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青年2017”转载激流网的文章《越穷越反抗or越穷越老实?》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工人来说,“简单说就是:越穷越老实!”。
看完整个文章,似乎这篇文章给当前的工人运动工作明显的提出了问题,隐约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在还没有革命形势的情况下,他们必须不懈地为改善劳动群众的待遇而斗争,因为待遇提高有助于增强群众的战斗性。”
但是,我们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这篇文章的分析和结论都是不正确的,立场也是有问题的。
文章把“越穷越反抗”定性为直观感觉,从而说明自己的“越穷越老实”才是深思熟虑的理性认识。首先,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关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材料”,在整个文中我们只看见了这一些,仅仅的一些数据,然后作者就开始了他深思熟虑的理性认识。他通过对罢工和贫困人口的回归分析,得出了相关关系.再通过对美国1970-1984年这15个年头中的数据分析,以及根据他自己的逻辑判断,得出了他的结论:工人群体的处境越糟糕,进行罢工斗争的积极性越低。在下文他对工人群体处境下一年罢工影响时,他仍然重复他的结论。
看似这些论述有些道理,但实际通过琢磨会发现有些不通。作者想得出的结论是:“工人群体的处境越糟,进行罢工斗争的积极性越低”.说到工人的处境问题,作者通过分析美国1975-1984年15年时间中,美国的参加罢工人数和当年贫困人口的相关性,又说到,“自然地,贫困率是指贫困人口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罢工参与率是指参加罢工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这里的两个“自然地”,除了贫困率看起来自然之外,罢工参与率好像不那么自然,作者说罢工参与率是指参加罢工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这里我用我直观的感觉来问问作者,对美国人来讲,什么是罢工?谁才会罢工?资本家老板们会不会罢工?资本主义政治集团中的人会不会罢工?我的直观感觉,他们不会罢工。假如由我来定义罢工参与率,我会这样定义:可能地,罢工参与率是指参加罢工的人数在此国工人总数中的比例。
同样,在作者的另外一个地方,作者用同样的方法混淆视听。作者一直把美国的贫困率和美国工人处境糟糕两种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他认为美国贫困人口多,美国工人贫困人口也就会多,美国贫困率高,所以美国工人的处境当然就不好。这就是作者典型的“想当然就所以”.既然作者用:“恶劣的生存环境竟然对斗争起到了的削弱作用!”听听“竟然”一词,作者做了一回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作者这么自豪的发现了新大陆,那就应该仔细的想一想,认真的深思熟虑。要是把美国贫困人口中到底多少人是工人贫困人口?参加罢工的工人占工人总数有多少?资产阶级政府拿出了多少钱用于提高工人的社会保障?或者资产阶级政府做过提高工人福利的事没有?拿出资料和事实,那时候真正得出了结论,是真正有益的,或者结论也不会是“工人越穷越老实。”(补充一点,工人阶级从来就老实的,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工人阶级靠劳动求得生存,很老实!老实是从道德上评判,要是说工人阶级富裕了就不老实,这是资产阶级才会说的话。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不是让工人阶级不“老实”,按照作者的逻辑,提高工人的经济地位,是为了让工人阶级不老实,这是对工人阶级的斗争正义性的污蔑。)
另外在文章多处,作者多次把劳动者和工人等同起来,也把贫困一词死死的贴在工人无产阶级身上。劳动者有很多,农民、工人、个体户、资本家等等,劳动者按照一定意义的划分还可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马克思不就说过:人是会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就是劳动。是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很多劳动者是贫困人口,但是贫困人口中的劳动者不全是工人,还有其他的人,如农民。工人无产阶级有贫困的过程,却不会永远是贫困者,工人无产阶级现在有的是贫困,但是将来工人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胜利之后,他们是会富足的。
我们通过把参加罢工的工人和贫困工人这些科目从混杂中提出来后,发现作者的这篇文章的论题:“工人越穷越不老实”是不成立的。
作者在“想当然”中对工人会因为贫困而丧失(作者认为是这样。)斗志,所以作者认为“资本家用不加胡萝卜的大棒政策可能更有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资本家通过恐吓工人、镇压工人,就能使工人屈服,用这种方法(大棒政策)比给提高工人福利(加胡萝卜)更为有效。至于作者这么说,不得不给作者戴一顶合适的帽子--愚蠢。这是作者害怕软弱的表现,这样的思想深处隐藏着这样一个可怕的思想,如作者在文章中揣测工人不愿参与罢工的原因一样:“再者,日益扩大的贫困大军对于权衡是否参加罢工的工人也是一种威慑--如果斗争失败,就更可能陷入衣食无着的困苦境地……”,这是作者的原话。我们再次来分析下这种蠢话,日益扩大的贫困大军,也就是贫困人口的力量增多,相对于去罢工的工人来说,是好事呢还是坏事?作者认为是坏事,因为贫困人口多了,工人们反而不敢罢工了,好像不罢工的贫困人口(包括一部分工人)会联合资本家一起镇压罢工的工人一样。按照作者所说,原本愿意参加罢工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担心“更可能陷入衣食无着的困苦境地了。”
