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并没有给中东人民带来真正的春天。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中东国家经历了大规模的流血骚乱和政权更迭后,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社会变革,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而叙利亚、伊拉克等地仍然深陷内战的泥潭,“伊斯兰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中东地区一块割不掉的肿瘤。
怎么办?
激流网编辑部通过对伊拉克、埃及等国近些年的社会运动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领导中东人民走向解放。
“阿拉伯之春”之后的连续动乱,让中东人民很明显地认识到,仅仅是换一种政体形式,并不能解决民生的问题。失业还是失业,贫困还是贫困。资本主义本身,救不了人民,哪怕是民选的资本主义。恐怖主义,更是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杀戮。
在中东的内战中,我们看到了左翼的力量。
埃及革命之前,工人运动就在不断增加。2005年,有202起集体行动;2006年,有222起集体行动;2007年,有614起集体行动。从2004年到2008 年,有170 万以上的工人参加过1900起以上的罢工。这必然会孕育出马列主义者。事实上,从不多的资料中,我们能看到左翼力量在埃及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在突尼斯内乱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组织的大规模的罢工,以及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左翼联合政党。
在伊拉克内战中,我们听到了伊拉克共产党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武装。2014年6月,伊拉克共产党在巴格达市中心举行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号召伊拉克青年踊跃参加,走上斗争的一线。从已知的材料看,他们至少有党员2万人,战斗队伍大致在数千人。
就在伊共公开招募战士之后不久,土耳其共产党就在迪亚巴克尔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抗议土政府对土耳其共产党(马列)的非法迫害,并声援伊拉克共产党的正义斗争。”同时,土耳其共产党(马列)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为伊拉克共产党红军募款,并在必要时候提供武装支援。
从目前的材料看,土耳其共产党是最接近马列主义,或者说,很可能就是马列主义指导的。在经济上,该党要求消灭私有制,执行计划经济。在夺权上,该党明确表示,议会斗争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所有。
另外,在沙特、伊朗、叙利亚,都有名字叫做共产党的党。当然,由于资料所限,除了叙利亚共产党曾号召各派保持冷静外,没有过多的看到这些党派在中东剧变中的表现。不清楚他们目前的情况,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下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党。
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土壤。
中东值此乱局之下,有没有可能孕育出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武装呢?绝对有可能。中东各国,大部分都有初步的工业基础,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多少少经历过社会主义倾向的改革。其内部,肯定存在社会主义的思潮。从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上来看,都具备产生共产党的条件,这就是土壤。
可以大胆的预测,中东的共产党将会产生于中东的乱局之中,带领中东的人民,经过不懈的斗争,最终获取解放。那时,新一轮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必将到来。
人类自阶级社会以来的所有历史,证明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源动力,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无产阶级要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就必须先组织成政党,这个党,只能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党。
一
1968
1968年,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年。
在中国,文革进入了第二年,武斗开始蔓延,其形势逐步脱离了毛主席的部署,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在西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总危机爆发,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人走上街头,罢课、罢工风起云涌。其浩大声势,迅速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再之后,西欧、北美、日本相继出现了200多个以“推翻资本主义”为宗旨、采取恐怖袭击手段的组织。
在东南亚,越南民族解放阵线发动了决定性的春季攻势。
在美洲,墨西哥爆发大规模学生运动,当局进行血腥镇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到达高潮,马丁路德金被残忍枪杀。
而在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发动政变,夺取了伊拉克的政权。这是他们第二次取得政权,在五年前,阿拉伯复兴党曾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同时取得政权。
再之后,伊拉克将在国内大规模推行社会改革运动,这是阿拉伯世界最为激进和彻底的社会改革运动。
伊拉克改革
改革前,伊拉克是一个地主阶级、买办势力专政的封建社会,由哈希姆王朝统治。
直到1957年,伊拉克还有65%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里面有酋长,这些人伙同商人、官员和伊拉克王室,霸占了大量土地,形成大地主阶级。大地主阶级只占人口2%,却占有68%的土地。占人口86%的贫下中农,只占有10%的土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非常重,他们要拿走土地收益的50%-70%,农民所获收益不到出产的一半。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农民还要服劳役。地主家的农田水利,也要农民去疏通。
南部各省尤为严重,1959年中国参观团记录,“在南方有些无地的农民,……到收获季节终了时,只能得到一点粮食或两袋(四百公斤)枣子,这就是他们到下一个夏季所有的粮食。平时他们舍不得吃枣子,而只能吃草。……他们没有衣服穿,十五、六岁的姑娘在夏天都是赤身裸体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人均寿命仅28岁,婴儿死亡率高达30%。
农民生活困苦,买不起工业品,国内市场狭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就成了伊拉克当时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伊拉克的资本主义就不能发展。
在城市,帝国主义控制伊拉克的经济命脉。哈希姆王朝和英美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英国垄断了伊拉克主要物资的贸易,包括石油、黄金,羊毛、谷物和棉花等,美国控制了皮革和矿物勘探。伊拉克的民族工业无法发展,工业基础薄弱,结构畸形。直到1947年,工业人口仅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7.3%,且大部分是手工业。城市中的无产阶级遭受着资本家、买办和帝国主义的多重剥削,这为左翼思想传播提供了基础。
1958年,伊拉克中下层军官政变夺权。上台后,新的执政者也进行过土地,但是对封建势力让步太多。1958年的土改法案,是国家用钱买地主的土地,再卖给农民,要是农民钱不够,就按揭贷款,20年还清。这是一种非常不彻底的方式,不能发动人民,也不能打击地主。而且当时地价很高,搞得农民负债累累。这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非常类似。
复兴党上台后,迅速建立了基层组织,支部建到了社区、车间、医院、学校、军队、警察机构等各种机构。最底下是支部,往上是总支,再到党委和地区党委,最终到中央。全方面控制了社会,把以前的官僚体系彻底搞乱了。
1969年,复兴党宣布,农民不再为分到的土地付息,国家也不再给予土地收购的补偿。这个方案比之前进步,让很多农民无偿获得土地。到1982年,地主占有土地由1958年的68%减少到13.7%,小农占有土地由1958年的10.5%上涨到69.3%。复兴党还搞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到1982年底,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和合作社,加起来占了50%还多。这些集体性质的农业生产,全部统购统销。
复兴党的改革,大大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封建势力基本被消除。生产力得到解放,土地单产持续提高,1964-1980年,各产物单产总计提高:小麦39%,稻米66%,棉花和大麦30%。
农村搞,城市也搞。1968-1973年间,伊拉克分批分次的,把石油企业国有化,完全控制了本国的石油生产和销售。通过石油出口,伊拉克积累了大量资金,投资兴建国营企业。另外,政府通过保护关税培养民族工业。到1980年,伊拉克形成石化工业为主体,轻工、纺织和建筑为补充的工业体系。国有企业大概占了60%,大型国企除涉足石油(100%)外,还涉及纺织、水泥、制糖、化肥、化纤、电缆、钢铁等行业。
土改和工业化,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人口比例大幅下降,而工业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如包括服务行业的脑力无产者和体力无产者,无产阶级整体比例超过劳动人口比例的65%,成为劳动者的主体。
1970-1980年经济高速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底层的生活。1975年后实行全民福利制度,教育和医疗免费,劳动者月工资从1975-1980年间大致增加了120-160美元。
