体例子来:

“中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长征主动权的转折点是大渡河之战,这场战役之精彩,甚至成为了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教材。其精彩在于,当红军获得渡船渡过大渡河的机会时,毛泽东反而分兵为二——左纵队不渡河,北上快速袭击泸定桥以获得渡河时间,右纵队则渡河以分散敌人的防备力量,支援左纵队并消灭敌人的阻击力量,获得渡河后的空间。空间与时间的转换,运动战与攻坚战的转换,对于士气的精神条件与装备的物质条件的把握,精彩绝伦。又如,解放战争中,属于辽沈战役的塔山与黑山阻击战,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它们是局部的战争,却是残酷的阵地战,是不对称的对抗,是违背“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以惨痛的代价换取的宝贵时间的两场局部失败的战争。在塔山一役后,原部队伤亡过八,部队不成编制。但是这几场局部战争,直接影响了全局的战役。因为塔山阻击了来援国民党部队,是辽沈战役功克重镇锦州,解放沈阳的制胜点;上甘岭之战,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坐回谈判桌前,实现了我军“边打边谈,用打引谈,用谈止打”的战略目的。”(激流1921《一位00后眼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些人常常说毛泽东是“战神”,虽然他没上过军校,没握过枪杆子,但是卓越的战略战术思维指导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布局,最终获得了战争胜利。事实确实是如此,毛泽东就是我们青年学习军事的榜样。他为何能获得胜利?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抓住了战争的胜负因素,也就是掌握了军事辩证法。

第三节 学习理解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国内战争

马克思主义者既然基于“战争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一观点思考军事问题,那么就不得不承认国内战争是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

“国内战争是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一系列经济的和政治的冲突和搏斗经过不断的重复、积累、扩大和激化,最后就变成一个阶级拿起武器反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它们之间的对立是由资本主义的整个经济发展和全世界现代社会的全部历史造成和加深的”。(列宁《俄国革命和国内战争》)国内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和它整个经济文化制度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因此,军事上的破产不可避免地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列宁《旅顺口的陷落》)也就是说,国内战争的爆发直接原因就是社会经济危机、政府对外战争的失败、统治者内生权力斗争等等引起的政治危机,在无法缓和的政治危机面前,无产阶级有能力也有资格去改变它,通过发动国内战争,推翻原有的机构,最终建立新的政府。这样的战争就不再是简单的战争,而是一场深刻的阶级斗争、阶级革命。

这种通过国内战争进行的革命,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革命力量和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反动力量的碰撞,其直接结果就是将摧毁反动势力的经济生产支柱,引发巨大的变革。

但国内战争并不是“随心所欲”便能发动的,也不是坐观其变就能见证发生的。它需要无产阶级自觉的行动,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将会在第三部分进行叙述。

第四节 坚定人民必胜的信念

“战争的性质是根据战争的政治目的而定的。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着战争的政治属性。纵观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凡是以反抗阶级压迫或是民族压迫,反对外来占领、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为目的,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符合民族利益的正义的战争,反之则是非正义的战争。”(激流1921《一位00后眼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区分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对于战争的判断有重要的作用。战争的社会意义不是由军队盘踞的地点决定的,而是发动这场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决定了其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有的战争发动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压迫的,有的战争发动是为了推翻统治,反对压迫的;有的战争是为了奴役他国民族,有的战争是为了解放本国人民;有的战争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造的行动,有的战争是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阶级对其革新行动的顽抗。总之,我们要想了解清楚战争发动背后的实质,就要剖析战争背后的阶级关系。

正义的战争是必胜的,但这种必胜不一定是常胜,而是可能会短暂地失败,但在历史维度上总是必胜的。这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秉持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群众史观,我们坚信人民将会为战争的胜负做出最终的裁决,尽管历史是曲折发展的。“正义的战争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立场上是必胜的基础。它符合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往往正义的战争又是曲折的,是有暂时失败出现的可能的。这不与最后的胜利相矛盾,在曲折中认识、探索和批判,本来就符合辩证法。”(激流1921《一位00后眼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最具有代表性的正义战争就是革命战争。“它是历史上所有一切战争中唯一合理的、正当的、正义的、真正伟大的战争,它不像任何其他战争那样,是为了维护一小撮统治者的私利,而是为了人民群众反对暴君、为了千百万被剥削的劳动者反对专制和强暴而进行的战争。”(列宁《革命的日子》)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历史在不断地向我们宣告:压迫奴役的制度将会被一个个推翻,而推翻他们的是人民的力量。

