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都要求建立价格低廉、对底层覆盖面广、医护服务资源丰富的公共卫生体系。下面以当前死亡人数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影响面广的传染性疾病结核病和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为例,分析每种疾病防治所需的社会条件。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2017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2.9亿,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死亡人数高达438万,死亡原因分别占城市和农村的42.5%和44.6%,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超过2岁,如何有效防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二是血液黏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三是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四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五是酗酒。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g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六是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七是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增长、性别(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种族、遗传等其他因素都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对于群众而言,应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一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二是控制血压和血脂。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可下降90%。控制血脂是另一个重要措施,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三是定期体检。多数被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就诊原因为某些症状的出现,此时患者已经具有比较严重的病情,会一定的影响患者预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定期检查,提高人们的主动检查及定期检查意识,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据统计, 80%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预防措施是很常见的,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有规律的作息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多数人也都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营养、定期体检,但相当多数人都做不到。从单个人来看,每个人的原因都是具体的;但从全社会宏观来看,其主要原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人们对于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资源获取的能力,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作用。从国外研究来看,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少酗酒和吸烟,有更好的膳食结构,因此患慢性病的可能性更低;相反,低收入和缺乏教育的群体吸烟比例更高,缺乏体育锻炼,面临更多生活压力,食用高热量食品较多,从而导致其慢性病患病可能性较高。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慢性病社会表现稍有不同。在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工作、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更高;部分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 (比如失业、退休等) 相对务农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也较高;务农群体相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较低。[i]更通俗点讲,非务农的穷人和被996的白领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灾区。通常,心脑血管疾病等频繁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的年龄应该在40至70岁之间。然而近年来,不时发生20多岁和30多岁的白领脑出血突然死亡的悲剧,受影响的人群趋于年轻化。多达80%的城市白领饮食和睡眠不规律,近60%处于劳累状态,亚健康率为76%[ii]。2019年3月,有开发者在 GitHub 上建了一个名为 996.ICU 的 repo,该repo 引用法律条款,控诉了当前社会 996 的乱象,并呼吁“Developers' lives matter.”抗议的口号就是 “生命健康重于泰山”。白领受到资本压迫,又组织松散、缺乏工会保护,为了保住饭碗,只能没日没夜的熬夜加班,吃饭就叫外卖,也没时间去锻炼,经过一段时期就会形成“过劳肥”(即加班肥胖症,长期过度劳累会导致压力荷尔蒙升高,而且食欲会大增,不但不会变瘦,反而会愈累愈胖),血压、血脂指标都上来了,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灾区。

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危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致病危险,必须采取综合性的社会措施。具体来讲,主要包括: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体系。开展全民免费体检,定期筛查心脑血管疾病;颁布落实心脑防控知识,不断更新的防控策略及指南等;防控端口前移,增加财政支出用于一级预防(即提前预防、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尚未发生或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通过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减少群体发病率)。第二,开展全民健康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强化对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开拓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途径,提高人们对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认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推动适量、适度运动,公共场所推广工间操制度。第三,加强基层健康预防管理。以厂矿、企业和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医生或家庭医生制度,建立职工和居民健康档案,对出现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方面风险因素的职工和居民进行跟踪,及时干预,指导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第四,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制定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针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和患者统一进行规范管理、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第五,加强应急施救。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立脑卒中和心脏病诊疗中心;建设120应急救治中心,并在社区周围就近设立120急救处置分中心,能在最短时间内为周围居民提供最快最有效的救治服务,提高对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疾病的救治时限,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上述措施的根本是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改变疾病预防社会组织方式。在资本对劳动者残酷压榨的条件下,上述措施均难以实现。白领和体力劳动者都需要充足的时间去锻炼、休息,这在“996是你们修来的福报”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让政府、事业单位恢复工间操时间还有可能,让老板恢复工间操时间,让打工人蹦蹦跳跳还要把工间操时间计算为劳动时间,这简直是要了老板的命;大单位落实免费体检比较容易,大单位财大气粗,有能力拿出体检费,但小单位和没单位的农民、个体户落实免费体检,谁来出钱就是一个大问题,光两亿农民每人每年1000块,这笔钱就是要各级政府花大力气去筹集落实的。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发病率越发强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指出,尽管结核病发病率在以每年2%的速度缓慢下降,但2016年,全球仍约有1040万例新发病例,170万人致死。2017年,全球约1000万人新感染结核,其中580万成年男性、320万成年女性、100万儿童。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南非等7国占据全球结核病负担的64%。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世界各国一直在与结核病斗争。尽管多年来,科学家们在诊断技术、药物开发、治疗手段都取得了众多成果,但结核病依然是仅次于艾滋病的危险传染病。

