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2月1日,极右翼新闻网站Breitbart的高级编辑Milo Yiannopoulos造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然而抗议活动现场却发生了暴力事件。不少“自媒体”也借机传播谣言煽动情绪。伯克利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BCSSA)与伯克利研究生博士后学者联合会(CGPSA)发表声明对事件进行澄清。本文是学生吴博石在抗议现场的见闻。
争议人物的造访
数周前,伯克利一学生社团BerkeleyCollege Republicans (BCR)邀请著名的争议人士Milo Yiannopoulos(米罗·雅诺波鲁斯)来校演讲。消息一出,全校哗然。
不久前,Yiannopoulos先生曾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华盛顿大学等学校进行过演讲,均遭到了大规模抗议,个别演讲甚至因为安全问题被警察取消。而本次其在伯克利的演讲活动,则是最新的一例。
早在其人造访之前,抗议的声音就已经在伯克利的校园出现了。许多学校教授与学生均向学校写信提议,希望学校能够阻止这次演讲活动,以避免他的言论给学校的学生们带来更多伤害。
2017年2月1日晚活动现场,面向演讲场地的Sproul Hall大楼外亮起了彩虹灯光
言论的伤害?没错,Yiannopoulos为极右翼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在先前的演讲中,作为一名同性恋者,他曾发表过“同性恋对人类有害”、“男同性恋们应当躲回柜子里”、“这种性取向是畸形的”等等言论(参见其维基百科)。除了反同性恋外,他还曾经发表过白人至上、反女权等等多种仇恨言论。
在上世纪,伯克利曾是言论自由运动的发起地。出于对言论自由的尊重,伯克利表示校方不能禁止学生团体邀请“与学校主流政见不同”的人士来学校演讲。校方曾经尝试与BCR社团沟通,确保他们了解这场活动的争议性。在BCR坚持要举办该活动后,学校与校警(UCPD)也表示会确保活动进行,并将尽力保护演讲者与组织者安全。为此,在活动前学校多次向学生发邮件,提醒学生如要参与抗议,务必听从校警指挥,和平进行。
其实,集会、游行与示威是伯克利长久以来的传统。数十年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就曾在同一个广场进行过演讲,当年参与集会的人数远远超过昨日的现场。支持民权、反对性别歧视、反对性取向歧视、反对学费上涨……在这个地方已经举办过数不清的集会活动。光是特朗普胜选至今几个月来,学校也举行过多次游行抗议活动,规模均不亚于昨日的现场。
图:2016年11月10日,学校Diversity集会的现场
昨日现场的规模虽称不上大,但是自特朗普当选以来,校园内的氛围越来越紧张,却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几项争议巨大的行政命令,包括限制七国人士入境、对旧金山市及伯克利市等庇护城市施压等,无不触动着校园内外的紧张神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夜幕降临了,抗议者与支持者也陆续来到了现场。
突然升级的冲突
当天17:00左右,我还在参加法学院组织的一个研讨会,由我上学期的宪法学教授牵头就特朗普最新行政命令合宪性进行讨论。心想离活动开始还早(计划于19:00举行演讲),迟些去看也来得及。坐在教室里,手机里不断传来图片与小视频。先去一步的同学告诉我,带着标语的人们已经陆续集中到现场。
下午17:50左右,我从法学院离开,一路走到校门前,已经是下图这幅景象。
2017年2月1日18:00左右,校门口的烟雾,疑为还未散去的催泪烟雾弹
图上左侧亮光为计划中的演讲场地。演讲场地朝向广场,背靠Martin Luther King Center(MLK大楼)。场地周边被金属围栏围住,并有多名警察守卫,以保护演讲者与组织者的安全。在MLK大楼二层的露台处,亦有数名警察持枪站岗,居高临下监视现场。
我站下来仔细听着外围的不同抗议者的口号,有人喊「Fuck Deportation」抗议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的,有人唱歌跳舞制造噪音准备干扰演讲的,声音最响的一群人则敲着鼓喊着「Donald Trump! Your KKK doesn't match
the USA」,口号朗朗上口,行进整齐划一。看上去,跟往常的游行示威活动区别不大。大家都拿着各自的纸板,宣泄着对新政府的不满。
黑衣蒙面人确实有不少——我在广场南侧大约看到了10人左右,脸部全用布蒙了起来。只不过当时只感觉到了奇怪,他们手里一没拿标语,二没背书包(刚下课过来看热闹的同学的标配),还把脸蒙上了让人看不清是谁。后来看新闻才知道,这群人就是当晚冲突升级的罪魁祸首。
我目睹的抗议的变味,是从突然炸响的鞭炮声开始的。作为中国人,对于这种鞭炮声音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恍然间像是回到了大年夜的北京。同样地,我对它的威力也十分了解。出于本能,我赶紧往外跑了十几米,到了一个人群相对稀疏的地方。再回头看,居然是有人手持烟火向MLK二楼露台射去。
2017年2月1日18:15左右,冲突升级现场
