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马克思
我们来到了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西部风景秀丽的特利尔城。这座不大的城市,靠近卢森堡和法国边境,我们是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路过停留并住上一晚的。从卢森堡到特利尔市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是我们第三次进入德国国境了。莱茵河的一条支流摩塞尔河自北向南从城市横穿而过,几座大桥将新旧城区联结和贯通起来。特利尔既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人口大约10万的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又是一个新兴的、有万余名大学生的大学城。几年前,特利尔城的大学生们发起过一次不大不小的运动,他们举着条幅,喊着口号,上街游行,要求将城市中的特里尔大学改名为卡尔·马克思大学。我们居住的四星级宾馆,就在旧市区东南角的摩塞尔河旁。我在宾馆免费赠送的一份介绍特利尔城的地图上,一下就找到了马克思故居的位置,它正好位于我们饭店的北边。
1818年5月5日,在特里尔城布吕肯街664号(现在改为布吕肯大街10号)的一幢小楼内,诞生了后来成为世纪伟人的卡尔·马克思。他的父亲亨利尔·马克思是一位律师,曾经获得过司法顾问的荣誉称号,并被推举为特利尔律师协会的主席。因为有一次在特利尔市的“文学俱乐部”的宴会上,他曾向法国国旗致敬并高唱《马赛曲》,结果被普鲁士政府视为“可疑分子”。他的母亲罕丽达·普莱斯,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犹太法学教师家庭;她与马克思的父亲于1814年结婚后,到1826年的10余年间,共生育了四子五女。马克思是她生下的第三个孩子,但比他大一岁多的一个哥哥,在四岁时便不幸夭折,他成了家中的长子。
马克思故居是一幢普通的三层的灰色楼房,它坐落在城西南角一条僻静的小街上,带有典型的莱茵地区巴罗克风格。马克思的父亲租下这所建于17世纪的房屋后,将楼下作为对外营业的律师事务所,全家人住在楼上。搬到这里只有两个多月,马克思便在第二层临街的一个房间里诞生。在这里住了不到两年,全家便迁居到北边自己购买的西梅昂大街的一所住宅。直到1853年,他们最后又搬到弗莱施大街的另一幢楼里。这三处故居建筑如今都保存得很好,但只有马克思诞生的这幢楼房,辟为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纪念馆门口有一块标志牌和马克思的浮雕头像,很容易识别和找到。一层过去是马克思父亲作律师时的办公室,现在有接待室、问讯处、展览厅和电视录像放映室;二楼除马克思诞生的房间,其它几个房间展览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迹和早期工人运动史;有一个展室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铜像,他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深邃的眼神凝视着前方。三层则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各个时期发表的著作版本及手迹资料,其中还有几种早期的中译本,如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许德珩译《贫困之哲学》以及吴黎平、刘云翻译的《法兰西内战》等等。
在一个房间的橱柜里,展览着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些珍贵的手稿,其中有他赠送给父亲的诗集和写给燕妮的爱情诗篇;还有一篇他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作文,它们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马克思于12岁时进入特里尔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这一年正好爆发了法国的七月革命。他在献给父亲的诗中写道:
“女神!送我支歌,
让我尽情讴歌,尽情吟哦;
唱我深情称他爸爸的人,
表达我热情奋发的心。
他的生涯就是一曲旋律,
黑暗势力感到惶恐畏惧,
一碰上他的勇敢与豪情,
罪恶在他面前低头卷曲。
我对他怀着万般感情,
可语难达意,笔不从心!”
5年后他从这所学校毕业,在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中,他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毕生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自己年青时的志愿和诺言,在他离开人世百余年后,他的预言仍在实现,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都将他的名字铭记在心中。
跨越千年
我们到达这座城市后,才更多地感知特里尔是以历史悠久的古城而闻名于世的。相传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前,这儿就有人居住。公元前15年,古罗马凯撒·奥古斯都大帝便在这处地方建起了属于罗马的第一座德国城市。当时,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带,制陶和纺织业发展迅速。公元3世纪末,它成为西罗马帝国都城,先后有君士坦丁大帝等六位罗马皇帝在这座城市居住过,因而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从4世纪开始它又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第一个主教区,是早期基督教的中心之一。到了12世纪,特里尔大主教成为选帝侯,于是它成为选帝侯首府,一直延续到18世纪。据介绍,特利尔是罗马之后如今保存古罗马遗迹最多的欧洲城市,仅世界文化遗产就有8处,因此有“第二罗马”的美誉。在从车站到摩泽尔河之间的老街区内的中心地带,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群;从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各式建筑风格。其中古罗马城门和摩塞尔河上的一座罗马桥,都已有1800年的历史。年轻的马克思曾经写过一首《莱茵河女神》的叙事诗,用丰富的想象力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一个青年向莱茵河走了过来,
