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6岁跟着导师读博,他当时刚评上教授,今年我32了,他也评上了‘杰青’。在他看来这是国家对他的肯定,可在我看来,这里面流淌着我们师兄弟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血汗!”
配图 | VCG
一
2017年2月18号,我查到了自己的考研成绩——412分,而我报考的专业往年只要330分就能上,高了这么多分,肯定没问题。于是,我开始着手联系导师。
早先有师姐告诫我,一知道考研成绩就必须抓紧联系导师,不然等导师的研究生名额满了,就只能等学校在开学后分配导师。她告诉我:“导师有4类:既指导又派活;不指导只派活;不指导也不派活;只指导不派活——最后一类就不要想了,跟大熊猫一样,只求别遇见那类把学生当民工使唤的就行——对了,林教授就特别好。”
查了官网才知道,师姐推荐的林教授是我所报考的那所XX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之前考研时,这种大牛我是不敢奢求的,可现在考研成绩在那儿,我心里开始活泛起来。
第二天我回到本科的学校,连夜做了份简历发了过去。在忐忑不安中煎熬了3天后,我终于收到了林教授的回信:“小杨,欢迎你报考我的研究生。如你方便,在你到XX大学面试的时候,请到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我面谈一次。”
这个回复很官方,我一时拿不准需不需要多联系几位导师。直到3月初,我所报考的那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成绩排名张贴在官网上,录取42人,我排名第2。我笃定起来,开始一心准备笔试和面试。
可事情的进展却出乎了我的意料。3月中旬去了XX大学面试后,林教授针对有意向去他课题组的学生又组织了一次面试。从会议室出来,我心中开始打鼓了:英语六级没过,本科是普通学校,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奖项,面对人家本校以及其他985院校调剂过来的生源,我考研成绩的优势显得十分苍白。
果然,返程时收到的邮件打破了我心中仅存的幻想:“遗憾地通知您不能够加入林老师的科研团队,请尽快联系其他导师。”
内心的失落很快就被仍需找导师的焦虑所替代。回到学校,邮件一封封地发出去,大多数都石沉大海,少数回复的也是“名额已满”。怎么办,难道只能等开学后分配导师了吗?
5月,一位研友知道我还没有找到导师后,就在微信上给我推送了一张名片:“这位李师兄的导师还有一个名额,不过只是个副教授,可惜你考这么高的分了。”
此时我早已不似刚知道成绩时那般意气风发,对导师的要求也已经降低到“只要为人没什么问题就行,教授不教授无所谓”。
和李师兄在微信上交流了许久,他并不跟我言深,只是讲:“夏老师现在手下有3名博士,7名硕士,主要做组织性能、激光焊接等,研究方向很新,跟企业来往也十分紧密,将来你不管是读博还是找工作,都能学到不少东西。老师也是齐教授(行业内的权威)手下的得力干将,哪怕你将来去外校深造,在这个研究领域,还不是齐教授打个招呼、一封推荐信的事。”
他描绘的前景很美好,可我还是心存疑虑:如果真如他所讲的那样,为什么会没有学生主动选他的导师、以至于还需要他出来联系招生?可此时我的毕业设计出了问题,也就没有再侧面了解一下这位夏老师了。
时间很快来到6月末,我仍未找到中意的导师,许久未联系的李师兄给我发来一条消息:“又有学生来找夏老师了。你是我联系的,这才一直给你留着名额,你要来我就跟夏老师说下,要不来,也别浪费夏老师的一个招生名额。”
望着手机屏幕,我纠结了许久:应承他,不了解导师情况,万一真找了一个压迫剥削学生的导师,研究生生涯该有多痛苦;可要是拒绝了,假如开学分配的导师更差劲,岂不是连毕业都成了问题?
思来想去,我直接在微信上问他:“夏老师卡不卡学生毕业?”