解放后,我国开展了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广疫苗接种,肺结核发病率持续下降。1957年全国部分城市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分析中,肺结核占第3位,到1975年肺结核下降到第6位。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解体、农民大量进城,流动人口失去了医疗卫生保障,加上城市农民工居住环境恶劣、饮食条件和卫生习惯都存在严重问题,流动人口成为诸多传染病的高发区。八九十年代,结核病传播和患病人数一度出现反弹。1996年,卫生部将肺结核从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新生儿接种卡介苗;逐步对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新世纪以来,结核病防治经费大幅增加。2004年和2006年国务院召开了2次全国结核病防治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TS策略),开展了耐药基线调查。到2005年底,我国DOTS覆盖率达100%,新涂阳[iii]发现率79%,治愈率91%。通过利用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以及结核病国际合作等项目的支持,更新、增添了大批结核病防治设备。全国300多个地市和绝大多数县 (市区) 建立了符合要求的传染病院、专科院所或传染病病区。流动人口结核病、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双重感染和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是我国结核病防治面临的三大难点。2005年以来,我国通过局部试点、引进国际项目资金和经验,逐步解决这三大难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市开展了耐药结核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管理,逐步将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开展结核病筛查,筛查率达到90%以上,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系统管理率也达到80%以上。结核病患者主动隐瞒病情势必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2005年1月,全国各地在原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实施免费抗结核治疗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免费治疗范围,对涂阴肺结核[iv]患者实行免费治疗管理。2010年较1979年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了36.0%,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下降了64.7%。2010年以来,我国结核病发病率的年递降率为3.2%,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5%,结核病死亡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当前,我国结核病形势仍不容乐观,全国潜伏性结核感染人群约3.6亿,其中有约两千万人属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据2017年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数据显示,中国处于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行列,结核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及印度尼西亚。2011-2016年,中国年报告结核病患者数均在90万左右,且疫情分布不均衡,西部高于中、东部,农村高于城市。2019年全国报告肺结核发病人数77.6万人(传染病中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128.7万人),死亡人数2990人(传染病中仅次于艾滋病的死亡人数20999人)。

现代治疗肺结核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抗生素。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经常服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已经出现了多重耐药性的结核分枝杆菌。不幸的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复杂,且对不同的药有不同的耐药机制,主要与结核分枝杆菌频繁的基因突变有关。目前,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盲区,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和增强群众的意识水平。另外,若处理不当,肺结核很容易转变成慢性感染,使病程加长。若想保证治疗成功,患者一定要坚持规律用药、完成规定疗程,不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擅自停药。痰液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病是否具传染力的主要方法。病患验痰后,可分为具传染力的开放性及不具传染力的非开放性肺结核。开放性肺结核病患经过药物治疗2~3周后,传染力会大大减低,变成非开放性肺结核,再经过6~9个月的治疗,就能痊愈。而非开放性肺结核病患若不按时服药,也会恶化成开放性肺结核。所以从传染控制方面,病患也应坚持规律用药、完成规定疗程。但这正是普通劳动群众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现阶段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医院是盈利性的,但结核病防治没有利润,医院不愿意承担这种任务。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的补偿机制未建立和落实;各地负责结核病诊疗的医疗机构的结核门诊,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实验室设备陈旧、新诊断技术使用不够普及、诊疗能力不足、诊疗欠规范性等;从事结核病诊疗的医务人员收入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队伍不稳定等。第二,结核病防治工作经费不足,难以满足我国结核病防治实际工作需求。尽管自2001年起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专项经费,但是一些地方对结核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尤其部分基层政府缺乏对防治结核病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未将防治工作纳入到当地的社会发展规划。这些地方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完全依赖中央政府投入或国际合作项目经费,在2004—2011年期间,国际合作项目经费占同期全国结核病防治总经费的近30%,随着国际援助结核病防治项目的结束,特别是结核病防治划归中央事权后,一些地方的防治经费出现了很大的缺口。第三,药品采购和供应机制落后单一。目前主要的一线抗结核药品我国均有生产,药品供应采用的是中央政府集中采购,逐级供应模式,但部分抗结核药品,如对氨基水杨酸钠片、链霉素等,由于需求量小、市场定价低廉、厂家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很难采购。二线抗结核药品采购总量小,很难组成耐多药结核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此外,二线药品价格昂贵,目前贝达喹啉全疗程价格约为1万美元,而全球药品代理机构(Global Drug Facility,GDF)采购药品价格仅为340美元,国内外的药品价格相差20~30倍之多,我国尚不能采购GDF药品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国家财政中央转移支付到地方,不能形成国家集中采购。第四,科技支撑不充分。我国缺少长期致力于结核病基础研究的机构和队伍;符合生物安全级别的动物实验室和普通实验室数量少;缺少有代表性、权威和共享机制的生物样本库;缺乏战略性、复合型人才;科研、临床、预防相互脱节,源头科技供给不足;临床中一些高端科技和高端器件依赖进口;科学研究不系统与应用脱节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研发和使用的抗结核新药和有前景的新疫苗多为国外研发产品,我国的研究步伐缓慢和投入滞后。