像波涛一样焕发着奇光异彩;
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河中水,
视线把掩住河底的朦胧拨开。
沁人肺腑的清新凉爽之气,
他不能够尽情畅快地深吸,
因为他那年青稚气的胸膛,
不能接受视觉传来的欢喜。”
市内的尼格拉门通常被人们称为“大黑门”,即特利尔古城的北门,它是这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据说,它于2世纪后半期建造时本来是由白砂岩砌成,可因10多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和烟熏火燎,早已变成黑褐色,故俗称“大黑门”。特利尔城原本有东、西、南、北互相对称的四座城门,如今仅存北门,而围护城市一圈的城墙早己无影无踪。这座保存完好的城门,全部由巨大粗壮的石块堆砌而成,有的侧面竟有写字台大小;石块之间没有石灰、粘土等粘合材料,而是干垒在一起,只用铁锔固定。大门分为上下三层,一层是一对高大宽敞的连拱城门,二层和三层是宫殿式箭楼和哨楼。登上巍峨的、气势磅礴的“大黑门”,摩泽尔河以及旧城区都一览无余、尽在脚下。
沿着“大黑门”向南伸展的步行街行走400米左右,便来到城市的中心广场;广场正中树立着一个近千年的古老十字架,环绕四周的都是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雄踞城中央的特里尔主教大教堂最初建于4世纪,11--12世纪时又数次重建、扩建和改建,是德国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曾遭受过严重破坏,上世纪60-70年代才全面修复。它俯瞰中心广场,有中殿、东殿、西殿和后殿,墙厚数尺,高塔擎天,参差错落,气度不凡。在教堂建筑的各个不同的部分,留下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印记;前面和下部是厚重庄严的罗马式,上部则是灵秀轻盈的罗曼式,圣母殿是尖拱高耸的哥特式,后殿则是文艺复兴式。不同年代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同一座巨大的建筑物中保持着多样的兼容和统一,形成了自身独具一格的特点。
在城市的东南角,还矗立着一处残缺的废殿,屋顶早已不见,只剩下红砖砌成的高墙和宽大的水池,这就是公元4世纪建造的罗马帝国公共浴池遗址。浴殿前,残存的地基错落有致,铺展成近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墙根已被成片的、葱绿的青苔覆盖,高高低低的石基散落在四面八方,从这些残留的层层叠叠的大片废墟中,不难看出和猜想到当年的宏伟规模和昔日的皇家气派。庞大的浴池分为热水、温水、冷水三种,还有游泳池和长达260米的运动场。现在每逢夏日到来,这里成为露天剧场,不断有戏剧、音乐演出。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教堂和名胜古迹,它们静静地跨越了千年时空,经过无数次地风驰电掣、日晒雨淋,凝结成无声的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晶和宝贵财富,让后人不断从中吸取智慧和灵感。
英名永存
离开特里尔、前往巴黎的那天清晨,我俩在早饭前一起从宾馆漫步到摩塞尔河的岸边。这时一轮红日刚刚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霞万丈照红了半边天空;宽敞的摩塞尔河水平如镜,清澈透亮,映照着蓝天白云。河对岸是一座小山坡,一望无际的树林层次分明,绿绿油油;几幢小楼在密林中隐隐约约,红瓦白墙,点缀着如诗如画、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观。恰在这时,一艘油轮驶来;因为是一大早,岸边只有我们两个中国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是看见岸上的我俩还是另有原因,竟拉起了长长的汽笛。那声音响彻天空,清脆悠扬,我俩不由自主地举起了右手,面对着油轮挥舞起来:看不清船上的人是否有回应,我们久久目送着它慢慢驶去。
1835年10月,17岁的马克思正是乘坐这样的一艘轮船,离开了故乡特里尔,沿着这条摩塞尔河顺流直下,驶入莱茵河而到达波恩。他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习,迈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新台阶。此后,据传他毕生只有三次回到家乡:三年后父亲病逝回家安排料理;23岁时回来与燕妮结婚;43岁时母亲去世再回家安葬。他一生遭受无数次迫害,有家难归,无处容身,先后在欧洲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地流亡,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逝世。他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早他一年多去世的妻子墓旁。1973年,当马克思逝世90周年之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林肯大学教授菲利普·韦纳,编辑了一本《卡尔·马克思逝世之际-1883年对他的评论》,收录了几十篇当年在欧美各国报刊上发表的各类悼念文章和评论,共达20余万字。而当新的21世纪到来之时,世界各地的许多报刊和网站,举办投票选举“千年伟人”或“世纪思想家’’活动,马克思的名字也排在首位或前列。我不禁记起在斯图加特书店看到的一本厚厚的《德国伟人传》,书中收录了500位德国历史名人的传记,其中就有《卡尔·马克思传》。我让导游给我选几句念念,他一字一句地读道:“现代任何一个德国人所具有的世界性的影响都比不过马克思。这位德国思想家整整一个时代几乎控制了全世界。”马克思的名字没有被德国忘记,他的非凡魅力,也一定会深深铭刻在全世界的劳动群众心底!
古城风景早闻名,
更因世纪出伟人;
小楼历尽风霜雪,
跨越百年魅力存!
选自周惠珍、涂途合著:《转悠欧洲十国》
原标题:马克思的伟人魅力
涂途,本名涂武生。湖北武穴人。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学礼堂,毛泽东同志对留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涂武生当时就在台下。现为激流网会刊《红色年华》顾问。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周惠珍、涂途。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