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毛泽东的迷茫与无援-激流网

1919年,毛泽东25岁,才刚刚在北京漂了不到一年。

一年前,他基本上是抱着“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心态到的北京。为了谋生,他在老师的推荐下,在一所大学里搞兼职。一个月工资8元,据他后来讲,“这个工资在当时并不低。”

那么,和他的工资相比,当时北京的房价是多少呢?

鲁迅只用了一年的工资3500元,买下了一套四合院。当时还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每个月光是工资就有300元,是毛泽东月工资的37倍。

郁达夫也在附近买了一套房子,价格2200元。一套房子对他们而言也就是一年的收入,对毛泽东而言,却是不吃不喝几十年的工资。

毛泽东的家庭是当地的富农,家里有不少土地,还养了长工。经过毛泽东父亲一辈子的苦心经营,各种精打细算,据毛泽东自己统计,最后家庭总资产大概两三千元的样子。

用尽一个富农家庭的洪荒之力,也就够买北京一套房。

事实上,那时候的毛泽东,不仅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连租房都非常困难。和现在许多年轻北漂一样,毛泽东到了北京后,也只能和朋友租住在极其便宜的大杂院里。

这个大杂院据说是清朝停放棺材的地方,在院子里修了几栋矮房子,是给抬棺材的脚夫住的。幸运的是,毛泽东并没有住在恐怖的棺材房里;不幸的是,他也没有住在脚夫住的矮房子里。

他租住在挨着矮房子搭建的几间更破更矮的小房子里。毛泽东回忆道: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条件这么差,还住在这儿,原因只有一个,便宜。

北漂青年毛泽东的迷茫与无援-激流网毛泽东(左四)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与邓中夏等人在陶然亭公园合影。

在一次讨论会上发生的一件事反映了毛泽东经济上的窘迫。

毛泽东发言说:“把你的衣服给我,我来洗……大小不论,价钱一样。三天以后你就可以交钱取货。”

没有人反应。

后来一位学生的妻子开玩笑说:“作为绅士,毛泽东不会干洗衣服的行当。”

另外一位学生认为毛泽东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对毛泽东说:“那好吧,明天你来给我洗衣服,我要看看你会不会做。”

毛泽东真的做了,当然也就得到了钱。

身为“北漂”,毛泽东受到的打击,远不只是经济上的窘迫。

毕竟毛同学当年要文凭没文凭,要家世没家世,要名气没名气,很多大人物都不拿正眼瞧他。民国大V胡适甚至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同学的提问。

毛泽东回忆道: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小时候我们学到一些主旋律文章的时候,总会提炼出一个高大上的东西——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时的我们或者完全不能理解,或者轻蔑发笑,或者压根不相信。

但只有有一天,你经历了人情冷暖,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失败到怀疑人生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奋斗的意义。

当年的毛泽东在北京日子不好过,却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期望,也从未忽视过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

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这是出版于1937年7月的《毛泽东自传》中的一段话。

从毛泽东的故事里,我还读到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永不言弃。

并不是所有人都轻视“北漂”毛泽东。

一个是对他影响极大的恩师杨昌济。他在长沙时就对毛泽东另眼相看,对毛泽东的期望不可谓不高,希望毛泽东像曾国藩、梁启超一样成为“异才”。

杨昌济从湖南到北京大学任教后,更成为毛泽东在北京的引路人,介绍他认识了李大钊。

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毛很有感慨的说:

“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北漂青年毛泽东的迷茫与无援-激流网李大钊在北京演讲

毛泽东其实在北京待的时间并不长。

1919年春天,因为母亲病重,毛泽东选择离开北京回到老家。然后在第二年又短暂地到过一次北京。此后,毛泽东再没来过北京。

就这一年的北漂日子,对毛泽东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一段话曾这样评价:应该说,正是在北京的短暂岁月,真正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志向。

这句话,一点也没夸张。

来北京前的毛泽东没有名气、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房子,而且还没有女朋友。甚至,最夸张的是,作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没到北京之前的毛泽东居然没有听说过马克思!

他后来自己感叹说:

“到了北京,在马克思诞生整整100 周年之后,他方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如果没有来北京, 没有近距离地与李大钊、 陈独秀相处,他很可能就不会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他在一年内做的事情,很多人留在北京十年也未必能做到。就在北京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认识了很多大牛,开阔了眼界,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

离开北京时,他虽然还是一副北漂的穷困样,连仅有的一双鞋都被人偷走。当他回到家乡,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处在闹市中却默默无闻、不知何去何从的青年了。

他带回了他在北京所有的经历、学习、思考以及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革命。

在这之后,他还到过上海,到过广州,到过武汉,到过井冈山,到过瑞金,到过遵义,到过延安,到过西柏坡··· ···

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夕,他在西柏坡感叹道:

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当三十年后他再一次回到北京时,他已经完成了一项这世上最伟大的事业: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漂青年毛泽东的迷茫与无援-激流网

今年是2019年,距离毛泽东“进京赶考”,已有70年漫长的岁月;他离乡“北漂”,更是足足100年前的事了。

但有一个镜头是永恒的——

在北京的严寒里,青年毛泽东穿着与同乡青年共用的一件大衣,驻足于冰雪之间,在一片银装素裹中,凝视若火焰般绽放的红梅,满心欣赏,热血沸腾。

他乐观,努力寻找问题症结与解决之道;他不在乎身外之物,他追求精神的强健,还有信仰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北漂青年毛泽东的迷茫与无援-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北漂青年毛泽东的迷茫与无援-激流网(来源:公众号  新青年2050。责任编辑: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