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艾青读过陈志昂的诗歌后,题赠了这样一句话:“古有陈子昂,今有陈志昂”。艾青写下的这句话,绝非觉得两人名字同音相似,而是对两人诗歌做比较分析后的结论。陈子昂是初唐诗人,秉性耿直,洞察国家安危,关怀人民疾苦,其诗风骨峥嵘,刚健、沉毅,爱憎分明。今天的陈志昂与之不同的只有一点,即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1岁参加革命,刚满12岁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在近八十载风和雨、血与火,以及“顺境”“逆境”“困境”的考验中,始终初心不改。他的一首题为《十四行诗节》中的两句,记下了其忠贞不渝:“至于我,将为真理而斗争,/一直到雷电把我击倒在地”。他的战友词作家周振佳用一首七言诗,对他的人和诗做了准确、全面的概括:“少年天才淬战火,无师自通富五车;一生不惧坎坷路,等身著作都是歌”。是的,无师自通富五车,等身著作都是歌。从11岁创作第一首歌曲《宣传救亡》始,迄今已创作包括歌剧、舞剧、大合唱等各类歌曲600余首,创作剧本、音乐理论专著、杂文等十余部,2018年1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7卷本、300余万字的《志昂存稿选编》(还有许多诗文未收入)。2018年8月,91岁高龄的他,又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创作了4万余字的四幕话剧《重逢》。
书写信仰,抒发真情
少年时期便参加革命的陈志昂,是读《共产党宣言》长大的、成长起来的。在此后经历的近八十载的风雨岁月,无论行军打仗、演出创作,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退休之后,他始终为了实现一个愿望——普天下受苦人翻身解放、没有贫富、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诗人艾青在一则《诗论》中这样写道:“诗人必须是一个能把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融合起来的艺术家。”陈志昂是从小爱诗,亲眼目睹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地主资本家奢侈、糜烂的生活。1944年的春夏间,他在《古冢的秘密》一诗中,记述了一个在京城做官的老爷,死后为继续享受活着时的荣华富贵,买来的穷人家孩子陪葬的故事。全诗280行,字字血、声声泪,控诉了那个弱肉强食“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封建社会。请看那富人老爷的葬礼多么气派、隆重:“旌幢蔽日仿佛是帝王的仪仗,/车水马龙简直像大军赴疆场。/庞大的棺椁俨然是一座楼阁,/在哀乐的浪潮里缓缓浮向前方。”再看看穷苦人家悲惨一幕:“从哪里传来的这鬼哭的声音?/是不是阴风吹开了丰都的城门?/不,这是孩子们与家人诀别,/原来,原来他们被卖作陪葬人。”此刻,那可怜的孩子:“两对陪葬的童男丱女被装在车上,/死的灰白盖住他们泪湿的脸庞。/在暗黑的恐怖中紧闭了眼睛,/过度的怆痛夺去了任何一点思想。”或许,有的人会说那孩子的父母也太狠心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怎能把亲骨肉卖去做陪葬?是的,在少数人富裕的旧中国,穷人家卖儿卖女的事司空见惯,有的卖去做童工,有的卖去做童养媳,还有的卖到了妓院,似乎都不像卖去做陪葬无情。不过,当读了以下诗句,便会由埋怨“无情”变无言了。请看那位母亲撕裂心肺的话语:“啊,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让我再亲亲你,我的心肝!/孩子,孩子,我舍不得你啊,/你是妈妈的心头肉!/孩子,你先走一步吧,/别怨你的妈妈心肠坏透,/不会很久,我们就将在阴间聚首。”因为她坚信:“穷人面前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冻死,一条是饿死,/一条是吊死在梁头。”哪一条路都是死路,与其生不如死在痛苦的煎熬中挣扎,倒不如做陪葬死的干脆。这位母亲还总结出了必定走向死路的根源:“害我们的只有一个,/……记住吧,他叫咱穷,他叫咱死,/他才是咱们的大仇人!”。是的,导致这一切悲剧发生的原因,是贫穷,是两极分化的社会制度。再看那可怜、“无情”的父母,企图想多苟活几日又岂能如愿:“邻村的歹人们个个眼红,/深夜里闯进洗劫一空!//第二天清早来了一位邻人,/推开门来,只见尸体横陈。”弱肉强食,是阶级社会的特性,少数富人占有多数穷人的劳动果实,花天酒地,为所欲为。其实,穷苦人若想改变命运,使悲剧不再发生,死路并非唯一的一条路,只要团结起来,拿起枪杆子干革命,便可以彻底捣毁人吃人的人间地狱,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新社会。1938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年仅11岁的陈志昂便拿起枪,参加了革命,踏上了创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的征程。这是他在战争年代写的诗:“云雾吞噬了蚕山的孤峰,/看不见的雁在空中哀鸣。/老乡把我们引到蚕山之麓,/让我们隐蔽在玉米秸丛中。”(《蚕山之夜》)“向左是荒凉的坟地,/向右是悬崖绝壁,/向后倒退吗?/那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夜行》)“拂晓,山下传来稀疏的枪声,/愚蠢的敌人又一次扑空。/我们在高山峻岭之巅,/含笑迎接那旭日东升”(《露宿》)。陈志昂是不忍目睹穷人的苦难而参加革命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也就是说,革命是惨烈的,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他的诗也写了战友的牺牲:“一颗凶狠的子弹,/钻进了她的前胸/她面向着东方/倒在了白雪中”。