我们不知道这位深思熟虑具有理性认识的作者听过王熙凤说过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又听过这样一句没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不是说,工人阶级是那种地痞无赖,但实际情况是,工人阶级在组织上纪律性,在道德上有奉献精神,从来都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办事,在为着求生存,盼解放的斗争中,时时刻刻以一个标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斗争。如果资产阶级不压迫工人,剥削工人,工人哪里来的罢工呢?哪里来的反抗呢?如果工人阶级有社会地位、尊严和社会保障,哪里有工人“舍得一身剐”呢?那种认为工人不老实的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因为这样的思想总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说话,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工人的不老实对于资产阶级就是意味着罢工,意味着利益的损失,这种不老实,资产阶级觉得是违反道德的。(这种道德也是资产阶级的道德。)但是我们都知道工人阶级从来都是老实的,从来不会惹事生非。借工人阶级老不老实来议论工人阶级该如何斗争,完全没有摆脱资产阶级思想,借这样议论来混淆工人阶级应有的斗争纲领,是替资本家老板们当特务。所以说,认为工人阶级因为贫困而丧失了斗争的坚决性是不正确的,违背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条真理。要是作者觉得这不是真理,那么作者是个“自然地”受虐狂。
作者的论题不成立,那么他提出的方法成立吗?可取吗?或者这篇文章有可取之处吗?我们回答是有的。
作者在文章中说:“温饱成问题的人很难参与其中(指罢工。)”.吃不饱,穿不暖当然不能干其他的事,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这里也提示我们,在动员工人参与罢工的时候,要时刻不忘了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真理,要关心工人的人情冷暖是必要的,但不是仅仅只关心他们的这些,还要提高他们的觉悟,提高他们的罢工积极性和工人阶级必须为工人阶级斗争的政治意识。
另外作者还在文章结尾说到:“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还没有革命形势的情况下,他们必须不懈地为改善劳动群众的待遇而斗争,因为待遇提高有助于增强群众的战斗性。”必须不懈地为改善工人阶级的待遇而斗争,待遇是能提高工人阶级的战斗性,之所以能提高,不是因为工人阶级怕穷老实,待遇好了就“不老实”,恰恰相反,工人阶级通过一系列斗争,取得了经济待遇的提高或者政治地位的提高,使工人阶级认识到只有通过和资本家老板们的斗争才能取得相应的胜利,只有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胜利。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这样,他文了末了仍然坚持:“工人越穷越老实。”
同时,我们反对这篇文章的另外一个目的就在于,这篇文章有个倾向就是:认为争取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首要任务。我们反对这种倾向,因为这种倾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某些“青年派”中的基本观点有些相似,在他们的《信条》中认为:“不堪忍受的政治压迫虽然使一般人不得不时常谈论起这种压迫,并专心注意这个问题,但是却始终不会推动人们采取实际行动”,这是抛弃政治斗争路线,只搞经济斗争的表现。“无产阶级的斗争分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必须在经济斗争的基础上到工人中间进行鼓动,即帮助工人同厂主进行日常斗争,叫他们注意到压迫的种种形式和事实,以此同他们说明联合起来的必要性。”(《我们的纲领》列宁)为此,列宁又在《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党人抗议书》中专门反对了这种倾向和观点。
对此种倾向,列宁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提出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工人阶级的党和各小组,自始至终都要成为有组织的工人群众的阶级运动。
第二,工人应当用自己健壮的肩膀承担起争取政治自由的事业,并且一定能够承担起来。
第三,这些工人阶级的党和小组是社会主义的运动和思潮,它继续着以前的一切革命运动的事业和传统。(这也是在说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作者:卫铁锤。激流网首发刊载,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列宁
《我们的纲领》列宁
《红楼梦》曹雪芹
相关文章:越穷越反抗or越穷越老实?
作者你既然定义了那么多东西,就去关联一下啊!我没找到准确的统计出在职工人数量的材料,与工人相关的人口数量我也没有找到,你能不能给我找找,找到了我肯定用。再一个,美国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属于无产阶级,我用全国人口来代表问题不大。还有,在美国这样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国家,工人群体和劳动者群体基本等同,所以我没有做区分。
还有,就是要注意工人阶级和工人群体的差别,或者说工人阶级和工人的差别。
即便工人越穷越老实,不见得工人阶级越老实。
说得好……
确实不该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