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进步青年革命征程的“明灯”-激流网

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学习。1920年,与林育南等人创办利群书社,成为武汉地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1921年年底,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4月,他到四川泸县,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上海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他参与领导“五卅”爱国运动。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久,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1927年1月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

1927年7月,恽代英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6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调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协助组织部长周恩来工作。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1年4月2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共产党员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豪迈诗篇。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恽代英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事迹广为流传。在广东,他除了领导参加广州起义外,还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许多青年在他的教育和鼓舞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说,恽代英一生追求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播下革命火种,教育和培养了许多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被誉为青年革命征程的“一盏明灯”。

团结吸引进步青年成长

从广州天河区黄埔码头乘船往长洲岛,船至江中就可看到黄埔军校旧址。绿树掩映中,正门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清晰可见。走进旧址,墙上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赫然入目。

黄埔军校是恽代英到广东工作的第一个地方。1926年5月,恽代英来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负责“督同各教官负有实施政治教育全部大权”。

为了加强政治教育工作,在恽代英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特设政治科,安体诚、肖楚女、张秋人等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政治教官。经过他们的努力,学校形成了较完整的政治教育体系。恽代英和熊雄等还在军校成立了中共特别委员会,即中共党团,恽代英任书记,熊雄、聂荣臻、陈赓等任委员。

恽代英特别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军校的学员大多是青年学生,他们有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又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恽代英为此写了题为《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的文章,一方面充分肯定广大革命青年投考黄埔军校的热情,另一方面指出,不要抱着黄埔军校如“天国”的幻想,更不应抱着到黄埔军校是“找出路”的念头。他告诫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要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解决自己乃至于中国的问题。

军校旧址讲解员杜穗红告诉记者,恽代英积极支持学员举办“政治讲座会”,和肖楚女、张秋人等政治教官经常参加学员讨论会。会上学员可以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疑问互答,或请政治教官解答。对学员提出的问题,恽代英或立即解答,或在课堂上解答,或在《黄埔日刊》等校刊上解答。后来军校将讨论会的问答编成《政治问答集》,长达十余万言,在学员中影响很大。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调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后,恽代英便和肖楚女一道,成为军校政治讲坛上的“日月双璧”。对于他俩的演说,当时在黄埔军校工作的茅盾(沈雁冰)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

楚女之演讲,有如进军鼓角,代英则有时嘲讽,有时诙谐,有时庄严,历二三小时,讲者滔滔无止境,听者孜孜无倦容。然雅俗共赏,刺激力强,则又为二人共同擅长。

为我军政治思想工作奠定基础

在黄埔军校“精英纪念馆”中,悬挂着一幅恽代英的油画。画中的恽代英,一身戎装,儒雅睿智。

凭着才智和风骨,恽代英在黄埔军校赢得了学员们的爱戴。蒋介石想拉拢恽代英,每顿饭都让副官给恽代英特别送一份,以示“垂爱”,但恽代英不为所动。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组织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北伐后,恽代英奉令留守广州,以支援前线,巩固后方。

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基础,引起了他们极度的恐慌。他们一方面用军事力量企图遏制北伐洪流,另一方面与隐藏在革命阵营内的反革命相勾结,妄图分裂革命阵营。

在黄埔军校内,分裂分子蠢蠢欲动,散布谣言,制造摩擦,进行破坏活动。恽代英和熊雄、孙炳文、肖楚女等同志,领导学校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学员同他们进行坚决斗争。他提醒学员:必须预防帝国主义者、资本家及其他恶势力借北伐时期摧残农工的行为,必须预防他们借一切题目来进行多年梦想的破坏两党合作的阴谋。

“恽代英是国共合作的拥护者和实行者。”李蓉说,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后,恽代英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负责编辑《新建设》月刊。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恽代英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委员。

1926年8月,在黄埔军校创始人之一、党代表廖仲恺牺牲一周年纪念日之际,恽代英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了《廖仲恺与黄埔军校》一文,高度赞颂了廖仲恺致力于国共合作,支持农工运动,创办军校的光辉业绩,希望军校学员永远遵循廖先生的遗训,继承和发扬廖先生的革命精神。他

写道:廖先生为黄埔立下了政治教育的规模,造就了许多革命的青年军人他遗留了革命军人必须与农工阶级合作的教训,使“农工兵大联合”成为每个黄埔学生的信条。廖先生的精神是不死的,他永远生存在每个黄埔学生的心中。