那是一位年轻的女战士,平时管陈志昂叫小弟弟,在1939年“12.9”敌人大扫荡中牺牲。与那些牺牲的战友一样,陈志昂也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在一首写给母亲的诗中,写下了这样几句:“假如,我死在远方的战地,/妈妈啊,请不要为我哭泣/……能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这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我把我的生命献给革命,/你应当为此而感到光荣。”(《假如……》)从陈志昂大量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他是抱着为普天下受苦人翻身解放而参加革命的,南征北战、枪林弹雨,每取得一次胜利,解放一座城市,他都要在自己的诗里、心上插上一朵红花:“济南、锦州、长春、开封,一大串地名,/在我们祖国的地图上开花了。//啊,等到全国的地名都开起了花来,/我们将有一幅如何美丽的版图啊!/同志们,我们就是春神,/快把这些地名,从上海到拉萨,/结成一个永恒的花环吧。”当那一朵朵的红花连成片,开遍祖国的版图时,陈志昂参加革命的愿望就实现了,这首诗写于1948年的秋天,离毛主席下达“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还差半年,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他当时迫切的心情,渴望那些红花早日插遍祖国的每一个地方,救那些正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人出苦海。
讴歌时代,深入生活
如果说艺术是树,生活则是肥沃的土壤,艺术的根须应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能蔓延、生长。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来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讲得更清晰、明确:要求文艺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否则,其再有才艺,作品怎样包装、吹嘘,头戴如何辉煌的桂冠,只能是纸扎的人和马,过眼云烟。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一大批有志于文艺创作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投入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并创作出了一大批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冷暖、希冀,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柳青深入陕西安县皇甫村十几年,写出《创业史》;草明扎根鞍钢十几年还兼任了厂党委书记,写出《乘风破浪》;军人出身的魏巍在写《东方》时,为使书中描写工厂生活的几个片段更真实,在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深入生活3个月,写出8万多字的日记体笔记;田间写《戎冠秀》时,为使人物、故事更符合原型,把初稿贴在村公所的墙壁上,让群众评头论足;赵树理出版《李有才版画》时,为让更多的农民读到,谢绝了装帧好、规格高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要稿,把书稿给了印刷质量一般、定价低廉,面向农民群众一家很小的通俗文艺出版社。
陈志昂与柳青、草明、魏巍、田间、赵树理等老一代文艺家一样,同是在《讲话》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1943年以后,陈志昂基本上都是在基层与群众一起生活、战斗的。1951年,他深入空军部队,兼任副政委,写出了反映我年轻空军首战告捷,击落美军战机的英雄事迹的长篇叙事诗《春雷》。1964年7月,他为创作一部反映大寨人民战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歌舞剧,主动深入大寨,与大寨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朝夕相伴25天,后又多次到大寨访问。由于他身与心都深扎在了丰富的源泉中,不但在很短的时间里收获了歌舞剧所需材料,同时还创作了一批诗歌和歌曲,写下了两万多字的日记,记下心得、感受。
现摘录几段,再现其深入群众时的生活、工作、创作掠影:“今天上午,我开始追忆这几天的印象。印象太丰富了,我怕它们被时间冲淡了,写了初游虎头山的印象,情绪很激动,笔底也很流畅。午后去挖谷苗……”(1964年7月9日)“上午深刨玉米地,这是大寨的技术创造之一,玉米中耕时不用锄头,而用镢头深刨6—8寸。午后继续写前几天的印象,并给太谷杨家庄的同志写了几封信……晚上看展览,讨论科影张勤同志的剧本。”(7月10日)“整天时间都在剜苗,傍晚参加大寨小学的队日……晚上又参加了青年会,先由明珠讲了团代会精神,然后着重讨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问题。”(7月12日)那是一个人人激情飞扬的时代,个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国为家,谁也不想落后,有一分热就要争着发一分光。