第二部分 青年学习军事理论要坚持的原则

第一节 坚持人民立场,无产阶级立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类热爱军事、学习军事的“军迷”,他们热衷于对时下先进武器的研究,对战争的客观作用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是,他们和我们在研究军事上的目的和方法上是有根本的不同的。大部分“军迷”对军事的研究出于自身对军事的热爱,而我们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而研究军事,简单来说,我们是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研究军事问题的。

就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和其他学派的军事理论也是对立的。他们之间的巨大的区别反映在对于战争问题的看法上面。资产阶级的军事理论都多多少少带有了“唯武器论”的色彩,他们只能看到战争交战的表面,而不能分析到战争背后的阶级斗争因素,或者说他们也在有意地忽略这一点,转而陷入庸俗的道义和“和平”的无法自圆其说话语体系中。比如说,在二战中美国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向世界展现了新一代核武器震撼的威力,于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军事研究者斩钉截铁地说:二战的胜利原因是原子弹的发明。但是在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者眼中,原子弹投入战场这是推动了战争的结束,并不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终原因。我们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法西斯政权的反人民性、反人类性使得其国内、国外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战争现在是由人民进行的,靠雇佣兵或半脱离人民的帮会分子作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列宁《旅顺口的陷落》)我们必须认识到,武器先进与否只是客观因素,人才是主观因素。这是因为,其一,武器是人为操控的,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其二,战争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政治的构成是阶级关系——小到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说为了维持人而消灭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唯武器论”的主要观点,这就是我们为何要坚定人民立场、无产阶级立场来分析军事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战争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战争进行具体的分析,最终服务无产阶级的解放这个目的。

第二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解释现实问题,之后运用革命的手段和方法来改变社会。很显然,如果不坚持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那么对革命、对战争的看法和眼光就会被庸俗的“和平主义”束缚。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理论的斗争是一直有的,斗争的一个焦点就在于实践路线,就是方法论的问题。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有了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有视议会选举为唯一出路的议会斗争,有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斗争,也有两条路线并举的。我们必须说明,不同的斗争都应该适用于本国的形式,不能照搬他国经验。马克思主义从不脱离实际地考量任何一种形式,而是针对现有的情况做出新的行动,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既不绝对否认一种斗争形式的成果,而是利用它作为促进无产阶级团结的一种方式,达到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将对运动现有的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适用于当前情况的斗争路线,直到可以彻底地推翻旧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节 坚持吸收资产阶级先进理论,继承无产阶级优秀经验

“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往往脱胎于旧的社会,军事理论作为一种科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抛弃资本主义时代最宝贵的成就,要吸收和改造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说,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军事问题,并不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的军事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加以批判吸收,内化为革命的理论。

作为革命导师的列宁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列宁在俄国革命早期就已经认识到了学习军事理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号召社会民主党党员不能忽略对军事问题的研究。早在1905年,列宁就大量阅读了资产阶级军事著作,包括吕泽烈的《巷战》、《拿破仑军事选集》、《菲特烈大帝战争的基本原则》、勃鲁姆的《战略》、布洛赫的《战争》等等。后来随着俄国革命进入高潮,列宁对军事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对一战前夕各国的先进的军事武器进行了评估,仔细研究了他们军队进行军事演习的材料。其中,列宁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把克劳塞维茨表述的“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进行了批判继承,成为自己军事理论的核心论点。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军事也要全方面地学习,既要对现代军事武器新的技术进步保持关注,又不能抛弃前辈们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的任务就是,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使其能在现代战争中有用武之地。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原则

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学习军事的一个重要方法。把抽象的军事理论应用在具体的局部冲突或者战事之中,大胆地提出自己对战争的预判,最后用事实情况来检验,从而在错误中学习,在实际中学习,做自我批评,进一步提升我们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能光做“纸上将军”。

把理论应用在实际中,这是学习军事理论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确实,如果要遵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的话,我们对现代战争双方的军情并不能完全了解,这固然导致我们对于时局产生误判,这不就是不能很好应用了吗?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学习军事理论并应用它的方式方法不光是对确实发生的战争形势做出基本的判断,更多的反而是对“未发生的军事冲突”进行分析。

什么是“未发生的军事冲突”呢?简单来说就是因双方外交事件而导致的地区局势紧张。导致双方进入紧张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源仍是经济政治问题。“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两方经济、社会矛盾等等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我们已有的对于双方军事态势的信息,从而预判这一“未发生的军事冲突”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激化,还是逐渐缓和?是将会“不战不休”呢,还是会和平谈判?这有助于我们利用外部情况给我们现实工作做出合理的指导。