到1980年,伊拉克从以前的封建社会,彻底转型为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社会。
当然,这还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既没有掌握政权的管理,也不能掌握工厂的管理。而且,国企中领导层和工人的收入差距非常大,相当部分剩余价值通过工资的不平等流入管理层的腰包。
所以,矛盾虽然在缓和,鸿沟却仍然存在。城乡矛盾仍未解决,城市人均收入超出农村25%;城市中阶级矛盾仍然突出,最高收入10%的家庭其收入是最低收入10%家庭的26倍;农村中地主仍然存在;广大分到土地的小农虽然参加了合作社,但没有同时分到生产工具,而国家通过生产工具控制合作社,进而控制农民,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和小农之间的矛盾,并且合作社中地主和富农一般位居管理职位,这又形成了小农和合作社管理者的矛盾。
而这一切,在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内都无法得到解决。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
国家资本主义破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建立什叶派为主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伊朗一直想输出伊斯兰革命,周边的各海湾国家压力很大。伊拉克和伊朗接壤,国内什叶派居民占大多数,霍梅尼直接开放边界,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和库尔德人造反,伊拉克受到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伊拉克经过十多年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实力大增,希望争夺海湾霸主地位。海湾各国也想扼杀伊朗输出革命,避免冲击本国的君主制。各方力量最终导致两伊战争爆发,海湾各国出钱出物,伊拉克出兵,联手遏制伊朗。
战争持续8年,打打停停,双方损失巨大。战争期间,伊拉克经济大幅衰退。石油工业被大量破坏,石油出口收入减少,导致其外汇枯竭,被迫举债。1984年外汇仅10亿美元,外债为400亿美元。大量征兵又导致劳动力短缺,工厂和国营单位人员减少40%,这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的衰退。战争期间政府通过印钞来弥补赤字,商品价格飞涨,仅1985年就上涨12%。最终,政府为了维持其脆弱的收支平衡,开始抛弃70年代的福利体制。一方面,政府削减雇工和国企工人的福利;另一方面,政府开始搞私有化,扶植私人企业,甚至直接出售国企,增加政府收入。
扶植私人企业,出售国有企业,削减职工福利,这标志着伊拉克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开始破产。
1988年战争结束,伊拉克对外负债高达800亿美元,通胀率45%,大量职工失业,国内物资紧缺。为稳定社会,政府采取开放的政治环境,有限度开放言论、党禁,并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继续出售国企,放松进口限制,这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同时缓解自己的经济困局,伊拉克于1990年发动侵略战争,妄图吞并科威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发起突然袭击,次日,科威特全境沦陷。美国为了保护其在海湾的利益,纠集多国部队,经过数月部署,于1991年1月开始进军伊拉克,3月11日结束战斗,双方签署停战协议。
战争期间伊拉克再次遭到沉重打击,15万人死亡,巴格达和巴士拉80%桥梁被毁,工业、石油和电力受损超过80%,各城市有近万住宅被毁,产业工人失业率90%。同时,还欠下了巨额的战争赔偿。
停战后,美国为了建立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政府,拟推翻萨达姆政权。从1991年开始,美国持续对萨达姆政权施加压力,支持库尔德人和什叶派,对伊拉克经济制裁。
经济制裁横跨整个90年代,到1996年石油换粮食计划后,才略有好转。经济制裁期间,除部分医疗物质和救援物资外,一切对伊拉克的进口、由伊拉克的出口都被禁止。伊拉克国内粮食、机器、轻工业品等各种物品极度匮乏。政府为弥补开支而大量印钞,通胀严重。期间,伊拉克的经济支柱——石油工业——几乎陷于停滞,石油工业从1990年占gdp的17.8%下降到1999年的0.8%。
到1996年底前,其困难达到顶点。在城市,工业开工不足20%,电厂开工不足10%。在农村,农民开始拒缴公粮,为让农民缴纳,政府不得不派出督察队。由于农业被破坏,国内农业产出仅能维持30%的需求,约有27亿美元农产品需进口,但外汇枯竭,难以进口。
少数特权阶层依靠走私和特权大发横财,过着及其奢侈的生活,而中产阶级大量破产,典卖家当,这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扩大。
20年间,工业衰退、中产阶级大量破产、失业人口剧增、人民生活急剧下降,而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和大资本家却大发横财,阶级鸿沟扩大,无产阶级(包括相当部分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这20年间矛盾的基线。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库尔德人与伊拉克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在这二十年间迅速放大,再加上美国制裁导致的美帝国主义与伊拉克人民之间的矛盾,使得整个伊拉克国内的矛盾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
什叶派和库尔德人
两伊战争爆发后,国内矛盾加剧,为什叶派的快速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什叶派由此开始积极活动,甚至试图起义,如什叶派的号召党即进行恐怖袭击和游击战。然而此时政府的力量还是比较强,起义被政府大力镇压。
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被击败,内忧外患。1991年2月,什叶派趁机在南方巴士拉举行起义,一举占领省府、省党部和电台。3月初,起义者一度占领20多座城市,10-24日,政府军大规模镇压起义者,数万名穆斯林被杀,数十万难民逃亡。这导致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经济制裁时期,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大,民不聊生,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趁机崛起。萨德尔利用各地清真寺宣传伊斯兰宗教思想,提倡政教合一的政府,倡导按伊斯兰方式生活,猛烈抨击政府。在国内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萨德尔带有平民主义的论调很容易得到赞同。1999年,萨德尔被杀害,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什叶派组织继续壮大。至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已经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反政府政治力量。就是这个什叶派组织,在美军侵占伊拉克之后,组建了马赫迪军,并在之后的伊拉克内战中,起到重要作用。
库尔德人是伊拉克的少数民族,一战后本拟建立库尔德国家,但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使其美梦成空。其后库尔德人谋求独立,但未能成功。
1961年,占全国人口20%的库尔德人强烈要求实行区域民族自治,卡塞姆政府派大批军队,用坦克和火炮轰击居民。从此,库尔德地区不断发生动乱,民族关系重新趋于紧张。
1974库尔德与中央重启战火,同年秋,政府军占领当地。其后政府颁布大赦令,70%库尔德武装投降,其余部分逃入山区打游击,另有3万人逃入伊朗当难民。
海湾战争期间,库尔德人再次举事,到1991年3月,库尔德武装已经攻占两个重要城市。3月26日,政府在镇压了什叶派起义后,大举镇压库尔德人,起义失败,150万难民逃入伊朗。然而政府也被迫妥协,于5月与库尔德派领袖签署协议,同意北方五省自治,不纳税,政党合法化,可拥有独立武装。至2003年前,由于美英等国的长期保护和干预,“该地区实际上已经处于事实上的独立状态,除了拥有自治政府外,还拥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萨达姆政权内忧外患几近崩溃。国内经济被严重破坏,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阶级分化扩大,阶级矛盾突出。同时,什叶派宗教组织趁机发展,抨击政府,传播其伊斯兰思想,大批社会底层的民众成为其忠实信徒,什叶派各组织发展成反对政府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而库尔德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库尔德地方自治政府事实上独立,俨然和中央分庭抗礼。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这成了压垮萨达姆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后的新矛盾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以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对伊战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英联军先后占领了首都巴格达等大城市,进而控制了伊拉克全境,以萨达姆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被颠覆,伊拉克的萨达姆时代宣告终结。
美国迅速推翻萨达姆政权,解散复兴党,清洗原复兴党重要成员,并禁止约3万名复兴党成员在新政府任职。同时解散旧有的伊拉克军队,重组安全部队。
其后,长期流亡海外的什叶派反抗力量领导人相继回国(达瓦党和最高委员会),积极与美军合作,在临时政府中获得重要职位。以前,复兴党和军队中,高级职位多为逊尼派人员。今昔之反差,加大了逊尼派的抵抗情绪。2003年夏天,逊尼派和原复兴党成员成立了至少8个反抗组织。如复兴党成员成立的纳克什班迪教团军、归来(The Return, Al-Awda),逊尼派成立的安萨尔逊奈军、1920 革命旅等。这些组织借助原有的社会联系,反抗占领军,进行各种针对政府和美军的恐怖袭击。
但是,原本团结的什叶派,在失去了共同敌人之后,内部出现纷争。在萨达姆时期,萨德尔是国内什叶派抵抗力量的领袖,但也反对美军侵占伊拉克。达瓦党领导人马利基回国投靠美军,这引起萨德尔的不满,认为这些人背叛了人民。萨德尔在萨达姆时期,就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信徒在百万以上。2003年夏,萨德尔组建了一支3000多人的私人武装迈赫迪军,以反抗美国占领军。与之对应,最高委员会(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也拥有自己的武装——巴德尔旅。
