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县是南疆喀什地区一个普通的农业县,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等。加之以前从原乌恰县易地安置了一批柯尔克孜族牧民,因此本地主要以这两个少数民族为主。该小学位于本县农村地区,是一所规模不大的普通六年制小学。

一、教师基本情况

(一)教师a

女,维吾尔族,现年35岁,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务主任。

1.家庭出身情况

父、母均是干部,现已退休。家里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其中有三个是干部,两个(含自己)是教师。

2.学生时代情况

(1)小学。小学全班约有二十七八人,只有她一个人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其他同班同学呢?都处于“男的就放羊,女的就生孩子”(原话)的状态,即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二十七分之一,全班就她一个人。

(2)初中。初中全班约有四十个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约二十个。即初中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二分之一。

(3)高中。高中全班约有四十个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约四十个。即高中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几乎为百分之百。

3.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从她的学生时代的同学情况可以发现,小学时期学生的两极分化是最严重的。据她回忆,她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本地农民经常不让孩子上学,五天里面只让上两天,其他时间都要干活。当然了,这样一来老师自然着急,经常会去田间地头“抓”孩子上学。然而,这又激化了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有些家长甚至会打、骂老师,并理直气壮地对老师说“我的巴郎子不给我放羊、不给我干家务,那谁来给我干?你老师来给我干吗?”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绩不好自然是很正常的事了。对于她而言,当然也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比如一到傍晚就经常有同学来找她玩,甚至有性急的小伙伴敲她家的门、窗。她那时候也小,也总想着出去玩,但她的父母要求先把作业写完才准玩。她有时候会急的直哭,但父母还是不为所动,一定要她先把作业写完才准出去。父母有时候在路上碰见邻居、熟人都会被劝上两句“女孩家家的反正要嫁人的,认识两字就行了”,意思的劝她父母用不着管她学习,但她的父母没听,还是不为所动。

此外巧的是,她就是本村人,小学也是在本村小学上的,现在的学生家长很多都是她的小学同窗,因而身边有极鲜活的参照。笔者有一次跟她去家访,那家的男主人就是她小学同班同学。这个同学据她介绍上学时虽然成绩不突出,但还比较听话老实,也想上学,但家里属于“五天里面只让上两天”那种,小学毕业后就“放羊”了。

他家之前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去年刚刚脱贫。他娶了一个腿脚不便的老婆,生了三个上课不听讲的儿子。一起合影时,笔者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南疆s县某小学少数民族乡村教师情况调查-激流网该教师与旧日同学的穿着细节对比

(二)教师b

女,维吾尔族,现年37岁,师范类中专毕业,后自考大专。现任本村小学教研主任。

1.家庭出身情况

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农民。家里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其中有三个(含自己)是教师,两个是医生,一个是干部,一个是金融单位职工。

2.学生时代情况

(1)小学。小学全班约有四十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约五个。即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八分之一。

(2)初中。初中全班约有三十五个人,知道的有五个上了师范类中专,两个上高中,共七个人。即初中时全班能升学并继续接受教育的比例为五分之一。

(三)教师c

女,维吾尔族,现年33岁,大专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师。

1.家庭出身情况

父、母均是干部,现已退休。家里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其中有三个(含自己)是干部、教师,两个做生意跑运输。

2.学生时代情况

记不清,但情况也不好。

(四)教师d

女,维吾尔族,现年28岁,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师。

1.家庭出身情况

父、母均是农民,但父亲是有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家里共有五个兄弟姐妹。除一人种地外其他四人(含自己)均是教师。

2.学生时代情况

小学。小学全班约有二十五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三个。她和其中一个女生在本县当老师,一个学习最好的男生考上研究生后去乌鲁木齐当医生。即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八分之一。

(五)教师e

女,柯尔克孜族,现年34岁,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师。

1.家庭出身情况

父、母均是干部,此外父亲那边的亲戚有8个人是干部;母亲那边的亲戚有6个人是干部,上一辈中共有16个干部。家里有两个姐妹。姐姐是干部,自己是教师。

2.学生时代情况

小学。小学是在县城里上的,全班约有三十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约二十个。即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三分之二。

(六)教师f

男,维吾尔族,现年28岁,专科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师。

1.家庭出身情况

父、母均是干部。家里有两个兄弟。哥哥是干部,自己是教师。

2.学生时代情况

小学。小学是在本县县城上的,全班约有三十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约十多个,剩下的要么父母托关系找工作,要么出本钱做生意。即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二分之一,找到工作的比例几乎为百分之百。

(七)教师g

女,维吾尔族,现年37岁,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师。

1.家庭出身情况

父亲是村干部、党员,母亲是农民。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只有自己和一个妹妹是教师,其他四个人种地。

2.学生时代情况

(1)小学。小学全班约有三十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约五个。即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六分之一。

(2)高中。高中全班约有三十人,考上大学的人约有一半,剩下的家里出钱做生意。即高中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二分之一,找到工作的比例几乎为百分之百。

(八)教师h

女,维吾尔族,现年27岁,大专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师。

1.家庭出身情况

父亲是“半农半商”,以前曾到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贩过羊,也做过其他一些生意,母亲是农民。家里共有四个兄弟姐妹,其中有两人是生意人,自己是教师,只有一个种地。

2.学生时代情况

记不清,但情况也不好。

(九)教师i

女,维吾尔族,现年39岁,大学本科学历。原任本村小学任课教师,现因病转岗。

1.家庭出身情况

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农民。家里共有六个兄弟姐妹。其中有三个做生意,两个是干部,自己是教师。

2.学生时代情况

(1)初中。初中全班约有四十个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的有约四个。即初中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十分之一。