袭警?看到这一幕,我知道情况不对劲了。往日的抗议也见得多了,哪怕政见不同的游行队伍对骂起来,也从未上升到这样的暴力攻击的程度。另,早在抗议活动开始之前,学校就多次强调了合法抗议、听从指挥的重要性,甚至专门有网页告诫学生因示威被逮捕了也一定要配合警察,当时务必不要反抗,事后可以向学校法律援助部门求助。虽然平日里大家对UCPD的破案率和校园安全状况多有怨言,但UCPD维护校园安全也算劳苦功高了。因为抗议而袭击警察,在我乃至在场的绝大多数同学看来,恐怕都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接受的。
恐慌的人群们开始向外走,站得稍远的一群学生们朝着中心人群喊起了「No More Violence」的口号。数分钟后,手机上传来消息,当晚计划演讲已经由于安全问题被取消。离开广场南侧后,我沿着MLK大楼另一侧绕进校园,去了广场北侧。再往广场望去,演讲场地已经亮起了火光。
2017年2月1日18:25分左右,抗议现场聚光灯被点燃
与活动相伴的,是UCPD密集的邮件和短信轰炸。从“鼓励学生及教职员工离开现场”到发布“清场指令”,封锁道路及建筑,要求在场的超过1,500名抗议者立刻离开。全校师生都能感受到事态在不断升级。当我回到法学院楼内后,还有巡逻员进来告诉大家相关路段已经被封锁,请大家注意安全。直到23:00左右,UCPD才宣布撤销临时禁令,第二天学校将正常上班上课。
有待澄清的真相
根据学校官方声明,此次示威升级为暴力事件是由约150名蒙面者混入人群并煽动引起的。这些人群来到学校中断了原本的非暴力抗议进程。在整个过程中,UCPD都坚持着维护演讲者、组织者、抗议学生和普通公众等所有在场人员的安全。
虽然这批有组织的暴力抗议者的身份尚在调查中,但我基本可以确信这些人绝不是本校学生。首先,蒙面者攻击了MLK一层的亚马逊线下提货点。这个地方可是全校学生们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下单免邮费、快递次日达,全仰仗着这个地方。哪个学生会对这么个风水宝地撒气啊?
2017年2月2日早晨,亚马逊商店破碎的玻璃幕墙外被钉上了木板,该店已停止营业
其次,暴力示威者还进入学校进行了更多破坏,例如在学校大门上喷漆(见下图)。众所周知,伯克利学子爱校是出了名的。校园内有条主干人行道,地上镶嵌着校徽。无论是走路还是骑车,都会绕着校徽走,没有人敢踩上去的。往学校门口喷漆这种事,实在难以相信会是伯克利的学生所为。
2017年2月2日早晨,相关人员在清理校门口上的喷漆
这群人的身份及目的,目前UCPD还在调查中。
跳出事件本身,在我看来,加州群众的愤怒,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将特朗普送进白宫,体现了锈带州工人们对于生活每况愈下的愤怒;那么近来针对特朗普的多次游行,则体现了发达地区人们对于这位新总统言行的不满。就像其他任何一个自由派地区一样,伯克利校园及学校所在的伯克利市,主流民意都是尊重和保护移民、尊重少数族裔、鼓励多元化、反对歧视性少数群体以及女性,一个极右翼来演讲,发生这样的冲突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作为一个今年大选的旁观者,我当然同情过“因为科技进步丢了工作,没受过教育的宾夕法尼亚下岗蓝领”,可我也愿意支持身边这些“打拼多年在加利福尼亚扎下根来,熬过了过去数十年种族歧视的黑暗时光,举全家之力培养出的第一代大学生”。民主就是这样——总统是轮流的,愤怒也是轮流的。
愤怒虽然可以理解,但在表达愤怒时,非暴力应当是不容逾越的最后底线。往日的示威游行虽然也有过观点冲突,但活动本身向来和平,这一次上升到暴力冲突,无论施暴者何人,持何种观点,都应被所有人谴责。当下美国的撕裂,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前有川普狂热信徒带枪冲进披萨店解救“希拉里娈童妓院”里的孩子,后有蒙面人士带着烟花在伯克利袭击保护极右翼演讲者的警察。这些人在固执己见的深渊里越陷越深,不同观点的人们已渐渐停止了彼此交流、互相理解的尝试,就连表面上的相互尊重也变得难以维系。网上的匿名者也好,线下的蒙面者也罢,都在继续煽风点火,点燃社会的火药桶……
昨夜的骚乱已经平息,第二天的伯克利并没有停课,全校重新回到了祥和平静的模式。但我想事件并没有就此过去。特朗普的任期才刚刚开始,更多争议性的行政命令或许还在签发的路上。特朗普支持者众,但反对者的不满也越积越多,选举过去了几个月,社会没有出现任何弥合的迹象。Yiannopoulos先生已经造访了八所大学,马上或许就要去第九所、第十所……极端的言论会带来伤害,而以暴力反对伤害还会带来新的伤害。无论校园内的学子,或是网络上的路人,都应当借此事警醒起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管观点如何,非暴力已成为我们退无可退的底线。
还是平静祥和的伯克利最美
(作者:吴博石 。来源:公众号“选美”)
你要“非暴力”,奈何美国的社会撕裂正在把“暴力”带回来。
帝国主义,既然它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当然也是每一个社会内部仇恨与暴力的根源。这是一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只是它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方,表现的比较缓和罢了——而且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享受你的“非暴力”时光吧,也许这样的好日子没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