2004年3月,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通过了《过渡时期国家行政法》,也就是战后伊拉克的临时宪法,是伊拉克在过渡时期内最高法律。宪法规定伊拉克实行联邦制,库尔德人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这为日后库尔德人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奠定了基础。
美国占领军及其政府代理人与伊拉克人民之间的矛盾,是战后初期的主要矛盾。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库尔德人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是这个时期的次要矛盾。
2005年10月,伊拉克永久宪法获得全民公决通过,但是支持率只有78%,大部分逊尼派阿拉伯人持反对态度。永久宪法为伊拉克的政治格局搭建了明确的框架,为其后各派的权利斗争,搭建了舞台。
2015年12月,伊拉克选举了正式的国民议会,什叶派占议会55%,逊尼派占20%,库尔德人占20%。逊尼派进一步被边缘化,教派矛盾加剧。2006年2月起,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连续发起针对什叶派清真寺的恐怖袭击,导致严重的教派仇杀。短短数月间,教派冲突造成数千名伊拉克人死亡,数万人背井离乡。这个时期,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仇杀,导致两者的矛盾加剧,使得伊拉克国内矛盾更为复杂。
而伊拉克中央政府无能为力。事实上,此时的伊拉克,已经说不上有什么中央政府了。北部的库尔德人,拥有自己的国歌、国旗,甚至拥有数万人的武装,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南部的什叶派也并不团结,马赫迪军反抗占领军及其政府走狗,归来的流亡什叶派和占领军积极合作,这加深了什叶派的分裂。中部的逊尼派,出现了一堆反抗美国的武装。2008年前后,什叶派在南方9省谋求自治。而此时的地方政府,其权力已经非常大了。按伊拉克法律,地区政府可以按照需要的方式实行管理,并有权建立地区“安全组织”,如警察部队,治安部队和卫队等。
教派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占领军与伊拉克人民的矛盾,都迅速发展。再加上官员腐败,犯罪横行,伊拉克的矛盾迅速复杂化。
到2006年,通胀大致50%,失业率大致30%。生活无着落,每天面临死亡的威胁,不知下一步会走向何方,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政府中,与占领军勾结进而掌握各种资源的人,却大发横财。负责伊拉克重建的美国特派监察长斯图尔特·鲍恩在伊拉克重建问题报告中说道“除非实施改革,否则腐败问题可能危害新政府的政治稳定。……腐败,是伊拉克的第二叛乱。”根据国际机构伊拉克研究小组的报告,2006年,伊拉克每天生产的石油,有将近25%消失不见。这巨大的利益流向何方,可想而知。
到2006年底,各种冲突都进一步恶化了。基地和逊尼派反美武装的恐怖袭击仍在继续,但是占冲突的比重并不大。
什叶派民兵参与的教派冲突,成为最严重的矛盾。这里面,既有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也有什叶派自身的冲突。什叶派不同派别有自己的武装,最高委员会领导的民兵武装是巴德尔旅,规模估计上万。而萨德尔领导的迈赫迪军,更是有将近6万人。这些武装纪律并不严,很容易出现冲突。比如马赫迪军,随着其不断扩大,基层逐步失控,分裂为若干小股武装,其中相当部分仅仅是打着该组织的旗号进行犯罪活动。据联合国2006年底估计数据,教派冲突已造成160万伊拉克人背井离乡,迁往本教派聚居区,另外还有180万人逃往国外。政府有自己的安保部队,但这些部队往往分属不同派别,甚至卷入冲突。
2006年5月,达瓦党领袖马利基出任总理,面对严峻的局势,他一方面与美军密切配合,以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严打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和伊前总统萨达姆残余势力(多为逊尼派反美组织);另一方面,暂且搁置同逊尼派的权力纷争,团结和支持一些逊尼派民兵武装组成觉醒委员会(被我国网民戏称为皇协军),协助驻伊美军打击伊拉克境内基地组织。这些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至2008年,美国中情局长迈克尔·海登称,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已处于“战略性失败边缘”。
2008年,历时两年的教派冲突终于平息,而基地组织自从扎卡维被炸死后也日渐衰败。2008年后,安全形势逐渐好转,平民死亡人数明显降低,2005-2007年,平民死亡年均25000人,2008年降为6400人,2009年继续降为3000人。在此情况下,美军认为局势已经稳定,可以撤军了。实际上美国早就考虑撤军,消耗太大,财政拖不起了。再之,美国拟进行战略调整,将核心力量部署到亚太,以遏制中国。
2009年,美国政府宣布撤军,并计划于2011年完成。
2010年,伊拉克再次举行大选,马利基集团得票少于逊尼派集团,伊朗为维护什叶派执政的局面,对萨德尔施压,萨德尔被迫支持马利基,马利基涉险过关。对此萨德尔甚为不满,萨德尔本就和马利基有矛盾,对马利基连任意见很大。
连任后,马利基着手巩固、扩大自身权力基础,极力将逊尼派人士从伊政府、军队等关键职位上清除,并逐渐确立了对伊拉克司法系统的控制。他一身兼任多职,还担任国防和内政部长等要职,以便掌控伊拉克安全部队和精锐的反恐部队。
正在马利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打击排挤逊尼派的时候,阿拉伯之春爆发了。
二
阿拉伯之春的根源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26岁青年布瓦吉吉,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生活去摆地摊,被警察暴力执法。该青年一怒之下自焚抗议,伤重而亡。当地居民爆发大规模抗议,并与当局冲突。抗议迅速席卷全国,2011年1月14日,总统本阿里出逃,离开了他统治23年的国家。
其后,埃及、也门、巴林、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纷纷动荡。22个阿拉伯国家,20个发生不同规模的抗议,其中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转变为革命。
阿拉伯国家的动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虽各有其国情,但都有类似的问题。他们大都经历过类似伊拉克的改革,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国家资本主义破产后的私有化阶段,私有化导致腐败、阶级矛盾扩大的阶段。而且,这些国家的改革,大部分都没有伊拉克彻底,其遗留的问题比伊拉克多且更严重。只不过伊拉克惹了美国,在外部作用下,迅速瓦解。不然,伊拉克应该也能挺到阿拉伯之春再出事。
以埃及为例,纳萨尔时代就搞了国有化运动,外国资本全部收归国有,私人资本限制在1万埃镑内,国家掌握了非农领域80%以上的经济命脉。
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受到较大打击,纳赛尔郁郁而终。其后,埃及开启了私有化改革。自萨达特开启、经穆巴拉克深化的私有化改革,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政府官僚和资本家勾结,贱卖国有资产,催生了一大批操纵国家经济的寡头。譬如钢铁大王伊兹,他以前做钢材进口生意,1999年在私有化中获得了亚历山大国家钢铁公司,2007年他属下的钢铁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70%。沙维瑞斯家族的几个成员,分别在电信、建筑、酒店等行业中拥有超大公司,其中三人同时登上福布斯2007年“中东最富20人榜”。
商业经营与政治权力的结合给埃及民众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财富可以巩固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可以带来财富”,只有那些与执政党存在关系的人,才能从埃及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国企工人丧失劳动保障,或提前退休或下岗进入低保行列(人数约50万,占国企工人总数的1/3)。上百万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在经济繁荣期,基础建设项目提供了劳动力需求,但随着经济转入不景气,大批基建项目下马,进城务工的农民失去了工作机会,滞留于城市边缘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埃及人口从20%跃升至44%,在21世纪以来的十年,尽管GDP高速增长,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仍从16%上升到20%。青年人失业率非常高,2006年,失业人群中90%是年轻人30岁以下。没有工作或不找工作的年轻人,大致在50%以上。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和是围绕在穆巴拉克周围有政府背景的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
埃及革命之前,工人运动不断增加。2005年,有202起集体行动;2006年,有222起集体行动;2007年,有614起集体行动。从2004年到2008 年,有170 万以上的工人参加过1900起以上的罢工。
在此过程中,宗教势力迅速崛起。
1986年,大致6000个埃及人才有一个清真寺,而2005年平均每750个人就有了一个清真寺。新进人员,大多是年轻人。当人们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时候,宗教就诞生。现实不公,贫富分化,道德沦丧,出路在何方?不知道。埃及人民,在世俗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能转向宗教去寻求解决的答案。
环顾四周,突尼斯也是类似情况,叙利亚也是类似情况,利比亚比这个还糟糕,毕竟国内还有那么多的地方部落势力。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粮价大涨,导致这些国家国内物价暴涨。本来就没有工作,私有化改革还把福利革掉了,物价又这么高,政府贪污腐败早就使得国家民众不满,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然而,中东的地位太特殊了,太多的势力盯着了,国内群众的革命,就在各种外部力量干涉下,走向了无休止的内战。
利比亚
阿拉伯之春,起自突尼斯,随后往周边扩散,到利比亚后,第一次引起内战。自此,中东形势开始逐步失控。
