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辣条上的阶层烙印-激流网      农村儿童多食用辣条等垃圾零食代替正餐--一项针对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的调查结果,初看让人诧异“怎么会这样”,细想又觉得“是这么回事”。

这项调研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彭亚拉和她的团队完成。从2013年开始,他们选取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2所流动儿童学校的五千多个样本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习惯吃劣质的零食,甚至以零食代替正餐。“我们把江西石城的孩子最喜欢、最常吃的零食做了排序,排在第一名的是辣条,第二名是冰糕,前十名的大家可以看到碳酸饮料、炸薯片、烤肠、话梅、方便面,有的孩子中午有营养午餐也不吃,就吃馒头和辣条。”

这个调查是和人们日常观察相符的,或者说,恰恰提炼出了人们见怪不惊、习焉不察的问题。如果调动我们对农村和小城镇观感,每个人脑子中可能都会有孩子们边跑边吃零食的场景、边吸溜鼻涕边吸溜方便面的样子。农村与城乡结合地带一向是三无低劣食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对象,食品安全状况甚至有甚城市,而健康教育则既无传播渠道也无受众,家庭膳食观念更是处于原始阶段。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正处于上述三个问题的交叉点上。

餐桌素来是观察社会生活最便捷的窗口,辣条身上也打着阶层烙印。从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零食是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一个参考标准。中国进入温饱之后,零食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水准,“吃什么”“怎么吃”则逐渐成为社群分野和阶层分野的象征。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零食中,包含了父母的爱、希望和愧疚,更表达了这些父母对何为“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实现这种“美好生活”所能调动起的全部手段。前者令人感慨,后者则令人忧心。

“辣条阶层”的特点也可以从中老年群体中展现出来。2008年前后,北大第一医院曾联合十几家医院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慢性肾脏病调查,兼顾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研究者拿调查结果和各地区的人均GDP对比发现,农村人口的患病率比城市人口高,而在农村人口中,人均GDP最高的那个等分(调查一共分三等分)人均患病率最高。健康并没有和“富起来”同时到来,同时到来的其实是健康危机--这个结果和前述关于儿童饮食调查的结果何其相似,“原以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营养不良的孩子就变成了合格的孩子,实际情况是变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孩子。”

饮食的阶层化和健康的阶层化,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但却是转型期与中国社会短兵相接的问题。在浅层次上,它展示了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紧迫性,在医疗、教育、社会关怀上对基层社会提拉的重要性。在深层次上,它是提醒:仅在经济指标意义上看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太过单纯,容易产生直线逻辑所特有的乐观感,社会资源分配的失衡不公和与其相适应的观念、生活方式形成共生、并“沉淀”下来,才会造成难以跨越的阶层鸿沟。

这份报告讲了什么?

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食育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彭亚拉,分享了她和团队的调研结果--《素质教育框架下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研究显示,与大多数城市孩子相比,在吃什么才健康的问题上,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孩子们购买的零食以伪劣的垃圾零食为主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有2.21亿,农村儿童有1.4亿,留守儿童有6000万,我们关注的就是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因为他们的营养和食品安全状况比城市儿童更加不容乐观。”彭亚拉说。

从2013年开始,这项调研选取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2所流动儿童学校的5000多个样本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了四大问题: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吃劣质的零食;孩子们以零食代替正餐,尽管我们有“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但孩子们早餐和晚餐有时候就吃零食来代替;第三是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习惯;第四是用餐不规律,偏食的情况很明显。

一包辣条上的阶层烙印

吃零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普遍、经常性的现象。比如在山西吕梁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吃零食的孩子有72.84%,每天都吃的几乎占到40%。

被调查儿童每天能获得的用于购买零食的零花钱并不多,56.49%的孩子每天零花钱小于1元,合计87.96%的孩子零花钱在两元以下。于是他们买零食的单价普遍较低,67.9%的孩子购买的零食单价低于1元。“试想,5毛钱、1元一包的东西能有什么营养价值?”彭亚拉说,调查显示孩子们购买的零食以伪劣的垃圾零食为主,“我们把江西石城的孩子最喜欢、最常吃的零食做了排序,排在第一名的是辣条,第二名是冰糕,前十名的大家可以看到碳酸饮料、炸薯片、烤肠、话梅、方便面,有的孩子中午有营养午餐也不吃,就吃馒头和辣条。”

“调研的时候我遇见一个孩子嘴角长疮,头上也长疮,就问他妈妈为什么这样,妈妈说他不吃饭,天天吃冰糕。这些雪糕、冰棍是用香精、甜味剂、酸味剂、色素等调制而成,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这里B族维生素肯定是没有,所以他口角炎一直好不了。”彭亚拉说。

调研团队曾经在某地把一家小卖铺的零食全部买来,有50多种,然后按包装上的电话挨个打过去,发现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的比例高达30%。这些劣质小零食中,仅“辣条”类就多达30多种,且均产自小村镇的小作坊。调研团队继而对30多种辣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现其提供的营养素极为有限,一些零食里的化学添加剂多达22种。“以色素为例,黄色既加了日落黄又加亮黄,为什么同一颜色要用多种类的色素呢?因为这样多加几种每一种色素都不会超标,但是合起来肯定是超标的。”彭亚拉告诉记者,根据当地检测部门的检测结果,这些零食里钠含量非常高,细菌超标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每天吃一包辣条,他吃进去的盐是我们营养学会推荐量的220%,一个6岁的孩子一天吃一包辣条的话,他吃的盐是推荐量的172.33%;10岁孩子每天吃一包辣条,摄入钠盐是推荐量的129.5%,可是有的孩子一天吃三四包辣条,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彭亚拉担忧地说。

经济条件改善不一定能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

所以食育的任务在农村非常有必要。调研中发现,会以零食代替正餐的孩子占到40.7%,他们只注重口味,只注重便宜,不太了解正餐对营养健康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贫困地区超重和肥胖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有37%的孩子偏瘦。但调研发现如果他们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的合格率并不会提高。“我们在山西和湖南的调研发现,原以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营养不良的孩子就变成了合格的孩子,实际情况是变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所以经济条件的改善不一定能够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不一定能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要教育。”彭亚拉说。

(来源:我们是学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