在黄埔军校,恽代英还先后编写了《本党重要宣言训令之研究》、《国民革命》、《政治学概论》、《政治讲义大纲》、《党纪和军纪》、《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方法》等书和文章,就军队的建设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恽代英和周恩来同志一起,为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926年10月15日至28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央执行委员及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恽代英和宋庆龄、毛泽东等出席了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会议决定中央军校政治科迁到武昌。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二次临时会议决定国民政府暨国民党中央党部从广州迁往武汉。恽代英奉令到中央军校政治科担任领导工作。12月中旬他将工作交给孙炳文后,便告别了黄埔军校,踏上了去武汉的路途。

领导参加广州起义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起义路200号的这幢米黄色建筑,就是广州起义纪念馆。84年前,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在广州发动了工农兵联合武装起义,恽代英就是起义领导者之一。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纪念馆原是广州起义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后人称为“广州公社”。现遗存建筑有大门、中楼、南楼、北楼和拘留所等。当时恽代英就在北楼西边的一间小屋办公。

1927年10月15日,南方局暨广东省委联席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改选新的省委,仍由张太雷任书记,恽代英为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宣传委员,负责主编省委机关刊物《红旗》。

1927年11月17日,根据中央指示,广东省委着手积极准备在广东实行总暴动。这一天,恽代英在《红旗》上发表了《冬防》一文,号召工人农民起来准备暴动。

12月11日凌晨一时许,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营房吹起了紧急集合的哨声。队伍很快在大葵棚集中,举行起义誓师大会。

3时30分,起义的号炮、枪声响起。曳光弹在夜空划过,炮弹的红光四处闪烁。冲锋号声、枪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教导团的士兵和广州工人赤卫队如猛虎下山,冲向沙河营盘、伪公安局、敌十三军留守处……

第二天,起义军占领了大部分市区。广州工农民主政府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庄严宣告广州苏维埃政府诞生。恽代英在会上宣读了《告民众书》,宣布了广州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名单。苏维埃政府主席为苏兆征(未到任前,由张太雷代理),恽代英担任秘书长。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恽代英组织由青年学生和妇女组成的宣传队,巡回各马路,高呼口号和散发传单。他主编的《红旗》号外,刊登了由他主持起草的“告全国工农兵群众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宣言”等文件。这个宣言阐述了为广大工农兵利益而奋斗的苏维埃政府的政纲。

反动派和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疯狂地扑向红色政权。张太雷在前往大北门指挥战斗时,遭到敌人袭击不幸牺牲。12日晚上,敌人援军汹涌而至,从西、北和珠江南岸三面包围了广州。

苏维埃政府工作的重担几乎全压在恽代英身上。他临危不惧,沉着镇静地指挥战斗。直到14日清晨,恽代英才随最后一批起义战士撤离广州。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恽代英坚信革命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他神情坚毅地对周围的同志说,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经得起挫折,不承认失败的人,才有再战的勇气。

“我用作品缅怀堂兄”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矗立着恽代英的铸铜雕像,2.9米高的雕像再现了恽代英在黑暗的监狱里吟诵《狱中诗》的动人情景:右肩斜靠监狱墙壁,眼睛望向高高的牢房铁窗,朝着透光的外部世界,他是那么自信,那么豪情满怀……

雕像的作者是恽代英的堂弟恽圻苍。恽圻苍今年已近80岁,是著名的油画家,离休前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当主任。几经周折,记者终于联系到恽老。在他位于广州美术学院附近的工作室中,恽老给记者讲述堂兄的往事。

“我是代英牺牲后第二年出生的,从小就敬仰他的英雄壮举。”恽圻苍说:“1953年代英的胞弟恽子强对我讲了很多关于代英的事迹,还有嫂嫂沈葆英的事迹,让我对代英有了详细的了解。”当年,恽圻苍经常阅读到恽代英的亲笔日记,被日记中充满激情的革命思想所吸引。后来,中国革命博物馆搜集烈士的遗物,沈葆英便让恽圻苍亲自将这套日记送去。正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的恽圻苍,在那时便萌生了创作恽代英艺术形象的心愿。

“中国革命博物馆收到代英日记原件后,特别制作了一套日记影印本赠送给葆英嫂作纪念。1963年下半年我毕业返穗时,嫂嫂便将这套珍贵的日记影印本借给我带回学习,直到‘文革’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张羽要写《恽代英传记》时才取走。”