“老师历来的学生都是如期毕业的。”
师兄的话让我摇摆的心偏向了一方——我读硕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为了985的文凭,哪怕期间有什么委屈,忍忍,3年很快就过去了。
可我到底还是想错了,这3年实在是太漫长了。
二
我没有想到导师的剥削来得如此之快。
7月初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夏老师的电话:“小杨,首先恭喜你考入XX大学进入我的课题组。最近我新签了一个项目,考虑到让你早点上手,开学后直接开展工作,这个假期不如提前来学校,感受下组内的氛围。”
我因为在考驾照,本不愿意去,可又顾虑拒绝导师的种种后果——早先就听师姐抱怨过:“读了研,‘身家性命’就全在导师手里了——请假需要找他签字,实习需要找他签字,开题、中期、毕业答辩也需要他签字,哪怕是想换个导师,也必须他签字。这种情形下,我们做学生的,还不是导师说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旦违背,随便哪个关卡为难你下,顺利毕业就不要想了,关键,这种事,你找学校也没用,一切导师说的算。”
坐了18个小时的卧铺,我提着行李打车来到XX大学门口,李师兄带着我去了学生宿舍,4人间上铺,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房间内的温度已经达到了36℃。
第二天,按着李师兄微信上发的定位,我来到XX国家重点实验室门口,进入玻璃门,墙壁上贴着的“XX创新基地”,“XX合作中心”等牌子一下子映入眼帘。在我心里,985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如同圣地一般的存在,这次答应导师假期提前过来,也是希望可以学习一下高端仪器设备的操作。
穿上李师兄递过来的劳动服,我身上的汗立马就被捂了出来,“可不可以不穿?”
“不行,实验的规定,进厂房必须穿工作服,本来有夏款的,一时没找到,你先用厚款将就下。”
穿过实验楼的走廊,转身就是厂房的入口,果真如其名,就是一个放满设备的工厂。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着搅拌摩擦焊、等离子弧焊、冷轧机、卷曲机……整个厂房又被隔成不同的功能区,一些未离校的学生正在里面埋头做实验。
李师兄一直将我带到一间标识着“热处理屋”的房间前。我是学材料的,“热处理”我明白,大体上都是加热保温。
贴着前后墙,摆着两排箱式、管式加热炉,大部分都没有通电。李师兄带我走到其中一台正在运行的加热炉前面,说:“这次夏老师叫你来,主要是人手不够,项目甲方又一直在催,就喊你过来看下炉子——学院下发了安全通知,设备运行的时候不可以离人。”
紧接着,他就给我布置下了任务:周一至周六早晨8点过来后,用400#砂纸将拉伸样打磨好后放进加热炉,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保温处理。
我无语了——我放弃了假期,难道就是过来坐在炉子边烘烤的?可是我又不能置气回去,还没开学就和导师闹僵,我没办法想象自己的硕士生涯该如何度过。
就这样,磨样、放样、看炉子、取样,机械重复的工作,我做了整整31天。大夏天里挨着几百度的炉子,我额头和后背上的汗水就没有干过,衣服也一直是湿的。
8月初,甲方攀钢的人来实验室参观交流时,我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导师。他30多岁的样子,挺着个肚子,夹着公文包,向来访的甲方人员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不像是老师,倒像是个承包商。
李师兄向导师介绍我,他愣了一下,还是在提醒下才想起来是他打电话把我叫来的,连忙拍着我的肩膀道:“是小杨啊,小伙子不错,高高大大的,跟着你师兄好好干。”接着又叮嘱李师兄:“人大老远过来不容易,别光让人干活,回头请小伙吃个饭,和上次材料费一起找我报销。”
8月10号,我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借口“家里有事”回去了。当时高年级的研究生已经陆续返校,不缺人手了,李师兄也就没有留我。当晚我到火车站时,手机上收到了导师的微信,只有简单的3个字:辛苦了。没有提我那2000元的车费和饭费该如何解决,李师兄那顿饭我也没吃到。
