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处处听父母的,员工处处听老板的,下级处处听上级的,臣属处处听皇上的。不仅如此,还要处处以父母、老板、上级、皇上的好恶为好恶,这就是弟子规刻意追求的人际关系图景。
传统文化本身不害人,一“热”就很麻烦。冷的时候,爱看的人看,不爱的人不看。社会上一热,从读书少年到少年的家长很难坐得住,传统,听起来就正派高深,文化,更是亮闪闪的好词儿,谁不想有文化呢?
我们老家的农民们也坐不住了,可是他们本身就是农民,字儿都认不了几个,好好学学认字读书、科学种田该多好!没人学,要学传统文化。村长说传统文化是个啥呀?村里有个能人会上网,下载了二十四孝图,找人刷到了墙上。埋儿卧冰啥的在理不在理先不说,这几十张画吭吭哧哧画完,无非是想说个“孝”字,上头聪明就聪明在这儿,只提倡传统文化还没说那么细呢,农民自己就把二十四孝画好了,养儿防老,谁也别亏了爹娘啊,得,主动给国家省养老金了。
每到经济低迷时,总有人跳出来鼓吹二十四孝,我就在想,我的养老金又被这帮孙子给挥霍了。
我认识一个朋友,以前是厂里的工人,学修拖拉机的,技术突出,人也正派,当了干部也很清白,就一个毛病,热爱传统文化,给孩子买了三国红楼水浒传就算了,还从小逼着闺女背《女儿经》,说这样闺女长大一定特有气质。
《女儿经》可是一本奇书啊,只要头脑清醒的现代女性,翻开这本书,不可能不反胃闹心,“夫无嗣,劝娶妾,继宗祀,最为切”,“遵三从,行四德,习礼义,难尽说”,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这都是些什么鬼啊?
《弟子规》和《女儿经》类似,甚至格式都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守则里的“热爱祖国,拥护啥啥啥的领导,团结友爱,预防近视”。它不是儒家东西,也不是佛家东西,披了一张皮,很庸俗。作者是前清秀才李毓秀,考了一辈子功名还只是个秀才。生前无人问津,死后100多年,鸦片战争之后被一个在山东吴桥县当官的进士发现,放在县里的茶馆里面,教那些干完农活休闲的底层平民学点文化知识用。偶尔有些私塾拿这个教学,也完全不是主流。那些《弟子规》的宣传中说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它,简直相当不要脸,李毓秀才死了两百多年啊。
而且,这书问世之后也一直是给那些目不识丁的大人看,完全不是给小孩的教材,甚至到了新中国七十年代,我们还在批判这本书,因为内容迂腐陈旧,根本难堪教书育人的重任。这个一百多年来默默无闻的东西,突然登堂入室成为近期力推的教科书,其流行趋势很值得怀疑。据说还要成为学校必修书?各位为人父母可要小心一点了。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民间现在呼啦一下蹿出一大群国学大师,堪比朝阳十万仁波切。只是这些大师们水平有限,十三经那是说什么也看不懂的,只好找些村塾的蒙学课本来充数。拿三百千出来的算是有良心的了,最缺德的就是拿这本“传统糟粕全集”《弟子规》来忽悠。估计个别家长看到“父母呼,应勿缓”就欲罢不能赞同起来,心中给作者磕了一万个响头,觉得自己有了理论基础。他们教育孩子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好,而是让孩子对自己“号泣随,挞无怨”?
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传统文化,没有问题,但能读水平高点的么?就算是算卦,你的理论基础是《易经》我尊重你,你要是拿本《刘家庄王老汉教你算命》或《从十二星座和十二生肖谈小学文凭的周大娘为何三次改嫁》和我讲,我真想大嘴巴子抽过去。就算心灵鸡汤也是有区别的,《论语》作为心灵鸡汤价值连城;《弟子规》就一钱不值,它就像今天的思想道德课本,也是要人向善,但是,呵呵。
《弟子规》不近情理到蒙昧,一个具备正常智商的人,没有谁会发自内心认可蒙昧的东西。小孩读了,心里也会明白那是幼稚可笑的。不要把小孩当傻子,小孩也有脑子,也会思考辨别。站在这个时代,回去嘲笑奚落过去的愚昧自可不必,但今天最该警惕的是,传统糟粕的回潮不是自然的,而是有人为的推动因素,尤其是要警惕,不能让以下两种人给孩子读:没文化的家长和别有用心的商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弟子规说:“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有婢仆?而现在呢,他们都把子女送到欧美学习,却把弟子规这些东西拿出来给平民子弟灌输,下的什么大棋啊?资中筠老师说以前日本人没打来之前,她学的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日本侵华后统治的战区就都学四书五经了。现在这套东西显然有部门在推动,林妙可在国子监带领小朋友们唱弟子规,参与人数达到300,显然不是什么自发行为。
这是什么大棋?你以为你读的是弟子规?其实你读的是如何走上通往奴役之路。孩子处处听父母的,员工处处听老板的,下级处处听上级的,臣属处处听皇上的。不仅如此,还要处处以父母、老板、上级、皇上的好恶为好恶,这就是弟子规刻意追求的人际关系图景。给孩子看的电视剧动画面,只要有一个镜头露点,上头或家长立刻就慌了,可是你们给孩子读的书里,那么多复杂的匪夷所思的内容,为何就不担心了呢?
尊卑高下,三从四德,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和观念已经格格不入了,我们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尊严、有担当、人格健全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困难,别说几本奇奇怪怪的古人课本了,集当今顶尖教育专家之智慧,在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制度下,付出无数的爱,还有可能失败呢。
我对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内容也非常多,而且由于文化的纽带,我们读起古书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正因为如此,我对近些年的国学热更感警惕,这背后很可能有巨大的阴谋。
来源:思想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