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
——摘自毛泽东1962年8月11日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上的谈话(见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24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光明日报》批评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批评得好,把大是大非讲清楚了。这是清朝未年的小说,是暴露黑暗的。总之,所谓谴责小说,给人家的印象是不好的,是反对革命的,是反孙中山一派的,赞成保皇的,要地主继续专政,但要修理一下,改良一下,是没落的阶级,是保皇党。
——摘自毛泽东1966年3月20日在杭州一次小型会议上的淡话(见穆欣《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第16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解析]
“谴责小说”之称,始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第28篇“清末之谴责小说”。它指本世纪初头几年出现的以抨击时政,暴露黑暗为主题的一批小说。鲁迅在书中说:“戊戌变法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捂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毛泽东显然读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对其中论及谴责小说的地方印象较深,故上面引述的毛泽东的第一段谈话中,提到鲁迅的评论。此外,在1964年5月的一次谈话中,他再次提到鲁迅对《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评论。
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还有曾朴《孽海花》。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伯元为字,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有游戏主人等。江苏武进人。1896年到上海办报。其《官场现形记》1903年开始在《世界繁华报》连载,1905年载完。全书分五编,每编十二回,凡六十回。繁华报馆刊行,前有茂苑情秋生欧阳巨源序。该作品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缀联而成,它揭露清末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和官场丑行。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州县衙役,无不奉行“千里为官只为财”的信条,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抨击大小官僚“谄上骄下”,鱼肉人民反而升官发财的丑恶嘴脸。着力描述官员们在洋人面前奴颜婢膝,妥协投降的奴才相。作品较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矛盾,俨如一幅官场百丑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改良主义思想倾向。
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字小允,后改名沃尧,字趼人。号我佛山人。广东佛山人。20余岁到上海谋生,任报刊编辑。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于1903年至1905年在《新小说》连载45回;1906年至1910年,先后在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八册单行本,凡108回。标称社会小说,署我佛山人撰。小说用第一人称。以自名“九死一生”其人的商业活动为主线,连结近200个小故事和众多的人物。反映了1894年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的20年间,中国官场、商场和洋场这个“鬼蜮世界”的种种怪现状.涉及政治、军事和外交诸方面。主要暴露官场贪污受贿、营私舞弊:封建官吏道貌岸然、衣冠禽兽;以及他们畏敌如虎、投降卖国的罪行;抨击商场的污秽浑浊和洋场的虚伪无知等作者还续撰《近十年之怪现状》20回(未完),又名《最近社会龌龊史》,载1909年《中外日报》,1910年广智书局印行单行本。作品无情鞭挞官场的腐败,商场的恶行,洋场的无耻,形象地反映了清王朝总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曾任候补知府,后弃官经商。1908年被人诬告私售仓粟,流放新疆,翌年病死。其《老残游记》,20回。1903年在上海《绣像小说》上发表前13回,嗣后又在天津《日日新闻》连载,1906年出版单行本。继而在该报连载《续集》14回,今存9回。1934年《续集》前4回在上海《人间世》重刊。翌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单行本,共6回,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入《老残游记》的附录,第7至9回收入《老残游记资料》。小说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的所见、所闻和所为。作品以玉贤、刚弼两个酷吏的暴政残民为主要内容,暴露晚清黑暗的恐怖统治;同时借黄子龙等人宣传泰州学派的思想;通过一条潭浮海上的帆船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的思想倾向。
毛泽东不仅读过鲁迅关于这几部谴责小说的论述,也是读过这些原著的。他在1964年12月27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插话中,说:《老残游记》里讲,清官害人比贪官还厉害。在原著里曾有这样一段议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为?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看来,毛泽东对这段议论,有较深印象。作品中玉贤和刚弼这两个残忍与刚愎的典型,便是以“清官”的面目出现的。
毛泽东对谴责小说的基本评价,是“给人家的印象不好”。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
(一)这些小说虽有抨击晚清时弊的进步意义,但只是暴露黑暗,激起人们忧愤,却看不到出路,人们在作品中体会不到代表历史进步的力量。故鲁迅说,谴责小说的未流,“乃至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这只是暴露黑暗的必然结果。
(二)这些小说的作者的政治思想立场,基本上都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李伯元不仅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甚至连康梁的变法也认为是“过激行为”。吴趼人在1907年以前,在改良主义思想基础上曾产生过反帝反封建的意识,1907年发表的《上海游骖录》则标志其思想退步到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刘鹗则始终没有超出洋务派的立场。其《老残游记》第一回以一条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帆船隐喻其政治见解:掌舵、管帆的清廷统治者并没有错,所缺的只是一个罗盘;作为水手的下级官吏搜刮乘客钱财,是作者批判的对象;第三种人是空头演说家,暗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作者鼓励人们把他们抛下海去;第四种人是乘客,即一般老百姓,其中赞成革命的人为不懂事,被人“利用”,反对革命的人则被作者说成是老成持重。
(三)由于笔不藏锋,恣意暴露,艺术成就都不太高。故毛泽东在1964年5月的一次谈话中,提出谴责小说的艺术性较差,但政治性强。从这个角度讲,可以一读。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
(来源:《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责任编辑: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