当时社会上还流行这样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志昂在日记里也记下了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平凡、真实,生活、工作的每一天:“上午本来我们要去参加劳动,可是早饭以后陈永贵同志来到我们房间……于是,我们一起上山去了。”(7月7日)陈永贵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带领大家一块学习:“这天晚上……陈永贵也讲了话。他着重讲了防修几个问题,他讲:千万不能回到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倒霉的道路上去。”(7月8日)陈永贵作为大寨的带头人,不仅表现在劳动、学习上,也表现科学种田上:“早晨一醒,就看到陈永贵扛着镢头来了……陈永贵讲他过去如何搞实验,过去他们虽然没有专门的实验田,可是在每块地里,都做过许多实验,对于每块地播种时间、密植的合理度等等,都反复地进行了许多年的试验。因此,对每块田地的耕作规律,都摸得很透,烂熟于心。他不满意那些把自己的书本知识当成唯一法则的科学家,也反对脱离生产,为实验而实验的做法。”(7月9日)陈志昂在大寨扎根25天,其中有一半时间的日记都写到了陈永贵,尽管当时的他早已头上戴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却一刻也没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寨这个先进样板和他的带头人,是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决非靠特殊关照,“扶”出来的,“吹”出来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忠实于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作品。触景生情,陈志昂来到“丰富的源泉”大寨仅一周,便在日记里草拟了一大堆创作计划:“打算写一个组诗,题目叫《大寨英雄赞》或《大寨英雄谱》,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大寨精神的人物,最能代表这些人物品质的片段。陈永贵——(未定)。贾进才——三十道大坝都是我的纪念碑。贾承让——不答应演戏,抢救粮食。梁便良——四十多担不换肩。赵大和——守卫七夜。赵启发——在医院里仍惦记着牲口”。(7月14日)生活的实践,使陈志昂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一大堆创作计划,便是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劳动中从心底涌出的歌。
大寨25天的生活体验,使陈志昂获得了创作歌舞剧《壮志易山河》所需材料,同时,还用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创作了一些其他体裁的文艺作品。歌曲《大寨红旗颂》里有这样几句歌词:“干起来,干起来,/壮志豪情满胸怀。/不怕烈日晒,不怕大雪盖,/凭着一双手,要把天地改。/千难万险脚下踩,/老英雄,好气概,/抡起铁锤把山开,/铁姑娘,铁肩膀,/挑起担子走得快,/首战白驼沟,/三战狼窝志不衰。”由于他创作的作品,来源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线而激情澎湃,震撼人心,在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据说,大合唱《改天换地大寨人》每当演出唱到全曲高潮时,台上台下,演出人员和观众中的许多人都会激动地哭出来。
陈志昂退休前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台长助理,他发起、领导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也同样实行了“唱出时代新声,振奋民族精神”的原则,受到群众欢迎。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搞的几场“心连心”慰问演出。那些人不是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工厂、农村,而是走形式,将深入生活当作门头牌匾,匆匆忙忙“下基层”,好吃好喝“心连心”,地方政府往往要为这几小时,筹备几天,甚至几个月。而那些“慰问”节目由于缺少生活的真实、空洞无味,只是一些低俗的搞笑,被群众戏称为劳民伤财的“蜻蜓点水”。
忠贞不渝,为党为民
入党时的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永不叛党”,始终导引着陈志昂近八十载的革命历程,面对斧头和镰刀组成的党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尤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谆谆告诫全党的那段话:“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他是当作警钟时时敲响耳际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当革命胜利了,大权在握了,一些人便会忘记初心,把当初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而陈志昂却始终初心不变,用诗文和行动书写着其忠贞不渝。他在一首题为《即使》的诗中这样写道:“即使你给我一座金山,/也休想使我放弃信念。/我们浴血奋斗数十年,/决不是为了腰缠万贯。”说实话,按照当下中国体制内等级待遇分配,1938年入党的他也应该属于吃喝不愁一族了,完全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了。然而,陈志昂却没有那样做,当他目睹由于“转折”,劳动人民重吃二遍苦时,便痛心不已:“‘窑奴’在皮鞭下流血流汗,/打工妹被迫出卖贞洁,/失业者自焚在十字大街。”(《疑问》)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祖国,“又出现了贫富不均?”
