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头顶“冰花”,看起来很滑稽的小男孩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这位小男孩,名叫王福满,今年8岁,是云南鲁甸县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在外务工,因此,他也是一名留守儿童。
像往常一样,王福满从离学校4.5公里的家里出发,步行一个半小时到学校。到学校后,同学们发现他的头发、眉毛都沾满了冰霜,感到很滑稽,便发出了阵阵笑声,老师发现后,便拿出手机拍了下来,传到了网上。
对众多在城市长大的人而言,“冰花男孩”这个形象无疑很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因为这种“满头银花”的形象和滋味,是绝大多数城市人无法体会到的。
因此在这张照片传到网上后,瞬间火了,不少个人和媒体都纷纷感叹:“连山区孩子都那么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偷懒”、“看看他,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他这么困难都没有放弃,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孩子,你吃过的苦终将照亮你未来的路”...
一夜之间,这位“冰花男孩”瞬间成为了一个励志典范,同时也变成了一个正能量故事的化身,火爆于各种社交平台,被诸多媒体争相报道。
“冰花男孩”这个形象,突然在媒体和朋友圈中变成了一场励志、感动、正能量、逆境成才案例的狂欢。
但是要知道,假如一些励志或正能量的故事在报道时,仅仅渲染这个励志故事本身,而对同时存在的社会缺陷和保障制度的不足只字不提,那此时的这种励志和正能量故事报道就会变成一种不敢直视现实的包装。
即便是无意的,那也是一种无意的包装。
就比如这个“冰花男孩”事件,这个事件的本质,其实是由于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的分配不均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而造成的,但是,在经过一些媒体过分的“正能量化”报道之后,会让人觉得这个事件就仅仅是一个励志的正能量事件而已,这会让许多人忽略掉这个事件深处一些本质的东西。
如果这样报道,相关人员是满意了,因为他们不用承担相关责任了;媒体也满意了,因为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他们也拿到了点击率了;网友也满意了,因为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自己也浑身充满正能量了;而此时,故事的主角“冰花男孩”们呢?——一切照旧。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老莫你错了,并没有一切照旧,因为许多媒体已经号召大家给他们捐款了。
我也知道,一些媒体在“冰花男孩”刷屏朋友圈以后,都号召四面八方的人进行捐款了,男孩也确实得到了不少资助。然而,当“贫困-曝光-捐助-感谢”这一轮循环完成以后,若下一个“冰花男孩”再出现时,他还会有那么好的运气再次刷屏吗?
所以说,对于“冰花男孩”这个案例的出现,我们最应该讨论的,应该是对扶贫攻坚的深入探讨,而不是励志、正能量、感动、逆境典范……这些东西。
我们觉得的励志、正能量等精神上的东西,对“冰花男孩”们意味着什么呢?也是正能量吗?并不是,而是苦难,是悲惨。
让一个未成年人、一个山区儿童承受的这些苦难化身为我们城市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励志案例和正能量典范,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城市成年人的耻辱吗?
其实,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冰花男孩”绝对不止有王福满一个,因此,当发现“冰花男孩”们背后的艰辛后,首先最应该要思考和讨论的,是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不让他们再如此艰辛,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先考虑的,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励志”和“正能量”。
因为“励志”和“正能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所以说,盲目给“冰花男孩”扣上一顶“励志”或“正能量”的帽子,其实并不会让他变得更温暖。
关于“冰花男孩”事件,我真的希望这样的励志与感动能少一些。因为冰花男孩才是事件的主角,但他目前并不需要这样的感动。
如果“冰花男孩”事件仅仅只能成为我们这些一二线城市白领们茶余饭后谈及的一个励志案例或者一个感人故事,我承认这种励志和感动的确是鼓舞了我们。
可是,这种“励志”和“感动”,对事件的主角“冰花男孩”们,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老莫。来源:来源:莫讲(公众号ID:wenzilvxing)。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