从疾病的社会预防方面,今后结核病防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探索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相结合,落实结核病诊疗首诊负责制,落实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将结核病的规范管理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进一步确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结核病防治中的牵头和引领作用。第二,实行结核病免费诊断和治疗。将用于结核病治疗的全部抗结核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甲类目录管理,实行“医保先行、财政兜底”的结核病免费诊断和治疗。第三,对于传染期患者实行隔离治疗。对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居家隔离和(或)住院隔离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程管理和落实全流程中的患者关怀措施,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和避免结核病在社区中的传播。第四,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综合质量控制。对结核病防治网络单元中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覆盖结核病预防、登记报告、诊断治疗、管理和宣传教育全过程和全链条的综合质量控制工作,实施全流程的患者关怀。[v]

总体上,要快速降低结核病传染、发病率,从总体方向上,都是强化公益性,降低防治费用,才可能降低防治门槛。按照法律规定,结核病患是不能在工厂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工作的,只要发现就会被单位开除,所以病患都要去隐瞒;医院不愿意承担公益性治疗职能,浪费工作时间和精力且没有经济收益;劳动者收入很微薄,一旦度过最初的治疗期,病症有缓解,就会马上急着去找工作养家糊口,所以经常难以完成6~9个月的规定疗程;药厂不愿意生产利润低、销量少的低价特效药。针对这些问题,要保障病患在失业期的经济补偿和收入;要变公立医院的盈利方式为财政供养的公益方式,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将药厂变为国有,国家养着职工,药厂不许要盈利,保障药厂可以生产价格低廉、没利润的特效药。这条道路依然跟医院自主经营、医疗产业化的方向截然相反。

新冠疫情

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2020年1月1日,华南海鲜市场封闭。1月3日,中方开始定期与WHO、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时通报疫情。1月5日,武汉卫健委报告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1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启动二级应急响应。1月7日,验证并确定肺炎由病毒引起,并开始将其称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8日,美国CDC首次发布有关新冠病毒的公开警报。1月10日,第一例病例死亡。1月14日,WHO疫情应对技术负责人指出,该冠状病毒可能已存在有限的人传人。1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转为一级应急响应。1月20日,武汉全部医院对所有流感症状的人提供免费治疗;钟南山抵达武汉。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筹建火神山医院。1月28日,黄冈版“小汤山医院”启用;WHO突发事件委员会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月2日,武汉开建“方舱医院”。2月3日,火神山医院建成使用。2月6日,雷神山医院建成使用。2月11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3月6日,湖北省首次除武汉以外新增“0确诊”。3月11日,WHO宣布,此次疫情已构成“全球大流行”。3月19日,中国本土病例首次0确诊。4月8日,武汉解封。4月14日,雷神山患者清零。

