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尤其赞许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以至于以此来命名自己在1901-1902年写就的政论名著。


蒋洪生:《怎么办》——部社会主义者的婚恋圣经-激流网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作《怎么办》

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举世公认的俄国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一位战斗的民主主义者。前苏联学者E·波古萨耶夫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活动,“在俄国解放运动史和俄国科学文化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一般认为,他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传布之前的最先进思想体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马克思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但由于帝俄社会生活的落后和思想封锁,再加上车尔尼雪夫斯基长年被监禁和流放,他对马克思的著作接触甚少。马克思因为长期关注俄国的革命前景,大量阅读俄文书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很多著作,马克思都是知道的,也是很乐于阅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说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在《资本论》的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将他尊称为“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认为其《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当车尔尼雪夫斯基受到沙皇政权逮捕,身陷囹圄之后,为着从政治上声援和营救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还曾经试图就其生平、个性等写些东西发表,以期在西方引起对他的同情;可惜由于所能搜集的相关传记材料太少,马克思的这一愿意最终未能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他参与编辑的《现代人》杂志,是当时革命思想的强大舆论宣传阵地。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有革命的理论,更有革命的实践。他的革命活动、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得到过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在1912年认为,先后在俄国革命中活动的有三代人物、三个阶级:起初是贵族和地主、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第二代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民意党的英雄们,第三代则是“无产阶级,这个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其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引述赫尔岑的话说,是“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航海长”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所领导的革命民主主义运动,迫使沙皇亚力山大二世于1861年初颁布“改革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这一“解放的法令不外是窃贼的伎俩而已。从实际的土地所有者手中剥夺了大部分土地,并且颁布了农民赎买土地的制度。”面对沙皇虚伪的“改革”,进步人士应当怎么办?在此问题上,革命民主主义阵营起了分化,一些人欢呼“胜利”,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派则认为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骗局。同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参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一个反对农奴制的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并撰写《农民的同情者向贵族统治下的农民致敬书》,提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呼吁暴力推翻沙皇政权。革命派在加强革命活动,沙皇政权也并没有闲着,18626月,《现代人》被迫停刊8个月,7月,沙皇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他关进了彼得保罗要塞的单人牢房中。正是在阴森逼仄的单人牢房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就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教科书”——长篇小说《怎么办?》。

《怎么办?》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小说的显在形式看,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三角恋爱故事:薇拉——一个彼得堡小官的女儿为了反抗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婚姻,毅然与其弟的家庭教师、医学院学生罗普霍夫出走,组成一个特殊的、不像家庭的家庭。婚后两人分别保留各自的私密空间,进入对方的房间要先经过对方的允许。后来,薇拉按照劳动组合的原则创办起一个缝纫工场,在生产、消费以及工资方面均采取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工场由全体女工民主管理,而薇拉既是工场的创办人,也是工场的一名普通缝纫工,她只拿与其他女工相同的工资。工场的红利也在女工中间平均分配。两年后,不满丈夫不能予她以“恬静连绵”的爱情,薇拉与罗普霍夫的好友吉尔沙诺夫发生恋情,不能自拔。在确认薇拉爱好友更甚于爱自己后,罗普霍夫在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的帮助下,设计假装自杀,从而成全了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的爱情和婚姻。罗普霍夫本人则漂洋过海,远赴美利坚,参加了那里的废奴运动。过了几年,罗普霍夫又回到俄罗斯,与薇拉的女友卡杰琳娜相爱,建立了家庭。最后,两家比邻相居,其乐融融。

实际上,《怎么办?》并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家庭或爱情小说。小说的内在结构按照四个层次进行,这就是庸俗的人(薇拉的母亲玛利亚·阿列克塞芙娜、花花公子斯托列希尼科夫及其狐朋狗友,以及帝俄政府的高级特务“有教养的要人”等),新人(以罗普诺夫、吉尔沙诺夫、薇拉为代表),最高尚的人(以拉赫美托夫为代表)和薇拉的四个梦。除了讨论家庭婚姻和妇女解放之外,《怎么办?》至少还有两条重要的线索,一是拉赫美托夫等所进行的反抗帝俄政权的革命斗争,另外一个线索,则是薇拉的工场所践行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自由劳动。