三
9月开学后,我以为紧凑的课程安排可以让我暂时逃离机械重复的实验,可是我还是低估了导师对拉项目、签合同的疯狂。
选课后的星期一上午,导师让我带着课程表去办公室找他。另外3名同届的同学也在,其中一个和我一样,是导师招的学生,另两个是挂齐教授的名,由我的导师负责指导。
我们等了大概10分钟,导师领着5个高年级的师兄进来了,我们赶紧起身让座。师兄们进屋后又是倒水,又是开空调,又是点烟,让我们研一这些师弟站在一边想插手也插不上。
电脑开机,投影打开,导师手里的烟也燃了半截,他抖抖烟灰,侧身说道:“今天叫师兄弟们过来,主要有几件事:一是咱们团队新添成员,大家彼此认识下;二就是,我刚从齐老师那回来,又挨批了——上次咱不是和邢钢、鞍钢签了两个项目,合同里规定结题的时候,必须发表两个专利和一篇论文当项目成果,现在专利有了,论文没影,因为这,人就扣着尾款,不打到学校账户上。”
说着,导师把目光转向一位师兄:“小周,论文的事就交给你了,给我个时间点。”
周师兄显得有些为难:“老师,我大论文、实验现在都需要补,马上年底就该答辩了……”
导师没理:“没有现在跟你要,咱就以十一放假前为限,到时候初稿给我交上来。”
周师兄只得同意。
论文的事敲定后,导师打开PPT:“大家都看看,齐老师又跟酒钢签了两个大项目,中厚板的已经交给了陈老师去做,不锈钢的我拿下了。我跟齐老师打了包票,可活还得靠大家去干。今天趁着大伙都在,咱就把任务分配下——”
导师话音刚落,一位师兄就附和道:“夏老师也是为了咱们着想,不接项目,实验的经费哪里来,没有钱,拿什么出成果?只有做出成果、写了论文,大家才能毕业的毕业、评奖的评奖。”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师兄姓江,是组内的大师兄,已经博四,定了留校当博后。
江师兄说完,大家都连连称“是”,我为了不显得另类,也赶忙说“对”。
导师点点头:“干活的是大家,你们才是真的辛苦。我想了一下,先这么安排:小周、小李、小刘,你们仨分别负责和酒钢对接、试样的加工、组织性能检测这三块,研一的也派给你们打下手,他们的课表我让带过来了,你们一人拿一份,没课的时候就叫过来帮忙,不来的就跟我说。”接着,他话锋一转,“给你们权力,可也不能没事也把人叫来,那我可饶不了你们。”
我被分配到跟着刘师兄刘佳做“组织性能”,他是我老乡,性格也相较李师兄和气点,时间长了,我们相处得不错。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夏老师这么热衷于做项目?”
“那还能为什么,都是图钱,接一个项目少的几十万,多的几百万。走学校账户,学校扣20%,实验室扣20%,剩下的都进了老师们手里,换做你,你会有心思纯搞科研?其实,接项目这个事,学校也是乐于促成的。老师的工资、实验室的运转,不都需要钱?导师就不用说了,辛辛苦苦一路读到博士,会心甘情愿地只领学校那点死工资?就是苦了我们,活全干了,一分钱都没拿到。”刘佳说。
“研二进了实验室,导师也不给补贴吗?”我问。
“别想了,咱这个组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
刘佳的话我在暑假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只是没想到更辛苦的还在后面。
四
9月底,酒钢寄来了一批试样,120个,都是φ4×5mm的圆柱,需要将上下表面按要求打磨好后,在显微镜下看下“组织情况”。磨样的活,刘佳是不会干的,都交到了我这里,要求一周完成。
起初,我只是觉得试样有点多磨起来会很费时间,可是当我做起来后,才发觉自己想得太简单了:首先,试样很小,我戴上指套拿不稳,磨着磨着总是脱手,可要是不戴指套,砂纸粗糙(大多是1000#以下),往往还没有磨几个试样,我手指的前后就都是渗血的毛刺了;其次,试样硬度不高,磨的时候需要经常注意它的表面。有好几次我磨得久了,注意不集中,整坏了好几个试样,挨了导师好一顿训。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十一假期没有和舍友一起出去,就连放假前上课的时候也坐在教室后面偷偷磨样。有一次晚上和母亲视屏,母亲问我:“手怎么了,怎么上面缠的都是创可贴?”