利比亚的执政者是卡扎菲。1969年,卡扎菲通过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上台。其后进行经济改革,收回美英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废除同西方公司的不平等协定,将所有外国公司收归国有。利比亚废除土地私人所有制,甚至一度鼓励工人抢占自己的工厂并参与生产资料管理等。
1988年洛克比空难后,西方对其经济制裁,利比亚经济受到较大。为摆脱困境,从1997年起,开启私有化政策,一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缓和与西方的关系。私有化过程中,贪污腐败大量出现,权势者攫取巨额财富。阶级矛盾迅速尖锐。利比亚很富,2010年人均DGP超过1万美元。但是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经济结构单一,致使失业率非常高,且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实际收入很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由于遭受制裁,利比亚石油出口和收入受限,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不断酝酿和激化。贪污腐败更不用说了,毕竟,威权政治下,这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动乱之前,叙利亚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是10%左右,国外机构估计真实数据超过20%。且另一方面,青年失业率超过30%。
除了上述矛盾之外,利比亚还有一个特殊的矛盾——部落矛盾。
传统的部落是利比亚的社会形态。利比亚境内有140个部落和家族,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 1969 年以前,卡扎菲隶属的卡扎法部落,仅仅是一个小部落。卡扎菲上台后,该部落迅速发展。其后,在整个卡扎菲时代,警宪军政的重要位置都由卡扎法部落及其盟友把持。权利和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部落矛盾扩大。卡扎菲政权在国内石油财富分配上的不均激化了矛盾,东部部落对卡扎菲政权充满敌意,曾在1993年举行过大规模抗议。
无产阶级和以卡扎菲为代表的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部落势力和以卡扎菲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的矛盾,最终引爆了利比亚革命。
2011年2月15日,受到突尼斯和埃及革命的鼓舞,利比亚班加西民众发动游行示威,利比亚革命爆发,反对派势力迅速集结,控制了东部重镇班加西,并扼守沿海公路多个城镇。3月中旬,利比亚政府军反攻,收复多个城镇。3 月17 日,政府军包围了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大本营班加西, 并且轰炸了班加西机场。反对派岌岌可危。
而就在这个时候,法国跳出来了,号称要伸张正义。
法国
法国和北非,隔海相望,北非在历史上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一向视北非为自己的“力量范围”。利比亚周围的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马里等都是法语国家,法国一直想将其纳为一体,但卡扎菲却成为法国难以降伏的一匹野马。20 世纪80 年代,乍得内战,法国和利比亚各自出兵支持一方。
法国一直谋求地中海盟主的地位,2008 年7 月13日,法国主导下,欧盟27 个成员国和地中海沿岸13 个非联盟成员,在巴黎宣告成立“地中海联盟”。然而,利比亚却拒绝参加。
法国在利比亚有大量利益,一直想扶植一个听话的政府。利比亚是非洲石油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丰厚的石油收益中,获利最多的不是利比亚本身,而是法国。利比亚的石油公司,大部分都是法国的。
对于法国来说,利比亚是巨大的能源供应基地。法国有个垄断巨头,叫道达尔公司,是全球四大石化企业之一,在利比亚和北非有投资巨大。战前,利比亚向法国每日输出石油13.3 万桶,占利比亚石油出口的10%。美国《时代周刊》网站的报道称,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拥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可是,法国和利比亚冷淡的政治关系,却使石油和经济部门认为法国的长期利益得不到保证。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法国受到重创,2008年 GDP增长率仅为0.2%,2009年更是跌至-2.9%。利比亚动荡后,石油出口一度中断,一定程度上造成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法国来说犹如雪上加霜。
卡扎菲不听法国的话,法国早就想找个机会收拾他了。内忧外患加在一起,随便找个借口,开打。利比亚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时,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就派遣管理和石油专家前往班加西,与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接触,商讨战后参与利比亚石油恢复出口事宜。由此可见,帝国主义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顾人民死活的。
利比亚动乱后,法国牵头,法美英迅速统一立场,2011年3月19日,西方空袭利比亚,战争大规模爆发。
在法国强势介入后,反对派迅速扭转战局,步步紧逼。其后,利比亚军队出现大规模分裂。10 月20 日,卡扎菲在执政当局武装攻占苏尔特的战斗中被抓获,随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至此,利比亚国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基本结束。
卡扎菲被干掉了,新政府却未统一,内战中迅速形成的各反对派武装势力,成割据形势。矛盾重重之下,国家几近分裂。再之后三年,即2014年,割据各方的原反对派,各自合纵连横,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权,国家分裂了。国家分裂和军阀割据,成了新的主要矛盾。
2011年8月时,利比亚的卡扎菲败局已定,北约就将矛头转向叙利亚。
叙利亚的基本情况
叙利亚的情况,和前面的几个国家类似。
60年代中期,叙利亚复兴党政府开始激进的改革。
工商业方面:对银行业,包括石油工业在内的工矿企业、运输业、纺织业等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且对外贸易进行监督,甚至发布关于工人参与国营企业利润分配的法令。
农业方面:在1958年就开始的土地改革基础上,继续推进土改运动。复兴党政府继1963年修改土改法后,又于1970年再次修改土地法,规定了对地主拥有土地的限额,征收地主超额的土地,同时将国有土地和征用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通过一系列改革,叙利亚奠定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经济基础,其物价稳定,且福利较好。这段时间,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革,致使大批资本家携资外逃,同时裹挟走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使得叙利亚政权产生分歧。
1967年,复兴党人内部逐渐产生了以贾迪德为首的激进派和以阿萨德为首的走资派。双方对立,造成民族领导机构和地区领导机构两个权力中心对立的局面。
1970年11月13日,阿萨德发动“纠正运动”,夺取政权。1971年5月,召开“地区五大”,产生正式的地区领导机构,阿萨德当选为总书记。8月,“民族十一大”上,阿萨德当选为民族领导总书记,至此,叙利亚开启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阿萨德家族时代。2000年6月,阿萨德去世后,其子巴沙尔继位。
阿萨德上台后,逐步开始资本主义改革。叙利亚政府逐步引进外资,允许私人经营企业。 1973年3月通过的永久宪法称,叙利亚实行“旨在消灭各种形式的剥削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然而,这个计划经济却容许三种所有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并存。为了缓冲社会主义者的不满,宪法同步规定,私有财产的使用不得同人民利益相抵触。
各位,是否似曾相识?
叙利亚开启了自己的改革开放年代,比我国还早十年。
之后,叙利亚逐步建起了农业自给有余、轻工业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叙利亚缺乏生产资料,必须进口资本货物和消费类机电产品。叙利亚只能出口石油,换取外汇,购买生产资料。
转眼十年过去了,到了80 年代,一方面石油跌价,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叙利亚在两伊战争中与海湾国家存在分歧,来自海湾产油国的资本输入和援助明显减少。这直接造成国内外汇严重短缺,无法进口生产资料。结果,国内半数以上国有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国内市场供应不足。1986 年,国内生产总值猛跌5个百分点,首次出现负增长,叙利亚经济迅速衰退。
“改革只能走中国的道路”,叙利亚领导层拒绝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中为师,在改革中解决问题,利用廉价劳动力,营造资本的天堂。
经过30年的发展,总统家族、老革命红二代、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大发横财,财富向官僚和资本家迅速集中。现总统巴沙尔的弟弟马希尔,其人贪污腐败极其严重,为社会所熟知。他这个堂弟,利用其家族,垄断了叙利亚建筑业,资产高达230多亿美元。他的叔伯兄弟,更是掌控着叙利亚的垄断行业和要害部门,诸如金融、电信、石油、建筑等等。
而传统的工农业,则在土耳其和中国的进口产品冲击下处境艰难,这致使叙利亚阶层、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无产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和以巴沙尔为首的垄断资产的矛盾,成为叙利亚的主要矛盾。
金融危机后,出口外向型的轻工业经济和能源依赖型的经济受到重大打击,2007-2010年,经济增长分别为5.7%、4.5%、6.0%、3.2%。而叙利亚每年新增约有25万劳动力,官方估计需要7%以上的GDP增长率才能与之持平。到2010年前后,叙利亚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是10%左右,国际机构估计其真实的超过20%。并且已经就业的人口中,二分之一的岗位是质量差、工资低、没有社会保障的职位。另一方面,青年失业率更是超过30%。
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呼之欲出。