1986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邀请恽圻苍创作恽代英在“五卅”时期演讲的油画,为此他走访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多位参加过“五卅”运动、甚至曾听过恽代英演讲的前辈。作品完成后受到了广泛好评,如今陈列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恽代英陈列室里。

“离休后,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地召唤我——就是创作一幅能够表现代英崇高精神境界的作品来纪念他。”恽圻苍告诉记者,他思考了多种方案,最后决定画一幅表现代英就义前吟诵《狱中诗》的油画,因为这是他舍生就义、革命精神升华的最壮美、最感人的一幕。为此,他进一步搜集了文字及图像资料,并亲自到南京江东门国民党陆军监狱恽代英牺牲的遗址考察。在构思草图的过程中,有限的历史照片由于正面平光且模糊不清,很难直接从中参考来塑造烈士昂首吟诗的神情,于是他想到做一尊泥塑,再参照泥塑来选取油画所需的角度,以完成理想中的油画创作。“后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得知创作计划后,希望我能做成全身作品后捐赠一件给他们。”恽圻苍说:“全身泥稿完成后,我又寄了雕塑的照片给代英的儿子恽希仲和其他亲属征求意见。他们认为雕塑以监狱墙面为背景,再刻上周恩来《狱中诗》的手迹,主体人物塑造出烈士高大的肢体造型和睿智的目光,可以使人物更显高大。于是,作品最终定稿,在2005年清明前浇铸了铜像,并在4月5日捐赠给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革命者英勇就义,刽子手两手哆嗦

1930年5月6日下午,恽代英在上海杨树浦韬朋路附近等待接头的革命同志时被捕。恽代英咬定自己叫王作林,是做临时工的。敌人见什么也问不出来,便将恽代英从上海公安局转押到国民党龙华警备司令部,1931年2月,又将他转押到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关在“星”字号牢房之中。

恽代英的堂弟恽圻苍告诉记者,嫂嫂沈葆英跟他讲了很多关于恽代英的事情,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恽代英牺牲前的一段故事。

“当时党中央得知消息之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立即组织营救。经过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的不懈努力和四处奔走,代英被释放一事已经有了眉目。党组织也通知了代英,要他做好出狱的准备。”恽圻苍说,不料4月下旬顾顺章叛变,供出代英就关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蒋介石马上令军法司长王震南到狱中核查,声言如肯归顺必当重用。

4月28日,恽代英面对劝降嗤之以鼻,敌人见阴谋失败,当天晚上就给他带上了重镣,并将其单独关进了“智”字号重犯牢房。恽代英心里明白,敌人是决不会轻易放过他的,于是写下了气吞山河的《狱中诗》:“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蒋介石见劝降失败,便下了手令:立即将代英就地处决。”恽圻苍说。

据文史资料记载,1931年4月29日中午,监狱里的难友们正在吃饭,忽然听到过道里响起了《国际歌》,这歌声是那么的悲壮和震撼,每一位难友不约而同地望着过道,只见恽代英神色坦然,昂首挺胸,拖着沉重的脚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牢房。

在监狱的菜园地旁边,恽代英慷慨激扬的演讲,使敌人惊恐万状。王震南急令行刑,可是执刑者两手哆嗦,好久也扣不动扳机,执刑官无奈,只得换了另一个看守开枪。“砰,砰……”枪声响了,恽代英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6岁。

“我必须先走进黑暗”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早期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李蓉表示,恽代英一生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最后为真理而献身。“正如周恩来所说,‘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李蓉说,恽代英积极创办进步团体,宣传新文化。1920年初,他和林育南创办利群书社。1920年4月,到北京加入了以“奋斗、实践、坚忍、俭朴”为信条的少年中国学会,憧憬着美好的社会。恽代英还接受了翻译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一书的任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他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可以说,恽代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十分可贵的。”李蓉说。

李蓉介绍,1930年2月,恽代英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厦门,参加中共福建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他在闽西苏区深入调查研究。初步总结了党在闽西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他的总结虽然只是初步的,但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意见,对当时全国苏维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蓉说,恽代英生前曾对毛泽东说过:当全中国还是一座大地狱的时候,我不能一个人去找天堂。有光明处,就让别人先去。为了给更多的人寻找光明,我必须先走进黑暗。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恽代英:进步青年革命征程的“明灯”-激流网(作者:曹大伟。来源:深圳特区报。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