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凭什么火到现在?-激流网

劳动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以陈岱孙先生遗作《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为线索,介绍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

一、价值理论历史的总述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商品是通过交换进入社会消费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产品成为商品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在交换过程中,人们以其所含劳动量的大小的相互比较所表现的相等或不相等程度,以定其交换比例。

商品生产不是社会生产的唯一形式。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作为一个商品经济范畴,其历史性就是由商品的历史性所决定的。在商品生产以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排除了交换,从而排除了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和随之而来的产品向价值的转化。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的生产和分配也排除了交换,从而也排除了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和随之而来的产品向价值的转化;价值作为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也将随商品的消亡而不再存在。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产品直接由生产者消费,因此,那个时期有产品无商品。例如,张三同时养羊和打斧头,养了羊自己吃,打了斧头自己用。这一阶段,产品不存在与其他人的交换,因此也不存在价值。

进入简单商品生产阶段后,商品交换开始出现。例如,张三养羊,李四打斧头。在社会的普遍情况下,养一只羊所花的总时间假如可以打两把斧头,那么一只羊就可以与两把斧头进行交换。随着产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出现后,价值也同时出现。与后面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阶段不同的是,这一阶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由于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共同体或私人劳动者占有其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其全部产品。

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阶段,商品生产取得了统治地位,几乎所有的生产都成为商品生产,人们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用来交换,因此也几乎全部成为商品。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雇佣劳动关系统治社会的生产,资本占有了生产资料,得到全部劳动产品,直接的生产者只得到相等于他们必要劳动部分的产品。

进入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后,雇佣劳动关系消亡,由社会全面统筹产品生产和分配,不存在商品交换。因此商品消亡,价值也消亡。作为评价产品的生产消耗时间的概念,价值一词可能继续存在;但由于价值不再作为交换时的一种比例,因此价值规律已不成为主导社会生产的规律,主导社会生产的规律为人们的自由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商品交换基础是劳动量。从最初的常识与准则与理解,张三与李四的产品既然进行交换,两种产品必然包含某种同质的东西,而交换又必须是平等的,这种同质的东西必然是产品生产耗费的劳动量。对于早期的共同体间和嗣后发展的共同体内部的交换,以劳动为交换物的价值标准是最初的常识。即在中世纪农民间的相互交换和集市中农民产品和城市手工业者产品间的交换,劳动也是自然的、适当的尺度。当然,由于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的干扰、有些商品需要较长生产时间、劳动经常为不规则的间歇所间断、劳动产量不确定等因素,这个符合于各自劳动量的交换比例计算要通过一个长期的摸索和曲折过程,才能逐渐接近。持久的讨价还价,反映了这个摸索的过程。

但是,许多复杂因素掩盖了这一交换的基础。

其一是阶级和等级的偏见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辩解。上层社会的人物会天然地认为:不是一切劳动都是相等的。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商品生产尚不发达,价值的概念并不突出,哲理、道德、伦理观念更进一步歪曲了价值所表现的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价值不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更多地成为哲学、伦理范畴。直到进入商品经济最发达的阶段,剥削的方式从非经济形式变为经济形式,从剩余产品的直接掠夺变为剩余价值的占有,价值和劳动的关系成为问题的关键,有意识的掩盖和歪曲便成为辩解的必需手段。

其二是货币的介入。物物交换时物背后的劳动是显然的,随着货币介入,产品交换的方式演变成“物—货币—物”,而在“物-货币”交换时货币背后的劳动则相对模糊。从此,货币在观念中开始代表绝对价值,价格混淆了价值,代替了价值。

其三,商人和商人资本的出现。商人出现后,消费者不再直接与生产者交换,交换方式成为“消费者—商人—生产者”,消费者不再直接面对生产者,从而生产必需劳动时间的认识越来越隔膜。劳动时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完全失去了它对于交换的制约性。市场越广,商品越是来自远方,情况越是如此。其次,商人和商人资本的出现,出现“利润”的范畴。利润最早来自商品的他国购买者,随后外国的竞争和销路的困难又迫使制造出口商品的手工业生产者把商品低于价值卖给出口商人,从而商人从原占有剩余劳动产品的侵夺者变为劳动的直接剥削者。商人资本并不参与生产,却可以获得利润,给人们造成似乎资本也能够创造价值的假象。同时,由于商人利润的出现,也造成价格和价值的背离。

其四,产业资本的出现。产业资本的迅速发展,使得使不同商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为一个一般的利润率。譬如投资1000万,在纺织厂可以雇佣1000人,在汽车厂可以雇佣100人,按照前面的分析,纺织厂由于工人较多剥削得到的剩余价值也较多,从而利润率应高于汽车厂。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是两个厂得到一般的利润率。后文的解释可以知道,这是由于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所致,但在马克思发现之前,这种转向模糊了劳动价值理论。

正是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价值的天然尺度是劳动量这一准则变得模糊。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前的思想

在古奴隶社会,哲学家就提出了“值”的概念。“值”是从属于产品的客观属性,和价格相对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说:公正的原则要求在交换前和交换后,交换双方都没有赢余或损失,即其所保有的“值”仍然一样。不同的商品,在交换上,必须由同一物来衡量,并由此还原为相等的。但他却不能再前进一步,对这等同性进行分析,反而在货币掩蔽了价值实体的情况下,以商品价值的货币形态作为商品交换的等同性的依据。同时,对于“值”受什么决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值”受交换双方对彼此相互业务的需求决定。从而实际上又脱离了商品交换的在于某一种“同一物”的理论。

进入西欧封建社会早期时,神学家提出“公平价格”论。奥古斯丁(5世纪)说:我说有这样的人,即当购买抄本时,看到卖主不知道抄本的价值,而却付给卖主以公平价格。对这种公平价格由什么决定,神学家并没有明确的解释。

进入西欧封建社会盛期,神学家多玛斯•亚奎纳(1225-1274年)提出:“公平价格”的基础是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当时商业已经比较发达,亚奎纳在进一步阐述价值的内涵时,又提出价值还包括商人的“劳动”、风险、费用等成本,从而离开了劳动价值理论。

在中世纪社会晚期,西欧社会奉行反映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商人的利润来源在于价格差,天性更关注价格,而非价值。另外,由于当时社会已经经历前述的利润平均化过程,价值已经转化为生产价格,更加无人重视价值的尺度。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价值作为交换能力的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开始形成了此后流行的以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错觉。

在经历了商业资本取得压倒一切影响的长期过程之后,到了17世纪,人们重新在价格的表象后面寻求其形成的基础,用劳动时间来决定价值的企图才成为一种重要的贡献。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科学功绩正在于此。

原标题: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一)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马克思凭什么火到现在?-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马克思凭什么火到现在?-激流网(作者:猪头大师。本问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