叙利亚内战
在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下,2011年3月,叙利亚爆发反政府示威。反对势力迅速聚集,短时间出现反对派团体有几十个。4月底出现军事斗争。最初,西方国家还在和卡扎菲干架,对叙利亚仅仅是表示关切,而没有介入。到2011年8月,利比亚的卡扎菲败局已定,北约就将矛头转向叙利亚,欧美对其施加压力,宣称叙当局已经不合法。
反对派从一开始就仅仅是松散联盟,内部矛盾重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内斗,缺少足够的武装,自从叙动乱发生以来,将近1年时间,反对派未能有效控制任何一座城市, 这表明叙反对派力量依然太弱,尚不足以动摇巴沙尔政权的统治根基。
反观叙利亚当局,其力量仍然较强。2011年底-2012年初,叙利亚军队出现过少数哗变,但并没有出现类似利比亚那样的大规模军队分裂,高级将领大都忠诚于巴沙尔。巴沙尔比较有效地掌控着军队、安全部队和情报机构,且在民众中还有相当的威信。叙利亚执政党复兴党还在支持巴沙尔,在这种占据优势的背景下,没有外部力量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很难有大的突破。
美国扶植叙利亚反对派。约在2012年,美国牵头召开国际会议,将分散的叙利亚反对派整合起来。2013年6月,再次召开11国外长会议,大会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向叙反对派提供紧急军事援助(美国、法国、英国、土耳其、沙特、卡塔尔等)。每当叙反对派战场失利时,上述国家就站出来给叙反对派站台,干预叙利亚内战。
在美欧实行新干涉主义的支持下,反对派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叙利亚也有朋友。美国就说了,我们西方国家,之所以干涉叙利亚内战,就是因为黎巴嫩真主党、伊朗革命卫队大规模干预叙利亚内战,我们别无选择。
叙利亚的乱局真是太精彩了,各种势力都登台表演。
先是阿盟,后是欧美,其后伊朗、土耳其、俄罗斯纷纷上台。
沙特跳得很高。沙特希望叙利亚政权更迭,这样可以打击伊朗。卡塔尔和沙特一起推动阿盟,对叙利亚经济制裁。其后出钱出枪,支持反对派。
欧美和沙特基本一条心,但有细微区别。对美国而言,搞掉叙利亚,对鼓励伊朗,拆散叙伊联盟非常重要。叙利亚不仅是伊朗的盟友(唯一可信赖的阿拉伯国家),还是伊朗连接真主党、哈马斯的通道,一旦巴萨尔倒台,伊朗会更加被动。
俄罗斯坚决挺叙利亚,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调航母、派战舰、送导弹,尽一切可能保护叙利亚。因为叙利亚有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外,唯一的军事基地,而且可通往地中海。
中国紧跟俄罗斯。道理也很简单,美国在东南亚对中国围追堵截,中国需要和地区大国俄罗斯抱团取暖,获取俄罗斯在重大问题上的支持。
伊朗坚决挺叙利亚。叙利亚可谓伊朗的外交政策的基石,如果巴沙尔政权被推翻,这势必击垮伊朗主导的“什叶派新月地带”
力量,使得伊朗自身四面楚歌。
搞笑的是土耳其,自己觉得自己够生猛了,想重温一下奥斯曼帝国之梦,借中东局势开始搞东搞西,完全放弃自己“零问题”外交原则,深度介入叙利亚局势,在土耳其境内公开接纳叙利亚反对派,在军事上训练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分子。更可笑的是,土耳其竟然放纵恐怖分子借道进入叙利亚,最终搞得自己玩火烧身。
政府军和反对派,各自有各自的支持力量,两者相持不下,谁都干不掉谁。
就在这个当口,伊斯兰国横空出世。
三
伊斯兰国前期基本战略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基地组织借机战略转移,避免在阿富汗被一网打尽。其中一支远征伊拉克,这就是伊斯兰国的前身。当时它还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名义活动,一边大量征召“战争孤儿”以扩充势力,一边在路边埋埋炸弹,小打小闹。在与美国和伊拉克什叶派政府的斗争中,伊斯兰国逐步成长为一支逊尼派极端武装力量。
最初的领导是扎卡维。扎卡维战略素养不行,该组织初期,战略方向有重大错误,不加区分的屠杀,导致在美军尚存的时候,树敌太多。
2006-2007年,该组织数次攻占清真寺,屠杀什叶派穆斯林。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伊拉克教派之争,基地组织至少起了推手的作用。其错误战略,导致基地组织总部都对其提出警告,“不加区分地攻击穆斯林将会侵蚀基地组织在地区内的存在基础。”扎卡维根本不听,我行我素如旧。其后,扎卡维在美军袭击行动中丧生,而该组织也在多方力量围剿下,迅速衰败。到2008年,影响力几乎消失。
2010年夏季,该组织选出新的领导,即埃米尔阿布·伯克尔·巴格达迪。
2010年底-2011年初,时也运也,美国战略调整,随之而来美军从伊拉克撤离。不久后,阿拉伯之春爆发了,突尼斯乱了、埃及乱了、也门乱了、利比亚乱了、叙利亚也乱了。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先是借美军撤离之际,迅速扩展在伊拉克的力量,其后趁叙利亚内乱,派出一支小分队,参与叙利亚内战,形成了跨叙伊边境作战的态势。
巴格达迪领导下的该组织,其战略非常清晰。它将力量主要布置在叙伊两国薄弱部分,即叙利亚东北部与伊拉克接壤处。叙利亚东北部是叙利亚政府失控的地区,也一直是该国主要的油气产地。
就这样,巴格达迪领导下的圣战组织,开始了其大中东征战攻略,直到2014年,该组织正式建国。
伊拉克的马利基
马利基不是一个合格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不会团结人,为一己之私争权夺利,不能整合统治阶级的力量。
2011年,美国前脚走,马利基后脚就逮捕伊拉克副总统、逊尼派的哈希米(后来去了土耳其避难),引起巨大风波。2011年底,逊尼派反击,联合库尔德人在议会弹劾马利基,未能成功。2012年12月19日,马利基主导下,伊拉克法院缺席判处哈希米死刑。次日,马利基又下令逮捕伊拉克副总理、逊尼派的伊萨维的保镖。逮捕保镖就和我国逮捕秘书一样,先清理外围,再收拾核心,一个套路,之前搞掉哈希米也是这样。
逊尼派极度不满,2013年1月,联合多方,使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伊总理最多连任一次,堵死马利基继续连任的路。同时,号召逊尼派大规模游行。在首都巴格达和安巴尔、萨拉赫丁等逊尼派人口大省,爆发持续数周的大规模抗议,甚至什叶派中支持萨德尔的也参加了游行。马利基不为所动,继续压迫逊尼派。2013年3月,伊萨维被迫宣布辞职。至此,逊尼派高层官员中最重要的角色,都被马利基清理掉。其后,马利基步步紧逼,2013年4月下旬,马利基下令对基尔库克的逊尼派示威者营地发动突袭,造成大批示威者死亡,引发西部和北部逊尼派省区大罢工,并在全国多地引发血腥教派冲突。仅2013年5月,就有近1000人死于暴力冲突,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被称为血腥五月。同年8月,马利基主导下,伊拉克联邦最高法院宣布总理仅能连任两次的法案违宪,随即将之废除。至此,伊逊尼派试图通过议会斗争限制马利基的努力宣告失败。再之后,2014年议会选举,马利基党团大胜。
不论是庙堂之争,还是江湖之斗,逊尼派完败。逊尼派中温和派要求马利基改革,而逊尼派中的激进派对马利基绝望了,希望效仿库尔德人建立逊尼派自治区。逊尼派的背后,有沙特的支持。
逊尼派和什叶派对立,什叶派内部马利基和萨德尔对立,这还没完,整个中央政府还和库尔德自治区对立。
2012年夏,马利基以布防叙利亚边境为由,将伊拉克政府军部署到纳西里耶和摩苏尔,以军事手段威慑企图闹独立的库尔德人,遭库尔德人反对。不久,双方沿着库尔德自治区与伊拉克政府控制地区交界的“绿线”一带调兵遣将,并爆发了一系列小规模冲突。10月,马利基向石油重镇、最具争议的基尔库克派遣军队,并与库尔德民兵对峙长达十天之久。马利基指责库尔德叛国,要求其服从中央,库尔德指责马利基专横,要求其下台。双方矛盾迅速恶化。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才出现了逊尼派和库尔德人联合阻击马利基的局面。当然,前面已经说了,阻击未遂,庙堂上,他们完败。
伊斯兰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崛起的。2013年底,马利基清理安巴尔省马迪附近逊尼派示威者营地,引发流血事件,导致逊尼派异常愤怒。伊斯兰国趁势,利用逊尼派的不满,迅速于次年1月攻下安巴尔省重镇费卢杰。其后,2014年6月,更是攻占了逊尼派人口为主的北部重镇摩苏尔。800人,进攻3万人把守的重镇,而防守方却不战而逃。真是: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再之后,伊斯兰国在逊尼派武装部落和原萨达姆政府残余人员的帮助下,在西线攻占了摩苏尔以西的泰勒阿费尔,并进占伊叙边境多个城镇,在中线则沿底格里斯河河谷南下,先后攻占了尼尼微省的大部分、萨拉赫丁省省会提克里特。伊斯兰国大军逼近,直逼位于伊首都巴格达西北130公里处的萨马拉,举国震动。
形势异常严峻,政府发布动员令,号召全面抵抗。6月20日,伊拉克共产党在巴格达市中心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号召伊拉克青年踊跃加入伊政府军、共产党红军,走上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战斗的第一线。这是萨达姆打压伊共以来,其第一次通过合法渠道招募武装力量。伊共还发布了《告全国同胞书》,宣布“将以全部的武装力量投入到由伊拉克合法政府领导的反抗宗教极端势力抵抗战争中”,并希望“广大的伊拉克爱国青年加入我们,加入红军,为实现民族生存与独立,为保护你们的家人与财产,为维护伊斯兰教义的仁慈与公正而战。”政府军在美国顾问团和伊共等民兵(多为什叶派)的支持下,逐步稳住阵脚。
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自治区武装——自由战士则在伊政府军溃败后,接管了伊东部地区的防务,并自行构筑了一条1000余公里名为“绿线”的防线。随后,库尔德人趁机夺取石油重镇基尔库克,一举将其控制领地扩大40%。库尔德更独立了。
伊斯兰国和叙利亚
在叙利亚各反对派与政府军的斗争中,伊斯兰国迅速崛起。然而,由于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境内推行严苛的伊斯兰法统治,与叙利亚各反对派产生摩擦。2014年1月,伊斯兰国与“胜利阵线”、叙利亚自由军和其他反对派组织发生正面军事冲突,而基地对此默许。2月,矛盾不可调和,基地将其除名。多方围剿,并未能阻碍伊斯兰国发展势头。2014年夏,在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分别攻克摩苏尔、提克里特、费卢杰等重镇,基本控制安巴尔、萨拉赫丁、迪亚拉等中西部省份。8月初,又向北进击,击败库尔德“自由斗士”武装力量,并向南骚扰首都巴格达。整个2014年,伊斯兰国东征西伐,迅速扩张。
英雄不问出身,但成功总有原由。
一个极端组织,能如此快速成长,首先得益于其成长的土壤。叙伊交接处,政权真空,大部分逊尼派在伊拉克战争后被打压,有强烈的不满,这是伊斯兰国得以成长的社会基础。