第三部分 青年学习军事理论的重要部分

第一节 无产阶级建军理论

资本主义关系与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使得人类几千年的军事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的形成还是以维护私有制的根本目的,目的仍是对外侵略,对内压迫。这是普遍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的军事组织的性质,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其职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在大方向上,资产阶级国家建立起的军队仍然是“扼杀人民自由的刽子手”。

历史上无数次血的教训都在证实毛泽东的名言:“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出来的。”

“今天,帝国主义的以及其他的资产阶级不仅使全体人民而且使得青年军事化。”(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各国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它们一方面不得不每年在陆军、海军、火炮等方面花费更多的金钱,从而愈来愈加速财政的崩溃;另一方面不得不愈来愈严格地采用普遍义务兵役制度,结果使全体人民学会使用武器,这就使人民有可能在一定时机反对军事长官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这就意味着从内部炸毁军国主义以及和它一起的一切常备军。”(恩格斯《反杜林论》)资产阶级教会了越来越多的无产者怎么使用枪炮,于是乎一批一批的无产者将会参与到军事生活来。

在俄国革命中,列宁借鉴了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的经验。除了吸收旧军队、争取动摇分子参加革命外,工人和农民也被武装了起来。武装工农是无产阶级建军的必然需求,随着革命进入高潮,革命的工农会自发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对抗反动军队。但是,自发性的斗争是不足以抗衡整个军队的,这就需要让自发变成自觉。这种自发到自觉地过程是需要通过革命先锋队坚持不懈地引领革命工作完成的,有了先锋队的领导,才能使工农自发武装中带有的“游记习气”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去除。俄国革命中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的建设历程就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从俄国旧军队彻底瓦解,到志愿兵为基础的新军队建立,再发展到义务兵役的大规模正规军的构成,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红军武装在捍卫苏维埃、消灭反动分子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军能够出色地完成抵抗外来入侵,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红军的组成大部分由旧社会受压迫阶级构成,他们本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这是红军的阶级基础;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布尔什维克通过在军队中建立支部,并大胆地任用党员担任军队中的一些重要职位,不断地给自发斗争的工农灌输革命意识,有效保证了军队的阶级意识;三、严格的纪律。任何军队没有了纪律,不管有再先进的武器也是一盘散沙。但是在怎样保证军队步伐一致,服从命令的方法问题上,无产阶级的军队和旧社会的军队是截然不同的。“红军已经建立了空前巩固的纪律,它不是用棍棒建立起来的,而是依靠工人农民的觉悟,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建立起来的。”(列宁《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有了强大的精神力,并在日常训练中克服旧社会军队内部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官兵拧成一股绳,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克强,成功地击败国内白匪军和国外帝国主义势力的武装干涉。

第二节 影响战争胜负因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战争关乎国家、民族的存亡,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理论家对影响战争的胜负因素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要分析战争的胜负因素,就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来看待,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寻找战争背后的经济政治动因。接下来我们将会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将战争胜利的天平是怎样向己方倾斜的。

首先,在战略上,马克思主义者要辨别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辨别方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个层面,我们主要是发掘发动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就可以在战略层面判断这场战争乃至战争后局势的走向:发动非正义的战争的一方可能会短暂地胜利,但在长久来看总是要失败的;而发动正义的战争的一方可能会短暂地退缩甚至是失败,但在长久来看总是要胜利的。这不仅仅是对战争战场胜负的考量,更多的是用战略的眼光对双方的经济运转、政治环境、社会矛盾、人心向背进行对比,运用运动的眼光来得出发展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说:“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其次,在战术上,马克思主义者要研究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包括武器、士气、阵列等等军情因素和地形、天气、时间等等客观因素。通过对比,就可以分析出在那些方面谁优谁劣,谁“虚”谁“实”。我们前面说过,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军事问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熟练地使用辩证法。我们运用辩证法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寻找一个或者多个方式,减弱我方弱点对战局的影响,扩大我方优点的影响,对待敌方即是相反的思路,其实也就是《孙子兵法》一再强调的“避实击虚”,从而使得双方军情发生重大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说:“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我们的道路是曲折的”。解放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实力是有巨大的差距的。在战术上,共方兵力少,且分散,大量驻扎在敌后农村根据地,武器装备落后;国方兵力多,且集中,大量驻扎在重要城市要塞,武器装备优良。共方是怎样改变这个似乎对自己处处不利的局面呢?第一,在兵力上,通过土地革命,大量吸收了农民加入到解放军一方,并优待国民党战俘,使得大量擅长使用先进武器的军人加入到了共方;第二,坚持运动战,“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集中我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通过运动把敌人分割开来,一个个包围消灭;第三,大胆地在交通要地、战略重地展开决战。这一点其实国共双方都有行动,具有代表性的是:共方挺进大别山,国方闪击延安,但效果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敌人两个拳头张开,一把刀子插进蒋介石的心腹”,一个是“胡蛮胡蛮不中用,咸榆公路打不通。丢了蟠龙丢绥德,一趟游行两头空。六千官兵当俘虏,九个半旅像狗熊。”这是因为共方的战略重地虽然在延安,但整个战局的重点却不在延安。共方通过转战陕北,把胡宗南部队困在黄土高原上,大大缓解了其他战区的压力,最后胡宗南损失惨重得到的也只是一个空城,共军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人民民心等因素,拖垮了胡的部队,分而歼之,最后“人地皆得”。