从几种典型病案例看公共卫生要求-激流网图:新冠疫情时间线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抗疫行动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尤其是在疫情爆发之初果断封城,对控制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体医护人员在一线奋战,全国人民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这些都是取得抗疫胜利的根本保障。但这次疫情仍暴露出突出的问题:第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为薄弱。公立医院迫切需要加强,许多大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不足、设施配置不到位,中小城市各级医疗资源配置不齐全、不合理,医疗设施、医治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发达国家在医疗机构投资、设备配置和医护人员分配上,大中小医院都一视同仁,患者可以就近就地看病治疗,几乎看不到千军万马拥挤一流医院、大城市医院的现象。全国2000多个县、400个地市州大都存在医院少、医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第二,我国在防疫物资战略储备上存在严重不足,疫情初期出现医用物资短缺,国家靠极快的生产能力才及时生产并补齐。第三,疾控部门在信息收集、处置的及时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疫情之初一度严重延误,导致疫情大规模扩散。应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尚待完善,尽管2003年非典以后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但依然缺少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范体系、icu重症隔离资源管理体系,一般性医院往往不具备控制传染的基础设施。第四,公共卫生防疫人员紧缺。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级公共卫生防疫人员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人力资本,后果不堪设想。但防控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腰来腿不来的现象常有发生。2018年底我国卫生事业人员总数仅有1230万人,一般医院和疾控中心医护人员明显偏少,编外人员占到编制的50%-60%,专职卫生防疫人员更是严重缺乏、青黄不接。在湖北武汉疫情防控第一线,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高龄卫生科研人员之所以冲锋在前、披甲上阵,就是因为担当大任、堪当重任的医务人员太少了。此类问题在边远农牧区、少数民族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尤为突出。另外,全国64.9万个乡村卫生院(室),正式在编的医护人员少之又少,138万多名乡村医生(原来的赤脚医生)苦苦支撑着门面,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石”和“神经末梢”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消化解决。

相应的,今后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防疫工作。第一,应当持续强化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突出强化公立医院的职能与医疗、防疫水平,重点扶持中小城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与医护人员分配。第二,提高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各级政府都应重视加强应急管理部门的建设,并重视在发生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作用。  按照单位建制配合基层全科医生制度,提早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培训。第三,建立可靠的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和预警机制。实时监测战略物资流通过程中的数据,当出现储备物数量低于规定数值时,应及时发出预警并及时相应补充入库数量。第四,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人才培养。努力使卫生事业人员总数达到6000~8000万人。在国内一流大学设立公共卫生学院,抓紧培养一批公共卫生、系统防疫、应急响应方面的人才。第五,加强乡镇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卫生部门应对突发疫情的救治能力。第六,建立一个社会化的网络监督机制,促进政府职能透明化。

小结

从上述心脑血管疾病、结核病、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可以看出,无论非传染性疾病,还是传染性疾病,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免费或低费、医疗卫生人员充足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赚钱为导向的医疗产业,既不可能有效防范传染性疾病,也不可能提供普惠性的廉价服务,只可能让中国的医疗卫生日益昂贵,资源集中于治病方面。这样的医疗产业,除了让少数人发家致富以外,绝大多数医护工作者都将陷于整日加班、疲于奔命、为资本赚钱的苦命生活中,并且承受着群众对医疗体系的不满与压力,与改善人民群众卫生和健康的伟大事业背道而驰。

注释

[i] 夏翠翠,李建新.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口慢性疾病患病的影响分析——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例[J].人口学刊,2018,40(03):82-92.

[ii] 白领上班族脑溢血猝死年轻化趋势,如何预防?.

https://new.qq.com/rain/a/20210218A04HG000

[iii] 新涂阳肺结核病是指新发现的痰涂片检查呈阳性的肺结核病。通过将病人的痰液放置吐痰玻璃片上用显微镜检验,若呈阳性反应,表示患有肺结核病。是目前临床上快速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

[iv] 痰菌涂阴性肺结核是指在涂片中未检出结核杆菌的存在,但经非细菌学手段确认为肺结核病患者。

[v] 徐彩红,周向梅,范伟兴,赵雁林.我国结核病防治主要成就回眸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防痨杂志, 2020, 42(12):1263-1267.

作者/亿万神州

校对/发际线向列宁看齐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从几种典型病案例看公共卫生要求-激流网 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