伊斯兰国和一般恐怖组织不同,它不是流寇主义,它建立了根据地,并在根据地上,进行社会管理。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现在扮演逊尼派保护者的角色。对臣服自己的部落提供资金支持,允许部落自治。在叙利亚,积极联系当地部落,又拉又打,迫使其臣服。对控制地区,管控宗教行为、妇女着装,并禁止烟酒毒品。同时还建立公共福利项目、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商品质量检测、税收办公室、运输公司等。在叙利亚,伊斯兰国还强迫独占油田的家族让出收益,“石油资源不仅被分配给附近的人,还向其管辖范围内其他社群分发。”并且,还设立宗教法庭处理各种民事案件,同步,采取行动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等不法经济行为,甚至还修缮供水供电系统。这对一个极端恐怖主义的组织来说,是多么难得的清醒。
由于伊斯兰国迅速发展,各海外恐怖组织,纷纷对其效忠。2015年,建立了15个海外行省(15个个地区恐怖组织向其效忠),而2014年,仅4个海外行省。
也由于伊斯兰国迅速发展,导致地区局势出现重大变化。巴沙尔政府内忧外患,2015年中期,政府实际控制面积仅占国土20%左右。
以中为师的私有化改革导致贫富悬殊,阶级矛盾积聚,形成大规模动乱,最终造成今日之困境。遥望遥远的东方,不知巴沙尔心中作何感想。
今日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亦相同。
2014年的利比亚
利比亚本来就有严重的部落化问题,国家进程并未完成。
首倡起义的城市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由于没有武装,在利比亚内战中逐步被边缘化。而各种部落武装、穆斯林兄弟会等组织,在内战中迅速崛起。战后分蛋糕,怎么分,靠实力分。穆斯林兄弟会的民兵实力相当强,又占据首都,很快主导立宪会议。城市里面的世俗派,对此非常不满。在此情况下,卡扎菲的老朋友哈夫塔尔将军出山了。2014年初,哈夫塔尔联合各方力量,准备打击穆兄会,发动政变。
2014年2月,国内局势逐步演化成两个权力中心并立的局面。5月,哈夫塔尔命令向其效忠的世俗派武装,向听命于国民议会的宗教势力进攻。在东部城市班加西,世俗武装与多支伊斯兰民兵武装交火,双方矛盾彻底激化,利比亚政府的武装力量、民兵武装及政治人士都开始选边站队。
2014年7月,利比亚大选,世俗派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成立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然而教团民兵拒不承认,反而把新议会赶到到托卜鲁克。其后,自己在的黎波里重建了利比亚国民议会。
自此,利比亚进入两个议会、两个政府并立的局面。两个政府在各自派别的支持下相互混战,导致相当部分区域出现权力真空。
目前利比亚形成各方混战的局面,混战各方:1、两个政权。世俗派和宗教派。争夺政权,焦点是东部大城市,因其有能源、油井和输油管线。2、割据的小军阀。部分小军阀与恐怖主义勾结,绝大多数背后都有地区大国势力,沦为代理人战争。3、各种趁机进入的恐怖组织。
东部班加西等大城市处于两派的激烈争夺中,南部地区已成为多部落混战之所。利比亚国家政治权威真空,多重混战交织,统一国家已名不副实。
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国开始向利比亚远征。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压力太大,被各方势力围剿,必须找到新的战略方向。相当部分伊斯兰国人员,通过埃及来到利比亚,再加上当地宣誓效忠的组织,伊斯兰国迅速扩展。据估计,在利比亚的“伊斯兰国”武装人员人数超过6500人。到2016年,伊斯兰国攻占了利比亚东部城市德尔纳、中西部城市苏尔特和塞卜拉泰部分地区,形成各方混战势力中不可忽视的一个。
2015年的伊斯兰国
由于伊斯兰国手段残忍,扩张迅速,部分国家意识到首要消灭的应该是他,这比推翻巴萨尔更重要和迫切。
首先是美国和欧盟,放松对巴沙尔的打击,转而空袭伊斯兰国。
但是,海合会成员国这一次却不配合了。沙特视伊朗为心腹之患,而伊斯兰国仅仅是疥癣之疾。故此,海合会心中首选打击对象还是巴沙尔,对打击伊斯兰国不卖力,甚至暗通款曲。
俄罗斯和伊朗坚持维护巴沙尔政权,特别是伊朗,认为必须首先支撑巴沙尔政权,谁对巴沙尔威胁大谁就是最大的敌人。鉴于伊斯兰国突飞猛进,打击伊斯兰国就成了当务之急。
2015年底,俄罗斯军事介入,借口打击伊斯兰国,顺带打击叙利亚其他反对派。在俄罗斯强大的空中打击下,反对派武装与伊斯兰国遭到了空前遏制与损失,叙利亚政府军乘机夺回了不少失地,改变了不断退缩的形势。
然而,伊斯兰国并不会就此没落。现在的西亚北非,简直就是恐怖主义繁荣昌盛的天堂。
伊斯兰国目前的策略。其一、守住叙伊交界处,作为基本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巨大的训练营。伊叙两国,从全球吸引极端分子,中亚五国,北非各地,东南亚各国,甚至欧洲。这些参加圣战的,多为社会底层的穆斯林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其二、积极向利比亚、阿富汗、也门、非洲动乱地带渗透。其三、将培训的人员输送回各国,在当地搞恐怖袭击。
先说根据地。叙伊交界处,虽然空间被挤压,但什叶派民兵、政府安全部队、当地逊尼派武装、库尔德武装以及本地民众之间分歧和裂痕非常多,目前情况看,很难解决。这使得伊斯兰国有空间采取运动战、游击战。不要忘了,那里有众多被废弃的村镇,里面住着满是民怨的逊尼派人民,这都是伊斯兰国生存的土壤。
再说说吸引人的问题。突尼斯没有内战,没错。但是,叙利亚战场吸引了至少5000名突尼斯青年参加圣战,这是伊斯兰国最庞大的海外军团。这些人迟早要回国的。
再看看利比亚。2014年,利比亚形成两个政权对峙,双方对峙导致出现权利真空地带。伊斯兰国和基地马格里布分支,迅速进入利比亚,扩张势力。伊斯兰国进入利比亚后,迅速控制东部多个城镇,而南部一些独立作战的恐怖组织也向其效忠。不久后,伊斯兰国势力渗透到利比亚多数地方。由于叙伊境内生存空间被挤压,越来越多的武装分子从上述两国转移至利比亚。伊斯兰国在此吸纳国际恐怖分子,尤其非洲国家居多,对他们实施训练后,将他们输送至叙利亚等战乱国家作战,或送回西方国家搞恐怖袭击。
最后说说阿富汗。阿富汗,绝对是重点发展对象。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地方?2015年9月以来,伊斯兰国已经深度渗透阿富汗,塔利班在其领导人奥马尔死后出现分裂,一些激进的塔利班分子也转投伊斯兰国门下。伊斯兰国积极扩展地盘和影响力,甚至不惜与塔利班大打出手,在东部楠格哈尔等省,也多次与阿富汗安全部队正面交火。这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需知,阿富汗是中亚的火药桶,北边的中亚五国,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多稳定,随时可能被其影响。据报道,中亚各国都有大量人员在叙利亚参加伊斯兰国圣战,每个国家大致400-600人不等。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劲爆的。2015年,塔吉克斯坦内务部特种部队指挥官哈里莫夫公然投靠伊斯兰国,并发布视频宣称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圣战”。内务部,什么部门?专门反恐的部门!
截至2016年,伊斯兰国以伊叙两国交界处为根基第,成功渗透阿富汗、利比亚,并利用也门内战的机会,远征也门。另外,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早在2014年底就宣誓效忠伊斯兰国,再加上埃及的西奈半岛,伊斯兰国在整个西亚北非遍地开花。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如此猖獗,其社会基础究竟何在?
恐怖主义,最初是从无政府主义发展而来。最早出现的恐怖主义,就是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他们建立秘密组织,用恐怖手段杀死资本家、官员,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统治者,但却无法在根本上动摇反动派的统治。
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危机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小资产阶级破产,很多青年人迷茫无助,恐怖主义获得了自己的阶级基础,重新活跃起来。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西欧、北美、日本相继出现200多个以“推翻资本主义”为宗旨、采取恐怖袭击手段的组织。但随着资本主义逐步好转,这些恐怖组织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社会基础,最终沦为日渐消亡的极端小团体。
现在中东的恐怖主义,也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67年,以色列“六五”战争后,50多万阿拉伯人无家可归,部分渴望复仇的绝望的阿拉伯人,用恐怖袭击救亡图存,这就诞生了最初的中东的恐怖主义。当民族矛盾、帝国主义压迫落后民族的阶级矛盾,处于力量悬殊而解决无望之时,恐怖主义就诞生了。它最初表现为一种革命的手段;其后有时表现为弱者对压迫的反抗,有时表现为一种残忍;而当其与宗教的偏见结合时,更多的表现为针对贫民的滥杀。
恐怖主义,既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危机的必然产物,也是迷茫的无产阶级走上歧途的反抗。目前,恐怖主义之所以横行,其阶级基础就是广大的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和无助而迷茫的失业工人。90年代,巴勒斯坦青年失业率高达50%,面对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这些迷茫的青年完全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希望,而哈马斯“却让青年人感到家一样的温暖”。
现在的中东,由于战乱而流离失所、由于失业而生活无望、由于教派纷争和民族压迫而满怀怨恨的人,他们充满了反抗的斗志。人们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组织体系和思想工具进行反抗的。而宗教,以及由宗教包裹起来的极端组织,就是现实的组织体系和思想工具。
伊斯兰国强迫独占油田的家族让出收益,把石油资源不仅被分配给附近的人,还向其管辖范围内其他社群分发。这对那些生活绝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只要动乱不止,恐怖主义,就必然还有其存在的基础。
但是,恐怖主义永远无法引导人民走向真正的解放,而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前文提到的逊尼派居民为主的摩苏尔,被伊斯兰国攻占后,现状如何呢?据西班牙报道:在摩苏尔,过去的公园变成了刑场,小偷在这里被斩断双手,而同性恋者会被从高楼上抛下。伊斯兰国将原教旨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摩苏尔居民只能阅读圣战分子指定的伊斯兰教书籍。图书馆紧闭大门,“异教”的书籍被禁止销售。如果有人胆敢在家收看西班牙足球联赛,将被处以鞭刑。起先销售香烟的小贩会被处以鞭刑和高额罚款,现在惩罚已经上升到斩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前途漫漫,路在何方。
四
回头再看突尼斯
那个当年首倡起义,引爆阿拉伯之春的突尼斯,现状如何呢?