最后,要把握战略和战术整体的考量。这其实就是运用军事辩证法的集中体现。我们要紧抓发动战争双方的最终目的,以此目的为中心,指导我们在细节、在局部的战术布局。就如第一部分举的例子,在一些局部战役中是不得不要失败的,或者说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但这也是服务于大局;而在一些战役中的胜利却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这就是为什么要紧抓主要矛盾,不能本末倒置。这就需要动态的眼光去看,否则如大海一样不可捉摸。

除此之外,大家关注的武器装备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然而武器只是双方表面的博弈,更深层的是生产状况即经济因素的对抗。“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恩格斯《反杜林论》)。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现代武器设备越来越精密、杀伤越来越大、威慑力越来越显著,这背后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支撑,所以我们也经常说战争的博弈也是经济的博弈。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承认的,但和“唯武器论”者不一样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使用武器的人也至关重要。有了先进的武器,但没有配合先进武器的战术也是不能完全发挥其威力,甚至在一些时候武器反而成为了拖累。“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同上),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军事理论,不仅要求考量现实的物质因素,更要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两者进行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对战争局势的分析。

第三节 列宁城市起义理论

俄国十月革命如同一声雷暴,震撼了全世界,革命余波在一个世纪后仍留有回声,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世界很多的理论分析者都在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其中很多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一场由少数人密谋的、偶然的、群体情绪极端的历史事件。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通过对历史研究发现,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绝不是偶然。自沙皇政府崩盘后,到两个政权并存,再到政变发生,这是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革命运动情转急下;同时,沙皇政府残留下来的社会矛盾未能够得到解决,导致矛盾继续激化,这都导致了工农群众大批倒向苏维埃的情况的发生。我们还不能忘记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做了长期的、大量的群众工作,在不断的斗争中紧紧抓住了革命群众的力量。所以说,俄国革命发展到最高潮的城市起义行动,绝不是所谓“职业革命家的密谋行动”,而是俄国工农斗争、城市群众运动、反动政府的压迫、外部帝国主义战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个和资产阶级国家经常出现的“武装政变”政治斗争是截然不同的。

武装起义是革命发展的最高潮。“革命向前进展是由于它产生了一个团结和顽强的反革命,也就是说,革命迫使敌人采取愈来愈极端的防御手段,因为革命也在掌握愈来愈强有力的进攻手段。”(列宁《莫斯科起义的教训》)革命是有发展过程的。就拿俄国革命来说,其革命运动发展特点表现为三个过渡:1.从狭隘的宣传小组过渡到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经济鼓动;2.再过渡到大规模的政治鼓动和公开的街头游行示威;3.最后过渡到城市起义,爆发国内战争。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运动以不可遏止的自发力量冲破狭隘的框子”(同上)但是,要让革命运动发展到最后的起义,就必须由自发转变为自觉。