(2)高中。高中全班约有四十五个人,上了大学的有约二十五个。其他人基本也会做生意。

3.后辈情况

她的侄辈甥辈有十来人,没有一个学习不好的。目前还在上学的有十个人,都在类似于内初班、重点高中、大学里。已经工作的有一个研究生毕业在乌鲁木齐当医生,一个是司法干部。

(十)教师j

女,维吾尔族,现年35岁,本科学历。现任本村小学教师。

1.家庭出身情况

父、母都是一般农民,只种地。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其中有三个(含自己)是教师,一个干部,一个种地。

2.学生时代情况

高中。全班约有三十人,上了大学有约二十个,即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三分之二,找到工作的比例几乎为百分之百。

二、婚姻家庭情况

以上十位教师中,除一名男教师外,九名均为女教师,其中八名为维吾尔族女教师。这些维吾尔族女教师在婚姻、家庭中的情况基本和她们的家庭出身、学历文凭、工资水平反了过来,具体表现如下:

1.家务劳动上

无论结婚与否,女性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按她们自己的话说“我老公一回家就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玩手机,就那样坐着。我做饭嘛他坐着;我洗碗嘛他坐着;我洗他袜子的时候他还是坐着,一天到晚就坐在那。”

2.家庭地位上

由上一条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女性的家庭地位。实际上,不但女性处于家务劳动上的劣势,甚至于人身上也存在某些限制。如笔者学校有一次一个女教师要在学校通宵加班,回不了家,就打电话回去给丈夫说明情况,其丈夫气得骂了她,并质问她在外面过夜想干嘛。还有一例是一位女老师被安排去内地培训,其老公不准她离家,威胁她敢去内地双方就离婚。但这位老师还是去了,其老公便和她离婚了。致使她回来后大病一场,并因病转岗。

对此,笔者有时都会感慨,说要是在内地敢这样女的早跟男的闹离婚了。但本地民族老师表示,“你们(内地人)男的不干活女的要闹离婚;我们这里如果我们女的不干活,男的要打我们、要跟我们闹离婚”。

3.女性心态上

面对这种男女极其不平等的情况,她们当然也是有眼睛的,也会感到不舒服,也会羡慕内地夫妻的相处模式。

但对这一情况辩解为“民族习俗”、“传统习惯”。并强调“如果他(丈夫)干家务的话,亲戚朋友会笑话他的”。

三、情况分析

1.教育情况

从以上十位教师的教育工作情况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如下特点:

(1)家庭出身上

10位教师中有9人都是出身相对一般农民较好的。要么是在政治上有优势(干部家庭、党员家庭);要么是在经济上有优势(家里有做生意的)。其比例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仅有唯一一位是纯种地的农民群众家庭出身。

这还只是乡村教师中的情况,城市中情况会更为明显。

(2)同学情况上

分化是极为明显的。仅就小学情况看,出身于农村的教师其班上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一般为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即全班平均每六到八个学生中才有一个能上大学、找工作。最极端的例子里小学时全班能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工作的比例为二十七分之一,全班就该教师一个人走出来了。其他人的出路则是“男的就放羊,女的就生孩子”。

而出身城市的教师,其同学就算上不了大学,一般也能在家庭资助下找工作或做生意,至少也不会再回到农村放羊。

(3)后代发展上

出身、教育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凡是农村中有一个党员、干部的家庭,后代中成为公职人员的比例就会大幅上升。城里的干部家庭则更有优势。就笔者观察的情况看,家里有一个党员、干部,就至少能改变四代人的命运。

2.家庭情况

如果我们知道了以上情况,再回头看家庭情况的话,应该会有不可思议之感。为什么那些出身党员干部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有相对高薪、端着“铁饭碗”的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还在家中遵循着中世纪式的“传统习惯”呢?

四、原因探究

1.表层原因

一般而言,人格独立一定是以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我们就先从这一层面进行探究。

总体而言,“铁饭碗”还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它不生锈的话。自新疆在2017年全面普及国语教育以来,“国语考试”就成了悬在少数民族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听到“国语考试”的消息,往往就会闹的老师紧张半天。因为一旦国语考试不合格,就可能面对“转岗”,出现工作上的变动。工作一旦变动,经济地位当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女性话语权。

2.深层原因

当然,这种变动很明显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它是最近才发生的。当笔者就此情况和一些老师开玩笑说万一失业怎么办时,一位女老师干脆说“要是我当不了老师,就只能去摘棉花了”。

对此,笔者一度感到很奇怪。毕竟,对于内地那些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女性来说,就算失去“铁饭碗”去打工,一般想到的应该是去应聘其他岗位,比如当公司文员等。就算去端盘子或去富士康打工,也应该不会想到再去干农活吧?

后来笔者才逐渐意识到,如果一个城市去掉“xx援建”的医院、学校、工业园、广场、道路、基础设施乃至校车、公交车、救护车的话,它与荒郊野外还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地区,很明显是无法提供太多的现代化岗位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内地农村普遍“撤点并校”,很多农村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的时候,南疆仍维持着“村村有小学”的情况;在内地基层力量长期收缩,现在一些地方甚至开始探索“乡贤”模式的时候,新疆仍有相当的行政力量。

网上有种说法,即在当今社会,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妇女(主要是中产阶级妇女)进行巨额补贴。这种情况在南疆更为明显,很多教师岗位甚至可以说是“党赏饭吃”。如果本地也像内地农村那样“撤点并校”,甚至开始使用“乡贤”模式的话,本地的少数民族女性公职人员在实际生活的就学背景和家庭地位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五、结语

政治书上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现代化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工业化、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支撑,它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对于这一关系,笔者如有机会将在下一篇调查中进行详细阐述。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南疆s县某小学少数民族乡村教师情况调查-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南疆s县某小学少数民族乡村教师情况调查-激流网 (作者:子悠。作者授权激流网刊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