在其著名的学位论文《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之“高尚而美丽的使命”是“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具体而言,是指艺术所具有的三大社会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生活现象下判断。艺术的主要作用,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是再现生活中引人兴趣的一切事物,艺术成为生活的替代品;说明生活是指艺术能说明生活本身所不能说明的现象,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使人更好地理解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则是指艺术家对他感到兴趣的现象作出生动的判断,艺术“有充分的可能去表现一定的思想”,能成为人的一种道德活动,推动人们改造生活。自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遵照他自己所倡导的这种美学思想来创作其长篇小说《怎么办?》的。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而言,文艺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去忠实地再现它。正如《怎么办?》的副标题《新人的故事》所提示的,整部小说忠实地再现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黑暗渐隐,光明且进的时代。一方面,是令人压抑的帝俄社会,整个社会充斥着瞒和骗,魑魅魍魉张天,污泥浊水遍地;玛利亚等“庸俗的人”是旧世界的代表,但是他们的世界正在隐退,故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们身上着墨有限。另一方面,小说主要的笔墨放到了对“新人”的再现上面,他们的代表是罗普诺夫、吉尔沙诺夫、薇拉,尤其是拉赫美托夫;他们与“旧人”,与旧世界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抱持着极大的兴趣和热诚,对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而这也是作者的同时代人所尤为感兴趣的。为着求得民众的解放,这群“新人”不仅“鼓与呼”,号召民众与“旧人”、与旧世界决裂,而且躬身实践,或创办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工场,或投身于推翻旧世界的革命斗争。实际上,他们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自身为代表的、具有牺牲精神的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忠实写照。甚至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假结婚的形式逃离旧家庭的火炕(当然最后假戏真做了)这样乍看起来显得离奇的情节,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有其丰富的生活原型的。

文艺除了再现生活之外,还可以说明生活。说明生活的关键在于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怎么办?》这一小说的标题,就鲜明地体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文学为“生活的教科书”的理论立场和态度。从婚姻和爱情的角度来看,《怎么办?》不啻于一部社会主义者的婚恋圣经,它着重探讨了在泯灭人性的旧制度的重压之下,应该倡导何种新的道德观念,又应当如何基于新道德,来处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问题。薇拉面对心狠手辣、贪财好货的母亲和庸俗不堪的贵族求婚者,该如何抉择?如何逃脱视婚姻为买卖的社会罗网?薇拉在普罗霍夫的帮助下跳脱火炕,与普罗霍夫结合后,该如何自立?普罗霍夫在发现薇拉另有所爱之后,该如何守护和成全所爱女性的幸福?吉尔沙诺夫在爱上好友之妻后,该如何自处?以职业革命家为职志的拉赫美托夫又是如何面对自己所爱的女性的?这些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基于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基于自己炽热的社会主义理想,在小说中均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决之道。比如,三角恋爱在以往的俄罗斯文学中,基本都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当事人不是进行决斗,就是自杀,抑或是郁郁而终。而在《怎么办?》中,薇拉、普罗霍夫和吉尔沙诺夫这三位“新人”以崭新的方式(普罗霍夫“假自杀”,与薇拉自然解除婚姻关系,数年之后归来,与薇拉和吉尔沙诺夫重续友谊)处理了这一棘手的三角恋爱关系,这一处理方式和解决之道,充分体现“新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人际关系。毕竟,新人们信奉的爱情,用小说中普罗霍夫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所爱的人快乐而快乐, 因为他的痛苦而痛苦……”。而作品中之所以能提出此种解决之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幸福、以公共利益为自身利益的社会主义新人。

蒋洪生:《怎么办》——部社会主义者的婚恋圣经-激流网    列宁尤其赞许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照车尔尼雪夫斯基来看,文艺的功用还在于对生活现象下判断。文艺不仅能够再现生活和现实中的美,也能够传达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艺作品“主要诉诸读者的心灵,但同时对他的理智也是不无益处的,它们使得理智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正确的理解”。通过文艺对生活“有正确的理解”也好,对生活进行判断也好,都是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基于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纯艺术论”、“为艺术而艺术论”,认为这种理论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用来使人脱离社会改造的方法,他说:“信奉纯艺术论的人,他们把艺术当作一种应当和日常生活互不相谋的东西,他们不是自欺,就是做作;所谓‘艺术应当离生活而独立’这种话,从来只是目的在使文学为另一种在口味上和这些人们更适合的倾向而服务,而反对这些人所不喜欢的倾向的一种掩饰。”(引自车氏《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在《怎么办?》中,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自己的如椽大笔,对腐朽的帝俄旧世界下了判断,对维护旧体制的牛鬼蛇神、魑魅魍魉们下了判断,更对薇拉、拉赫美托夫等“新人”们所倡导的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及其所憧憬的黄金世界、水晶世界下了判断;对前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无情地作出了有罪的裁决,而对后者,他鲜明地表达着其由衷的颂赞之情。由此可见,《怎么办?》确实是一部生动、鲜明和予人助益的“生活教科书”。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革命导师列宁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列宁视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一个艺术巨匠”,甚至认为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在一个夏天里,列宁把《怎么办?》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其中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尤其赞许《怎么办》中所塑造的拉赫美托夫型的真正的革命者、大无畏的战士的杰出形象。列宁是如此地喜爱这部作品,以至于以《怎么办?》来命名自己在1901-1902年写就的政论名著。列宁始终把艺术作品的思想倾向提到首要地位。他曾说,“俄国人们不应该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的生活”,对于列宁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因为“这种文学能够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

(作者:蒋洪生。来源:土逗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