我没敢说实话——我考上985大学的研究生,爸妈很高兴,我不愿让他们担心。
转眼到了12月,已经是学期期末。这半年只要没课,我不是被导师叫到实验室干活,就是帮导师取快递、打扫办公室,每周日还要定时去实验楼帮他浇花。舍友一直以为我是在做兼职,嚷着“请吃饭”。
我跟他们说明真相后,他们一脸同情:“你导师也太过分了,一般都研二才进实验室的,顶多研一下学期课少的时候去打打下手。现在课程这么紧张,高数这么难,天天喊你去干活,不是想让你挂科、坑你吗?”
我内心对他们的话很赞同,可也无力改变,我不是没想过换个导师。
元旦之后,导师让我给一个试样做一个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实验,我试了很多参数,都失败了,他打电话把我叫到办公室,边拿手指敲着桌子边质问我:“这都过去多少天了?实验数据为什么还没发给我?这点事情都干不成,干脆去办退学手续!”
我不敢反驳。导师发泄完,不再搭理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处理邮件,我站在他身后,心里的委屈快要将我淹没了——我只是一个刚进实验室的新手啊。
大概过了半小时,导师要出去,看见我还在办公室,便说:“你也别在这里站着了,再给你3天时间,月底必须出结果!”
那几天我整日都惶惶不安,到处查文献、翻资料,希望能找到跟试样类似的合金成分可以借鉴。可两天过去了,实验仍是失败,我的心也随之降到了冰点。
幸好,一个以前在本科大学交好的师兄见我天天在实验楼从早忙到晚,就问我:“又不是博四,至于这么拼吗”,我苦笑着向他倾诉了其中缘由,师兄有些错愕:“你不说,我都不知道你导师找的是夏老师。他有没有规定截止时间?”得知是“明天”后,他安慰我:“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项目是老师的,身体是自己的。晚上等我汇报完,帮你整一下。”
最终,我们在实验室里待了6个小时,到了凌晨1点,实验终于做了出来——当我在显微镜下看到理想的组织后,与如释重负同时来的,还有深深的疲惫。
踏着夜色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我彻底崩溃了,我没办法想象剩下的两年半,我该怎么熬过去。
第二天早上,再三犹豫,我还是去学院找到导员:“我想换导师。”
我应该不是第一个找导员谈这个问题的研究生了,导员笑了笑,放下手里的工作,说道:“你想得太简单了,先不说你导师放不放人,就算他放你走,你觉得哪个老师会收你?哪个老师会为了你得罪夏老师、扫他的面子?到最后,你只能落个没人接收的下场,这个研你还怎么读下去、毕业证你还要不要?”
