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随感——基于家庭、社会与矛盾的一些认识-激流网

我的父亲常常会约他的好友外出“瞎”浪,喝酒、吃饭、放鸽子,三三两两,不仅兴趣相投,平时也能互帮互助,我以往不以为意,觉得他们仅是“酒桌之交”,现在看来,并非这样罢。他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理想”生活,可是在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家庭问题时又会选择部分逃避,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总是如此的令人烦忧,于是我的母亲就被推向了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前台。这样一来,不仅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父母之间即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在与日俱增。

所以在我妈看来,我爸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家里的家务不想做,生意也不想管,农活也不想干,成天就爱摆弄他的那些个鸽子:“家里都是我在花钱,我在操心,你给家里买过什么?干过什么?!”基于以上问题,他俩的冲突自然不在少数,当然是各自有各自的理,怎能让自己吃亏。其他成员之间,譬如我的姐姐和姐夫,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矛盾也不在少数,大多数矛盾的根源还是在于经济的因素,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故此类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根本解决方式,不断重复着出现,也许这就是我们家,这个家处处充满着矛盾,又在矛盾的运动中前进,现在越长大,越能理解了。

姐姐姐夫把将近两岁的孩子留在家里,让父母二人照看,我在家的这100多天里,小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似乎就没有天然的隔阂,几乎天天黏着长辈。年长的一辈爱孩子,一定是出于对幼辈们的关心和照顾;幼辈们也“爱”长辈们,不过这种“爱”在他们还没有步入青春期时更多地体现为自己的需要,即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的外甥表现得尤为明显——只要给他吃的喝的玩的,他立马就开心并且凑到外公外婆面前亲他们,成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否则大哭大闹,绝不休止。

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裂缝的缝合剂。不管大人发生多少事情,在孩子面前都要以其为先,而把琐事暂且放下,前面的事解决不解决已经不重要了。那么这种关系的社会本质是什么呢?掩盖矛盾,充当调和家庭矛盾的药方。从家庭情感交流上来说,这种关系又为本已经在资本社会的大环境中孤立无援的小家庭增添了一抹温情的色彩——至少大人开心了,享受到了。

其实,父母双方把孩子留给长辈们照料的行为在农村非常普遍,我们村子里几乎全是老人、小孩守候在家,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还在在人口相对密集的镇上)。孙子、孙女一辈的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相处时间最长、联系最多,也就难怪他们之间的隔阂相对较少了。

扩展到我国社会,留守老人、儿童现象不胜枚举,一方面,施政者制定了对应的政策和法规并且呼吁年轻人常回家看;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往往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谋生,尤其是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工作、生存的成本本就很高,把孩子留在家托父母照看就成为了最方便的选择,于是这一社会问题又愈发突出。二者构成了一对矛盾,应该说,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必然表现之一。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之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被推向城市,加之我国农村农业集体化成果不复存在,土地该流转的流转,该撂荒的撂荒,农业劳作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年轻一代的农民无法依此生存,劳动力迁移大潮和留守儿童、老人现象就变得更加明显。那么怎样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呢?在这里先不做讨论。

还需重视的是,当下农村妇女多数既承担了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也承担了抚养、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在生产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这个家庭中的年轻人不在身边,男性成员又不主动事事,那么这些任务就会变成一个个重担落在妇女的肩上。我常常看见,村里的中年妇女挑着水桶,戴着草帽,扛着锄头,往返于家和田间地头间,回家后又要面对各种琐事,对她们来说,这些任务仿佛就是天生要做的,而且永远也做不完。所以,当资本的触角还未完全伸向农村的角落时,传统小农的分工与封建意识形态就是对妇女最大的不平等。

总之,家庭是社会政治、经济的最小单位,是情感与利益的结合体,尤其对于私有制下的家庭,无数的悲欢离合实属常态。透过它,我们总能够看到社会规则、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运行规律等施加其的影响,窥得部分的、具体的社会的样貌。而总的家庭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这个整体的、最一般的社会的内容。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家庭随感——基于家庭、社会与矛盾的一些认识-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家庭随感——基于家庭、社会与矛盾的一些认识-激流网(作者:山野猎人。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克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