突尼斯革命后,上台的是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复兴党。为什么是这个党呢?因为它是除政权外,突尼斯唯一拥有全国组织体系的力量。似的伊斯兰政党,在中东各国都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突尼斯和中东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导致贫富分化,底层民众生活差、积怨大,这是政治伊斯兰的社会基础。而这些国家,原本就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政治伊斯兰就利用原有的清真寺,作为其活动的基层单位,建立覆盖全国的体系。
伊斯兰复兴党上台后,无法解决经济问题。
2013年,经济并未复苏,而外债攀升,贫困率上升至24.7%。失业率虽有小幅下降,但仍然很高。对此,复兴党毫无办法。与此同时,国内激进伊斯兰势力加强,极端势力迅速蔓延,捣毁圣墓、占领剧院。2013年初,极端分子甚至刺杀了突尼斯左翼领导人舒克瑞·本尔德,国内治安情况进一步恶化。
当初一盘散沙的世俗派政党经过两年整合,形成了以呼声党(多为原政府人员)为首的世俗联盟,对抗伊斯兰复兴党。从2012年10月起,呼声党、共和党与工党联合强大的工会组织,进行大规模罢工,其后,街头抗议风起云涌。这导致宗教极端分子的恐慌,2013年7月26日,极端分子再次密谋,刺杀了世俗派代表人物、人民潮流领袖穆罕默德·布拉米(左翼)。次日,世俗党组建全国阵线,要求复兴党下台。随后反对派拒绝出席制宪会议,直接动员群众游行,多达数万人,朝野矛盾激化。
经全国总工会(一直比较有力量)斡旋,朝野各方一直认可由马赫迪·朱马组建最后一届过渡政府,保障国内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并完成立宪。
朱马政府面对局势无能为力。经济上不去,失业下不来,部分无望的青年开始选择走向恐怖主义。国内“伊斯兰教法支持者”到处搞恐怖活动,国外,叙利亚战场吸引了至少5000名突尼斯请青年参加圣战,是伊斯兰国最大的外籍兵团。
2015年,突尼斯选出年近90的呼声党领导人埃塞卜西为新总统。90高龄,面对如此局势,真是情何以堪。
突尼斯政局中,已经出现左翼政党。目前能了解的就是人民阵线,2013年由11个世俗政党组建,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以共产主义工党为核心。
新政府还是无力解决经济问题。回顾过去5年,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并没有改善。经济层面,突尼斯经济增长仅1%,货币持续贬值,物价一直上涨,失业率仍在上升。每年大学毕业8万人,但累计有超过27万大学生失业,而且这一数字仍在增加。
2016年1月16日,突尼斯28岁失业青年叶海亚维几经失业,屡遭打击,愤怒爬上电线杆,触电身亡。当地随后爆发大规模游行,并蔓延至全国10多个省份。一些地区的抗议活动演变成骚乱,导致示威者与安全人员对峙。
还记得阿拉伯之春怎么引爆的吗? 一个叫布瓦吉吉的突尼斯的26岁青年,找不到工作,为了生活去摆地摊,被警察暴力执法。该青年一怒之下自焚抗议,最终引爆阿拉伯之春。
何其相似!
脆弱的埃及
埃及呢?埃及也是一样。
2011年,在埃及上台的也是伊斯兰政党——穆斯林兄弟会下属自由与正义党。穆斯林兄弟会与突尼斯的伊斯兰复兴党类似,群众基础深厚,会员数百万。
穆兄会与军方和世俗派本就矛盾重重,前者要埃及穆斯林化,后者要埃及世俗化。穆兄会上台后,在两方面都犯错。政策方面,推行的政策带有明显的伊斯兰色彩,把世俗派推向对立面。经济方面,继续推行有利资本而不利于工人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危机的大背景下,根本无法改善经济。
穆兄会上台后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政策,把埃及还没有完成私有化的企业继续私有化,拒绝提高最低工资,拒绝通过自由组织工会的法律。这让无产阶级忍无可忍。民众要工作,要生活,从而爆发大规模抗议。从2013年6月30日起,超过2700万名示威者参加了连续四天的签名抗议活动。7月4日,军方借机发动政变,把执政的穆斯林兄弟会搞下台。而新上台的领导人,有非常深的军方背景,和之前的穆巴拉克一样。
政变之后,埃及陷入了深深的动乱之中。穆兄会根基深厚,人员数百万,有长期和政府干架的经验。下台后,穆兄会内部出现激进化、极端化和暴力化迹象,一些穆兄会武装人员与军警爆发了武装冲突。其后,因各种冲突而伤亡的人员,达到1952年以来最高峰。
又两年过去了,2015年,埃及通胀仍在10%左右,失业率也超过12%。其中,青年人失业还是高达26%,大学生失业率和妇女失业率更高。抗议活动,在2015年甚至常规化了,一遇到重要日子,就出现各种示威游行。各派力量,都在登台表演。
而基地和伊斯兰国,更是借机渗透。西奈半岛、利比亚边境是恐怖活动高发地带,耶路撒冷支持者是其中最活跃的组织。该组织更是伙同其他本地组织,宣誓效忠伊斯兰国。这使得埃及形成了恐怖组织内外勾结,土鳖海龟全面合流之势。
战火中崛起的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中东四大民族之一,仅次于阿拉伯、土耳其、波斯,人口3000万左右。奥斯曼帝国时期,是帝国内部自治程度很高的行政区域。一战后,被肢解。现主体部分分居于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国。一直想独立建国,有很强的民族分裂倾向。在伊拉克,库尔德人1961、1974、1991年,三次和中央政府武装冲突,并与2003年在伊拉克东北部成立自治区。该地区实际上已经处于事实上的独立状态,除了拥有自治政府外,还拥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
中东剧变之后,库尔德趁势而起。2015年,在叙利亚,趁着各方打击伊斯兰国,库尔德武装的地盘几乎扩大了两倍。他们不仅几乎控制了所有叙利亚传统的库尔德区域,也是“叙利亚民主力量”联盟武装的主力。在伊拉克,库尔德人控制了东北部相当大的地方,并趁乱占领与中央政府有争议的基尔库克。
现在看,各国库尔德人成立联合政府,似乎没有类似迹象。但各地库尔德人成立各自政府,可能性很大。叙利亚和伊拉克,库尔德人都成为交战中重要的一方。如果独立建国,对伊朗和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会有很大示范效应。这也是土耳其头痛的地方,叙利亚内战之初,土耳其就担心叙动乱会蔓延至土耳其境内,而被境内库尔德人所利用。
中东整体情况
在叙利亚,形成政府军、反对派、伊斯兰国、库尔德武装四方征伐的局面。
在伊拉克,形成中央、库尔德和伊斯兰国三方对峙的局面。
在利比亚,形成两个政权、各方部落、以伊斯兰国为首的各恐怖组织共同混战的局面。
在埃及和突尼斯,各自发生政变和二次革命,之前的矛盾依旧,动荡的局面未有多大改观。
还有基地组织,虽然没有以前的明星光环了,但也是到处发展。《全球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2015-2016)》年度报告里,提到四大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基地、博科圣地(西非的)和塔利班,基地是各恐怖组织的一面旗帜。
还有那个快被我们遗忘的阿富汗。2015年,塔利班全面丰收,在阿富汗全境“多点开花”,这得益于阿富汗安全部队不给力。国民军薪水和装备不到位导致其士气低落,不少基层作战单位甚至与塔利班勾肩搭背。割据各地的军阀根本无意与塔利班作战,他们拥兵自重,控制地方财政税收、吃空饷、卖武器,甚至大发毒品财。阿富汗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基地,每26个人,就有一个吸毒,这还是阿富汗卫生部的官方数据。这样的国家,未来在哪里?人民还能对其有什么指望?据报道,阿富汗一些当地人,为免受地方警察部队的威胁,甚至转而支持塔利班“影子政府”。
2015年,也门还爆发了内战。叛军胡塞武装势力是什叶派,背后支持者是伊朗。沙特以海合会为班底,纠集10国联军,出兵帮助政府军平叛。
翻开地图看一看,从北非西部起,经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直到阿富汗,整个西亚北非,不是打仗,就是动乱。这简直就是恐怖主义繁荣昌盛的天堂。
旧的格局已经崩塌,而新的格局远未形成。
沙特和伊朗也不好过。沙特过多的卷入了地区事务,在也门出钱出枪出兵,在叙利亚出钱出枪,与伊朗斗得不亦乐乎。然而,国际油价从2014年以来持续暴跌,之前100美元以上,其后不到60美元。收入减少,而支出暴涨,直接导致政府赤字大增。沙特统治阶级很清楚,这样长久下去不行。沙特在2016年4月提出改革草案,准备增加税费、降低补贴、提高投资收益,试图降低对能源产业的依赖。但是这会动很多人的蛋糕,短期内很难实施。伊朗更惨。伊朗被美国一直制裁,加上国际油价下跌,2015年GDP增长仅0.38%,登记失业率在10%以上,但事实上的城市失业率更高。值此之际,两国还不断争斗,外患是否会转化为内忧,谁都说不好。
土耳其情况也不太好。中东剧变以来,土耳其经济断崖式下滑,GDP增长率,2010为9.16%,2012为8.77%,2012直接降至2.13%,2016预计为3.2%。国内登记失业率在10%左右,青年人高达18%。军队中下级军官,甚至在2016年7月发动了一次未遂的政变。土耳其在中东剧变中,过深卷入地区冲突的漩涡,非但没有扩充自己的势力,反倒惹火烧身。受周边安全形势影响,国内不断遭受恐怖袭击。
曾经,中东有五个支柱国家,以色列、沙特、埃及、伊朗、土耳其。这些支柱国家,由于各种目的,帮助周边一些脆弱的国家,比如也门等,防止其变成失序的国家。而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体系,也是建立在以色列、沙特、埃及和土耳其的基础上的。美国依托该盟友体系,限制伊朗和叙利亚,促进巴以和平进程,以保障其中东利益。
现在,支柱国家中,埃及已经没落,自身动荡不堪。土耳其、伊朗、沙特,在不同程度衰弱,仅有以色列相对稳定。某些脆弱的国家,如也门,变成了失序的国家。而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更是完全沦陷。