导员的话一字一句地叩问着我的心——想不想要这个毕业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考研,我付出了太多,这个文凭不仅承载了我的将来,更包含着父母对我的希望。
从导员办公室出来,我慢慢冷静了下来。
五
如果说,整日忙实验还可以用“导师抓得紧、看得严是负责任”来宽慰自己的话,那么抢论文的事就让我的心彻底凉了。
上半学期繁重的实验让我提前掌握了相关设备,下半学期又经过两个月的数据采集,我准备写一篇中文核心论文,一方面为研二的评奖学金做准备,另一面也想通过写论文这个过程来检测自己是否适合读博。
经过一个月的制图、分析和反复修改,又历经两周的熬夜奋斗,论文初稿终于打磨了出来。
在6月一个周六的组会上,我将论文提交给导师看,他很惊讶:“什么时候写的?”转而又问:“写之前为什么不跟我汇报?你知不知道,在咱们组,写论文都需要先跟我打个招呼,没有我同意,谁都不能发表论文。”
他这话,让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师兄们会私下把“导师”称为“老板”。
导师边训斥边翻看我的论文,看到最后,他的脸色舒缓起来:“还可以,先留我这儿,等我有空给你修改、润色下。”
从导师办公室出来,我突然想起刘佳私下给我讲的话:“论文就是博士的命,导师想抢也不敢抢,人家在实验室跟他闹翻,他不仅丢人,往后齐老师也不会再把博士生交给他带。可咱们硕士就不一样了,导师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自己做实验、写篇论文,‘通讯(通讯作者)’给他还不行,‘一作(第一作者)’也要拿走,真没见过这么贪心的老师。”
(通讯作者: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一般为研究的学术指导人或导师。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
想到这,我估计大概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也要“孝敬”导师了,尽管心中不快,可毕竟学院规定,评比奖学金时作者的排序可将导师的名字剔除,再加上导师也说帮忙修改,想到这些,我也就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可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它的下限在何处。
半个月后,我收到了导师的消息:“你的论文我已修改完成,请马上来办公室找我。”进了门,办公室里除导师外,沙发上还坐着一位身着西装的青年人,导师对我反常地客气,连声说“坐,快坐”,转身又对青年人说:“这就是小杨,很不错的小伙,努力又能干。”
寒暄过后,导师言及通知我来的正事:“论文我通篇看了下,大体还不错,逻辑也没问题,就是语言的精准度差点意思,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我都帮你润色好了,第一次写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
我赶紧连忙点头:“都是老师指导的好。”见那个青年人也附和了几句,导师兴致更浓,说:“好好干,一篇核心算什么,下半年咱们搞个大的,最次也投个ACTA之类的一区(ACTA,材料学报,材料领域英文顶级期刊)。”
这种话,导师每次开组会都是张嘴就来,我早已习惯。我之前私下查过他博士至今发表的论文,80%以上都是中文,这也可以理解——整天忙着接项目赚钱,哪还有精力搞科研。
导师又问了一些我最近生活实验上的事,接着话锋一转:“小杨你也知道,这篇论文我必须要‘一作’和‘通讯’,不然对我个人是没有用处的。”
我忍下心中的厌恶,堆笑说道:“都是应该的,没有导师的指导、修改,我投递到期刊编辑部,也是被直接拒稿打回。”
导师见我如此“上道”,脸上笑意更浓,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好干,不会亏待你的。”
我以为事情到此为止,没想到接下来导师却起身指着沙发上的青年人介绍道:“这是酒钢的张科长,上次签的项目,酒钢那边就是张科长负责的。张科长年轻有为,这才30岁出头,就准备评副处了,我是比不了的。”
见我有些莫名其妙,导师又继续说道:“说到这,小杨,有个事想跟你商量下,张科长评副处这事,资历、材料都不缺,就是技术成果这方面少一篇论文,你看你这篇能不能先给张科长拿去应急,回头我再给你补上?”
听到这话,我真的很想把存储论文的电脑、U盘全部格式化,可理智告诉我,我必须答应他。
六
从办公室出来,我又气又急,找到刘佳问:“假如我自己在论文的作者次序排第三,学院评奖学金的时候,还能不能加分?”
刘佳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肯定地告诉我:“不会。论文既然张科长要拿走评处长,那论文的第一单位必须是‘酒钢’,学院科研成果加分的前提是‘第一单位必须是XX大学’。”
“论文的第一单位写了酒钢,那夏老师为什么还要挂名?”我问。
“这你就不懂了——夏老师在酒钢有兼职的。第一单位挂学校,他可以评职称,年底根据论文专利发表的数量,实验室还有年终奖;挂在酒钢就更简单了,发表一篇论文多少钱,都是明码标价的。”
我无语了:“他都已经做到副教授了,这样不顾吃相地跟自己学生抢论文,难道就一点都不在乎我们的看法?”