疑惑归疑惑,当下社会,一切向钱看,多数人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皆选择的是视而不见,甚至随波逐流。而陈志昂却依然坚守信念,用生活简朴、省吃俭用,把剩下的钱编辑出版各种红色书籍,宣传党的理想。一位在他家帮忙的农村姑娘,觉得这位老干部的家与曾经在其他人家的家不一样,别人家的家里都摆满了名烟、名酒,以及各种珍贵的补品,而陈志昂的家里却一样也没有,只有满书架、满桌子的书。于是他对陈志昂说:“我在北京走了那么多人家,最数您们家清贫。”陈志昂听了用一首诗回复了这位姑娘:“清贫!岂不正是当年/方志敏烈士的遗训?/在他走上刑场之前,/写下这篇警世名文。/说我们的惟一目标,/是为了造福于人民,/自己却要安贫乐道,/视富贵荣华如浮云。/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我们也会告别贫困。/但是仍要克勤克俭,/不忘劳动者的本分。”最后还写道:“感谢你呵,黄山姑娘,/感谢你这一番评论,/这劳动人民的褒奖,/对我来说重若千钧。/既是鞭策,也是鼓励,/使我惭愧,使我振奋。/鞭策我要廉洁自律,/鼓励我要甘于清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永不变色,永不忘本,/为理想而奋斗终生,/不辜负人民的信任!”(《清贫》)
这首诗写于2003年12月28日,在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所写的诗文,几乎全是关注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呼吁、呐喊:“雨巷独行含冤女,/泥涂屡见乞食翁。/人间多少伤心事,/纵有丁香若为情?”(《法源寺丁香》)“但是命运之光,/却只照耀高楼大厦,/照不到低矮的草房。//……但是幸福的风,/却只吹拂‘天之骄子’,/吹不到平民百姓。”(《不平》)“可怜!泣血而死的老马夫。/小伙子漂流异乡无音信,/女孩子沦落风尘受尽苦中苦。”(《农民说》)他在心恻那些才刚翻身做了主人又再次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同时,也愤怒地谴责了那些忘记初心,一夜暴富的新生资产阶级:“工人一年到头拼命工作,/老板一天到晚吃喝玩乐,/他们吸吮着工人的血汗,/却号称‘社会主义建设者’。/……吸血鬼本性是为富不仁,/却要在自己的脸上贴金,/老板们搞什么‘光彩事业’,/用的是工人创造的资本。”(《疑问》)自改开以来,从天子脚下到偏远的城市、乡村,修建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娱乐场所,如果说按党纪规定,这些“天上人间”般的地方决不允许共产党官员享用,那么它们的修建和存在则是对新兴资本家们的特供。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初衷?陈志昂心中有疑问,全国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也有疑问:“当红军跋涉在万水千山,/八路军在敌后浴血奋战,/当百万民工千里支前,/志愿军苦斗在雪地冰天。/难道,/是为了让富豪重霸人间?//当李大钊从容走向刑场,/女战士慷慨投入松花江,/当向秀丽冲进熊熊烈火,/彭加木舍身在大漠洪荒。/难道,/是为了让子孙再作牛羊?”诗中一连串的疑问、难道,越读越使人心痛,痛苦之后任凭泪水滂沱。我说不出话。
不!11岁参加革命,读着《共产党宣言》长大,成长起来的陈志昂,决不相信:“不相信山姆大叔能够永远称霸世界,/不相信资本主义万世长存,永不消亡;/不相信共产主义理想会遥遥无期,/不相信劳动人民永远要做资本的牛羊。”(《我不相信》)他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实现!于是,他教导自己的孙子、孙女们:“要有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必须热爱人民/痛恨豪强”(《希望》)
阅读皇皇巨著7卷本《志昂存稿选编》,是一次知识和艺术的学习,更是思想的陶冶,对当下每一个沉浸在梦中的人们是一种催醒剂,使其不再懵懵懂懂而猛然警醒。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王学忠。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