截至2016年底,中东由总体稳定、局部不稳,演变成全局不稳、局部稳定的新形势。
大国
中东局势变化至今,和帝国主义密不可分。
美国为什么打阿富汗,又为什么打伊拉克?因为美国要称霸全球。2002年9月,布什政府发表《国家安全战略》,以此事件为标志,美国全球战略进入到冷战后第二阶段——反恐谋霸阶段。大致分三步走。其一、借全球反恐之机,迅速出兵攻占伊拉克。其二、以伊拉克和阿富汗为东西方基点,控制大中东地区。其三、在此过程中,重构大国关系,奠定长期霸权基础。如果美国顺利完成上述战略部署,美国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态势。通过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美国将控制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地,并控制世界主要海上军事、贸易运输通道,且扼守中东石油运输通道。能源优势,加上美国的军事力量和全球新旧盟友体系,美国将成为事实上的世界霸主。此时的美国,需要做的就是将单极世界制度化,建立“美国治下的持久和平”。当然,为了长治久安,还需要防止中俄等地区性大国的崛起,不时借机敲打敲打。这是美国最初出兵中东的核心原因。
法国为什么这么积极的介入利比亚局势?因为法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石油利益。在利比亚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时,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就派遣管理和石油专家前往班加西,与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接触,商讨战后参与利比亚石油恢复出口事宜。法国《费加罗报》更发表评论称,利比亚的新政府将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法国石油公司今后在利比亚的建设及经营会“更加自由”。
俄罗斯为什么力挺叙利亚?因为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是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之外设在海外的唯一一个军事基地。保住他,俄罗斯才能在中东重建影响力。2013年,俄加大重返中东力度,宣布重建冷战后被解散的黑海舰队地中海分舰队,监视其他国家在该地区行动,确保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进而保障俄海上运输和经济安全。
伊朗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支持叙利亚?因为叙利亚是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基石。伊朗是什叶派国家,被周边一群逊尼派国家包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又急着输出革命,导致沙特等国与之产生尖锐矛盾。伊朗的中东盟友体系,被称为什叶派新月地带。即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其后伊拉克什叶派上台后,伊朗积极拉拢。如果巴沙尔政权被推翻,这势必击垮伊朗的战略框架。叙利亚是伊朗链接真主党和哈马斯的枢纽。
沙特为什么力挺叙利亚反对派?道理上面已经说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沙特同盟”
与“伊朗同盟” 在不同教派基础上立场泾渭分明,巴沙尔统治的政府由什叶派构成,而伊朗极力支持巴沙尔,所以沙特作为逊尼派的代表,就以海合会为基本班底力挺反对派。
帝国主义还在不在?毫无疑问,帝国主义还在。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个论断,没有过时。列宁时期,帝国主义抢的是殖民地。现在没有殖民地了,帝国主义抢什么呢?抢资源、抢原材料、抢势力范围。一句话,抢垄断利润。用武力,让国内的垄断资产阶级获得垄断利润。现在,是帝国主义相对缓和而局部战争的时期,也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积聚的时期。将来,帝国主义之间,必然会发生规模更大的战争。
现在的叙利亚,是整个中东的焦点。在国内,反对派、政府、伊斯兰国、库尔德,四方兵戎相见。在地区,伊朗集团(伊朗、巴沙尔、真主党)、沙特集团(海合会、大多数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土耳其),相互博弈,双方出钱出枪,各自支持政府与反对派。而在国际,美俄,才是最终拍板决策的大老板。
美俄是否会妥协,形成反对派和巴沙尔联合执政的局面?不得而知。即使妥协了,也很有可能形成政府、反对派、库尔德人三方各自依托其盟友,而割据分裂国家的局面。更何况,前提是先消灭伊斯兰国。
路在何方
突尼斯、埃及政权更迭后,社会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似乎又回到了以前。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人民在其中受到了锻炼。人民很明显的看到了,仅仅是换了一种政体形式,并不能解决民生的问题。失业还是失业,贫困还是贫困。资本主义本身,救不了人民,哪怕是民选政府的资本主义。恐怖主义,更是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杀戮。
怎么办?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领到中东人民,走向解放!
在中东的内战中,我们看到了左翼的力量。
埃及革命之前,工人运动就在不断增加。2005年,有202起集体行动;2006年,有222起集体行动;2007年,有614起集体行动。从2004年到2008 年,有170 万以上的工人参加过1900起以上的罢工。这必然会孕育出马列主义者。事实上,从不多的资料中,我们能看到埃及的左翼力量。有左翼组织在动乱之初号召:“1、没收与穆巴拉克政权有联系的大公司的资产,并且要求这些资产在工人的控制之下国有化。2、号召把这场革命从政治革命变为社会革命。3、号召普遍建立独立的工会,解决失业问题,并要求提高失业工人的福利以及满足其他工人阶级的要求。4、帮助在学生和工人中间,组建保卫革命的委员会。并在激进工人中间收集了数千份要求组建新的工人政党的签名。”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突尼斯大规模的罢工,以及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左翼联合政党。
在伊拉克内战中,我们听到伊拉克共产党的声音,并且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武装。2014年6月,他们在巴格达市中心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趁机号召伊拉克青年踊跃参加,走上斗争的一线。从已知的材料看,他们至少有党员2万人,战斗队伍大致在数千人。
就在伊共公开招募战士之后不久,土耳其共产党就在迪亚巴克尔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抗议土政府对土耳其共产党(马列)的非法迫害,并声援伊拉克共产党的正义斗争。”同时,土耳其共产党(马列)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为伊拉克共产党红军募款,并在必要时候提供武装支援。
从目前的材料看,土耳其共产党是最接近马列主义,或者说,很可能就是马列主义指导的。在经济上,该党要求消灭私有制,执行计划经济。在夺权上,该党明确表示,议会斗争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所有。
另外,在沙特、伊朗、叙利亚,都有名字叫做共产党的党。当然,由于资料所限,除了叙利亚共产党曾号召各派保持冷静外,没有过多的看到这些党派在中东剧变中的表现。不清楚他们目前的情况,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下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党。
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土壤。
中东值此乱局之下,有没有可能孕育出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武装呢?绝对有可能。中东各国,大部分都有初步的工业基础,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多少少经历过社会主义倾向的改革。其内部,肯定存在社会主义的思潮。从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上来看,都具备产生共产党的条件,这就是土壤。
可以大胆的预测,中东的共产党将会产生于中东的乱局之中,带领中东的人民,经过不懈的斗争,最终获取解放。那时,新一轮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必将到来。
人类自阶级社会以来的所有历史,证明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源动力,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无产阶级要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就必须先组织成政党,这个党,只能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党。
(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