“各有各的难处,”刘师兄示意我边走边说,“在咱们师兄弟面前,夏老师说一不二,可是你放大了来看,他一个副教授算什么?在咱们课题组,齐老师靠着自己在学术界、工业界的声望接下项目,他会自己具体负责吗?还不是交代下去——可最后结果呢,钱大部分都落在齐老师的口袋里。”
“夏老师想单干,就必须评上教授;评教授,就必须发论文;可要想发高水平的论文,就必须花时间钻研,可夏老师天天被咱大老板(齐教授)指派得团团转,你觉得他能有时间踏踏实实地做科研?最后不就只能占自己学生的?其实,说到底,夏老师在齐老师面前就跟我们在他面前一样,他被齐老师剥削,然后再来压榨我们,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承受。”
我母亲有病需要家里长期花钱治疗,我迫切地需要拿到奖学金养活自己。论文被抢走的时候已是6月,学习成绩已然公布,我平均分90.25,专业排名第5,为了保险起见,我利用周日参加了所有可以加分的德育活动。可奖学金评比结果公布,我还是只拿到了二等奖学金,仍需自己拿6000元补上差额的学费。
其实自从论文被抢走后,我对这个结果已经有了预感。学院评奖学金的政策是:科研成果占60%,学习成绩30%,社会实践10%。我鞍前马后跟导师做了一年的项目,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奖学金评比结果公布当晚,我和实验室一位相熟的博四师兄到校外喝酒。
师兄很不容易,博士前两年半跟一位博导做单晶叶片,快要出成果时,导师却被深圳的一所高校挖走了,实验数据也被导师一并带走,课题没办法进行下去,只得改方向、重新开始。
酒过三巡,师兄半是宽慰、半是发泄地对我说了很多:“既然选择了读博,就要做好当孙子的准备。你去找个工作,干得不顺心就可以离职,可读了博,那就由不得自己了,不上了,之前花费的时间精力怎么办?我快30岁了,已经没有退路了。”
跟师兄碰了一杯,他又劝道:“你的导师我也听过,历来如此,既然遇上就只能自认倒霉,好在也就还有两年,拿到毕业证,此生不再往来就是。”
七
研二上学期末,临近小年的一天,夜里12点,我还在实验室里。
电脑显示屏上的涟钢的项目结题报告我已经修改到第三版,不知道明天是否仍会被导师打回来。我揉揉发酸的眼眶,很想回宿舍休息,可一想到导师指着我报告中的错误训斥的表情,我只能强打起精神再检查一遍。
这是我写的第二个项目结题报告,也是我完整参与的第三个项目。这3个项目的累计金额为450万,导师一分钱补贴都没给我,也没给他手下的任何一个学生。
时间很快到了研二下学期,2019年3月底,又到了新生找导师的时候。李师兄要毕业了,“招学生”的任务落到了我的肩上。
一天下午,我在食堂吃饭,接到了导师的电话:“你有没有相熟的师弟师妹,可以介绍过来,我这边还有两个名额。”
我本不想搭理,可为了维持表面的融洽,只好回道:“好的,我回头在考研群里问问。”
一起吃饭的同学问“谁的电话”,我跟他讲了,他一脸嫌弃地说:“他啊,像他这个搞法,整天把学生折腾得累死累活的,了解情况的,哪个愿意找他?”
我没有接话。
6月中旬,导师通知我们4个研二的同门依次去办公室找他,排到我时,已经下午3点。
导师穿着西服和皮鞋,应该是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读研两年,课题主要通过读文献、自己摸索,导师一年四季在出差,别说是指导了,见一面都困难。
见我进来,导师问道:“再有一年就毕业了吧?走之前,不给组里、老师留点什么吗?”
“老师你有什么活,尽管吩咐。”我清楚自己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
见我态度诚恳,导师收起板着的脸孔,说:“坐,快坐,站着干什么?”我坐下后,他感慨道:“你们一届的,你算用功的,做出来的实验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怎么样,对读博有没有想法,要不,我给齐老师提提,再跟我干几年?”