城市起义首先需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工人群众中宣传,让革命党掌握发动起义的按钮,并将起义的结果指向新的革命政府,否则这将是无端的暴动,其性质和布朗基主义无异。其次,起义需要充足的准备和筹划。正所谓“革命是成功的暴乱,而暴乱是没有成功的革命”(列宁《革命的日子》),起义是要讲究策略的。恩格斯说:“起义是一门艺术......有组织的队伍,实行进攻的政策,组织起义,统一各处分散的起义,这是保证起义胜利的必要条件。”第一,讲究同时性,把各个地区的局部起义发展为整体起义,以免被个个击破;第二,要争取军队,“军队的动摇是不可避免的,一到革命斗争尖锐无比的时候,就会引起争夺军队的斗争。”(列宁《莫斯科起义的教训》),当时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做了艰苦工作,把军队中的动摇分子争取了出来,并发动了各地水兵起义;第三,“要万分勇敢,一往直前地坚决进攻”。起义一方的优势就是在于猝发性、突然性,如果有所迟疑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总而言之就是:“既然起义已经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转入进攻。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必须趁敌军还分散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每天都必须力求获得新的胜利,即使是不大的胜利也好;必须保持由于起义者初次的胜利进展所造成的精神优势;必须把那些总是跟着较强的人走的和总是站到较可靠的一方的动摇分子争取过来;必须在敌人还没有能集中自己的军队来攻击你以前就迫使他们退却;一句话,要按照至今驰名的一位最伟大的革命策略家丹东的‘勇敢,勇敢,再勇敢’这句话去行动。”(马克思的“历史随笔”,被斯大林《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起义》中引用)

起义的细节问题也值得关注。“然而仅仅意识到武装的必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直接地清楚地向党提出实践的任务。”(斯大林《武装起义和我们的策略》)在起义的细节安排上,比如战斗队的设立、武器的发放、重要建筑物的占领都会影响到整个武装起义的行动规划。“找出敌人最薄弱的地方,指定向敌人进攻的出发点,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布置在本区各处,将全城的地形考查清楚——这一切都应预先完成,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致措手不及。”(同上)也就是说,城市起义作为特殊的战争形式,它具有一般战争的特点,但也具有其独有的性质,其能否迅速实现新政府对城市的接管,能否彻底地剿灭旧政府武装,能否将旧政府核心成员一网打尽,能否坚持到其他城市爆发起义,能否打退敌方的增援甚至是外国入侵,能否血战到援军的到来等等,这些战略战术目标能否实现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革命形势。

第四节 不同斗争形式分析

这里讲的的斗争形式,主要是军事斗争的形式。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形式将会越来越多,在未来,将会有许许多多我们从未见识过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我们仍举俄国革命的例子,因为在当时,一种形式的出现引发了布尔什维克内部巨大的争论,我们就来看看列宁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俄国革命的“游击战争”和我们抗日战争的游击战争有所不同。其基本形式是地方的工农组成的武装进行的抢劫银行、绑架政府官员等等行动。因为其带有的自发性、散兵游勇的性质受到了很多布尔什维克的批评,其中不乏有喊停的声音。但是列宁并不简单地否定这种游击战争,而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方向,并批判式将游击战争服务于国内战争和城市起义。

列宁首先梳理了俄国革命时间线,他指出“游击战争的出现是和平的议会斗争时期的不和平的地方骚动”,是在革命尚未进入高潮时工农自发进行的斗争行动。其对地方工作的“有害性”是在于其“无党性”,是由于革命党未能掌握这种斗争形式,任由其自由发展造成了组织的破坏:运动走在了组织前面,领导走在了斗争后面。所以说,革命党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这种斗争形式,而是应该掌握并有效利用这种形式,使之服从于主要的斗争形式。

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马克思主义者从不限于一种形式的斗争,而是从斗争形式的自发性出发,对其进行概括分析,批判继承,使之具有自觉性。“马克思主义从不拒绝任何斗争形式,而是要以历史考察斗争……随着局势发展,必然会产生现在还预料不到的斗争形式,要使用具体分析的历史方法。”(列宁《游击战争》)

结语

正如前言提到的,本文未能根据当前情况下提出自己的具体见解,这是本文的巨大缺陷。但是,这篇文章还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写作主旨,即呼吁青年们学习军事理论。基于这个目的,作者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但是因为个人水平原因,必然会出现理论照搬、分析偏差的错误,本人希望由更多的人来指出它们并纠正它们,更迫切希望有专业人士能够完善他们。作者认为,这种纠正和完善的行为,不仅仅是对于个人改正将起到重要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重申,个人的力量是无比渺小的,但是一个人的火苗可以点燃起大家思想的烈焰。

附录:推荐阅读(顺序不分先后)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作

恩格斯 《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列 宁 《局外人的意见》

《由防御转向进攻》

《旅顺口的陷落》

《革命军队与革命政府》

《莫斯科起义的教训》

《社会主义与战争》

《论尤乌尼斯的小册子》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战争与革命》

《大家都去同邓尼金做斗争!》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革命的日子》

《游击战争》

斯大林 《武装起义和我们的策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起义》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

其他著作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孙武《孙子兵法》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后浪们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正确打开方式-激流网(作者:叶毅。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