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阶级有着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着共同的美。共同美自人类完全形成以后就一直是客观存在着的,但在阶级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阶级美是存在着且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对待这一问题,要做客观、全面的认识,防止只看一面的极端,也要防止从这一极端走向那一极端,更要防止一些人用阶级调和论和所谓的“普世价值”在这一问题上开倒车。

试论阶级美与共同美-激流网

一、美的一般特征

1.美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

我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有着形形色色的美的事物,但由于这种美的事物并不被人类所认知,因此这只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能称之为美。美不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有人才有美。且美是一种互动的动态过程,只有人与美的客观存在进行一种互动,美才是真正存在的。

因此,只有在人类出现以后,美才真正称之为美。而这种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运动着的,它随着其客观存在——各种美的事物及其背景——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有怎样的社会就有怎样的美。原始社会有原始社会的美,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共产主义社会有共产主义社会的美,说的就是这个概念。

2.美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统一体

我认为,美=客观存在+主观认识。美的客观存在是美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人对美的主观认识则是美的核心和本质所在。美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综合体,只有两者同时存在并发生着联系,美才会产生。

只有美的客观存在而没有对美的主观认识,美是无法被构成的;而只有对美的主观认识而没有美的客观存在,这样的美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只能是唯心主义虚无论的一种表现。只有实现美的客观存在与对美的主观认识的辩证统一,美才能真正存在,这种美也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美。

3.对美的主观认识是因人而异的

正可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对美的主观认识。不同的人由于其本身的和身后的客观条件的不同,对同样的客观存在的美会有着相异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认识。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以一定的阶级地位生活着,因而各种思想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各自阶级的烙印,美也不例外。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对美的认识的差异是明显的,是由占不同经济地位而导致的占不同政治地位的阶级所区分的,即不同阶级有不同阶级的美。

二、共同美与阶级美

我认为,从人类学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出现以后,美就产生了,而这种美的总和就是共同美。

由于人类(不管哪个种族或者哪个民族)都有着相同的感官和生理结构,且人类进化的环境相似,社会发展道路殊途同归,大自然为各个时期的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又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整体而言人类对许多事物的认识还是有相同和相似之处的。在美学意义上,这就是共同美的产生。

简而言之,一切美的总和就是共同美。它起源于人类的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着。

有了人就有了美,共同美是一切美的总和。但我们不能离开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去空谈抽象的美。在现实社会中,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最根本地体现在由其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上,即阶级关系。因此,阶级美是客观存在的。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美的客观存在,但这些美的客观存在由于没有人的主观认识去反映,便如同无穷大乘以零等于零一样,不能称之为美,除非它们被真正意义上的人通过各种手段加以认知了。

人类的出现意味着美的出现。人类学意义上的“正在形成的人”有着“正在形成的”美,而“完全形成的人”则有着“完全形成的”美。

人类真正形成以后,就进入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在这一时期,不同种的人类不断出现,但这并不影响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波浪式地向前进步着。先是旧石器时期,后是中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社会生产力在后一个时期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一些。这是生产工具进步的结果,更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类进步的结果。

人类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又必然导致社会产品的增多。在游牧阶段这种产品多为采集果实和猎物,在定居的农耕阶段这种产品则多为农产品。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剩余农产品得以出现和增多。这就必然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崩溃。

私有制的产生意味着原始公社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产生。社会成员由于其不同的经济关系而形成了不同的阶级,而各种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各自阶级的烙印,即不同阶级对同一客观事物有着不同的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就是阶级美。

由舒斯特曼、布尔迪厄及伊戈尔登的观点引申,我得出了以下结论,美亦或审美实际上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着的。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宣传自己的美,同时压迫被统治阶级的美。统治阶级将自己的美定义为真正的、科学的和正统的美,而将被统治阶级的美认为是不正统的、虚假的、伪存在的美。这种观点有时是正确的,例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占据着统治阶级地位时;而有时则是极为错误的谬论。例如一切剥削阶级占据着统治阶级地位时。这种差别不过是阶级斗争在美学领域的体现罢了。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以及他们的美通过奴隶制国家的阶级暴力压迫着奴隶阶级以及他们的美;在封建社会,封建的领主、地主阶级以及他们的美通过阶级斗争推翻了奴隶主阶级以及他们的美,同时又通过封建国家的阶级暴力压迫着农民、农奴阶级以及他们的美;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美通过阶级斗争推翻了封建的领主、地主阶级以及他们的美,同时又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暴力压迫着无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美。这些统治阶级的美不过是用一种新的压迫的美代替了另一种旧的压迫的美,而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普世的”、“全民的”美。

而无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美则是通过阶级斗争去推翻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美,这是一种最终将用没有压迫和阶级统治的美去替代压迫和阶级统治的美。现阶段对剥削阶级以及他们的美的压迫和统治不过是为了最终消灭阶级以及阶级的美而最终实现无阶级的社会和无阶级的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私有制将无法容纳这样的生产力,它太过狭隘了。公有制必将会代替炸毁了的私有制,而阶级社会也将随着私有制的炸毁而灭亡,阶级也将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将是没有任何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时,阶级美也将随着私有制的炸毁而随风散尽,更高生产力水平下的共同美将起而代之。

三、阶级美与共同美的关系

共同美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着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着。

阶级美则是阶级社会的特殊产物,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美,但这种不同并不是全部的不同,而是建立在一定的人类的感官和生理结构的基础上的共同美在不同的阶级地位上的体现。这实际上就为最终消灭阶级美而实现更高生产力水平下的更高级的共同美奠定了基础。

从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产生意味着共同美的出现。这时候的共同美是低级的共同美,这是由于其认识者——人类的不完全进化及能力的不完全开发,同时也是其背景——人类社会及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以及人类在由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就使得社会产品的增多及剩余农产品的出现与增加,而这种增加又必然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公社的瓦解,私有制的产生意味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社会的出现,阶级美由此而生。

在阶级社会,共同美依旧存在着,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阶级美。阶级美的变化是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有时是激烈的阶级斗争,有时则是缓和的阶级妥协与让步。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私有制将无法容纳这样的生产力,它太过狭隘了,私有制必将被炸毁,公有制将会代替这种狭隘的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灭亡,阶级也将不复存在,其在美学意义上的产物——阶级美也将随之成为历史的尘埃。人类社会将在私有制灭亡后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阶级已经消失,阶级美也不复存在,代替它们的将是建立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下的共同美。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试论阶级美与共同美-激流网(作者:肖皓文。来源:红色黎明。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