我想放过自己,也希望他能放过我,便堆笑道:“有老师您把着大方向,组里谁进来会不成材?我主要是年纪大了,要不肯定跟着您继续读。”
导师已经不是第一次跟我提读博的事情了,看我心意未改,他也不再纠结,拿出一张A4白纸说道:“上次跟你提的SCI论文的事,怎么写,琢磨出个思路没?”
“我回去再好好想想。”
“不是‘好好想想’,而是必须写出来,”导师边说边在A4纸上写上“2019年6月14号XXX欠三区SCI论文一篇”,“这就相当于是军令状,到时候交不出来,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不给你签字。年底前,你先给我交个中文版的出来。”
说完,他不等我反应,又紧接着说:“你课题里面是不是有一章节的实验与‘减量生产技术’相关?这个完全可以写篇专利。”话音刚落,只见他又在纸上写“2019年6月14号XXX欠专利一个”。
写完后,导师拿出另外两张纸,将3张叠在一起装订后,递给我:“在右下角签上你的名字。”我瞄了一眼,另外两张纸上,是前两个研二的同门立下的“军令状”。
从始至终,我没有在导师脸上看到一丝为难与羞愧。
我努力做实验,是为了留出时间去实习,可当我在那张A4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我就明白了:我注定要为导师的项目、论文奋斗到最后一刻,直到他在我的毕业确认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八
从办公室签字出来,收到了刘佳的微信——他毕业要离校了,喊我出来聚一下。
到了地方,刘佳早已点菜上桌,他摆着手招呼我坐下:“今天就咱俩,简单吃个饭说说话。”
我木然地坐下,刘佳看出我情绪有异样,便问:“把你叫到办公室,什么事?”
“除了派活,还会有什么。”
刘佳“哦”了一声,沉吟半刻,转而说道:“你知道吗?你李师兄终于如愿以偿,要读博了,跟着齐老师。”
李师兄当时招我来的时候,并没有明言导师的真实情况,我心里是很埋怨他的,可是后来,我和刘佳聊到这个问题时,他告诉我:“你别看导师喊他亲切,训起来也是什么难听的都说得出口,有时候开会,要是他忘记通知你们,导师会直接当着我们的面骂他‘我不是要招一个蠢材,来做机械劳动的’。他其实也不容易,一直想硕博连读,不听导师的话,好好表现,名额就两个,会轮得到他吗?”
我知道刘佳说的都是心里话。记得研一上学期的时候,导师推荐李师兄评上了3000元实验室的奖学金,钱并不多,可难度很大,一般都是院士、主任的学生才可以获得的。钱到账后,李师兄请我们吃饭,席间,想起这半年一直被导师训斥的痛苦,我有些羡慕地说:“师兄果然最得老师看重。”
我本以为他会谦辞,不想李师兄脸上并无半点喜悦,语气淡淡的:“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辛苦才换来的。”
“师弟,你要明白,既然选择了读研,那我就是为了教授的长江、‘杰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各种称号,公司企业的各种项目去付出的。我跟了导师3年,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个努力的笨蛋。你李师兄就做到了。”刘佳最后总结道。
前几天,我在中国知网上查到了我写的那篇核心论文,张副处长和导师,一个“一作”,一个“通讯”,没有我的名字。我把它下载下来后,全篇翻阅,没有找到导师修改的地方,如果说有,应该就只是题目下面的第一行字(编者注:作者名字和信息)。
今年6月底,舍友课题组的博六王师兄毕业加订婚。餐桌上,师兄端起酒杯,两行眼泪就流了出来:“我26岁就跟着导师读博,他当时刚评上教授,今年我32了,他也评上了‘杰青’,在他看来,这是国家对他的肯定、给他的荣誉,可是在我看来,这个称号里流淌的是我们师兄弟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血汗!”
师兄抹了一把泪:“我不恨他,是他教会我如何把一个人的价值榨干、榨尽。”
我听了心中很是黯然。可是我更明白,只要导师还握着学生的签字大权,这种情景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刘佳说那话的良苦用心。
(文中人名、单位名均为化名。)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一个夏天。来源:人间theLivings。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