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万人的考研大军,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激流网

20多年前,当我走进高考考场的时候,全国只有288万人参加这场当时规模最大的考试。20多年过去了,到了2021年,457万人考研,1140万人考教师资格证,这些令人瞠目的数字都大大超过了我那个时候的第一大考。此时此刻,我也正在陪着一位30多岁的朋友考研,他刚刚被公司开除,失去了工作,正在寻找新的出路。昨天晚上,我在图书馆看到考研的学生们在孔子像前摆放鲜果、祈福祷告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接受了这么长时间现代教育的大学生,居然也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前把希望寄托于神祇,可见现在年轻人生存压力之大,个人出路之窄。

457万人的考研大军,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激流网

今天是考研的日子,也是毛主席诞辰128周年的日子。教育是毛泽东一生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年轻时代的工读主义到晚年的教育革命,毛泽东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教育革命寄托着他实现中国文化革命乃至人类解放的宏大理想。当看到社会人士失业的痛苦和年轻学子对未来的迷茫,我不由地想到了十多年前读到的毛泽东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讲话。    

他说:

学制可以缩短。

学制缩短以后,中学毕业生只有十五六岁,不够当兵年龄,也可以过军队生活。不仅男生,女生也可以办红色娘子军,让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去过半年到一年的军队生活。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五十年前,一本《毛主席论教育革命》风靡神州大地,以上的讲话被收入其中,广为人知。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毛泽东的教育革命是极具前瞻性的。他的讲话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切中了教育的痼疾。

457万人的考研大军,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激流网

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就被少数精英所垄断,在士大夫眼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应该是读书人的标配,而不是耻辱。

长期的封建教育思想影响至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圣人所说,皆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这就造成了教育与社会和劳动相脱节,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学生长期脱离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身体、精神都不健康,缺乏生活的动力和意义感,难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再加上工作本身的雇佣性质,就更不愿意作了。最后只能一窝蜂地去考研,以寻找所谓“稳定”的(实际上是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工作。

457万人考研,请允许我再重复一次这个数字,是当前极其严重的教育危机的反映。

危机在哪里?教育失去了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甚至不能使学生学到东西,就像列宁说的:“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

简言之,教育成了一种规训,成了社会分层的一种手段。

从人口比例上看,中国并不是一个本科生过多的国家,社会也并不需要那么多以从事研究为未来职业的研究生,但无法胜任基本的工作使得很多人选择考研来逃避就业,期望研究生毕业后能选择体制内不需要怎么动脑子、脱离生产实践的工作,这样的话,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这么长时间脱产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这里并不排除读了研进入研发岗位的,但这在读研人群当中比例很小。

毛泽东正是针对中国重书本轻实践、重劳心轻劳力的国情,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

在一个批示中,毛泽东具体讲了他的教育革命的思路。这就是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所作的批示,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以毛泽东对这一调查报告的指示日期为名的“七二一”大学。

有人说,毛泽东的教育是政治挂帅,学生不学习,学不到什么东西。这是不是历史的真相呢?毛泽东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只是一种情怀或者价值观呢?当然不是,这里面还包含着科学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中多次论述了从儿童期开始就要把学习书本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教育主张,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教育思想,而且吸收了孔子的“有教无类”,资产阶级的启发式教育(反对填鸭式),以及苏联教育重视劳动实践等做法,堪称人类教育思想的高峰,甚至“允许学生打小抄”这样的激愤之语,也包含着对旧式教育折磨人的严厉谴责,所以当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指示传来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同学们听到之后都是热泪盈眶的,因为毛主席说出来他们的心声。

作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的德国很早就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与普通大学并列成为初中生的两条正规的出路,在“双元制”培养体系中,德国的学校将承担30%的培养任务,授课以理论知识课、公共课、道德情操课、体育课等为主。企业则需承担70%的培养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为德国制造业的强大奠定了基础。这不正是毛泽东教育改革的思路吗?

这说明,资本主义出于维护社会正常生产发展的需要,也必须要尊重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一规律。

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重新纳入学生培养目标。

2020年,教育部开始推广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学士学位价值等同。

因此,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不仅有阶级性,而且有着不能背离的科学性。

只不过,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毛泽东想的更深,他是把教育革命作为消灭三大差别进而消灭阶级实现大同社会的一条途径。

改革开放后教育制度的倒退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一个都不少,新的精神抑郁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就拿考试的获胜者们北大学生为例。根据调查,在北京大学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这种病被命名为“空心病”。

正如空心病的命名者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所说,不是学生空心了,是整个社会空心了。

究其原因,孔夫子的仁义礼智信早已崩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早已不复存在,每个人回归家庭本位,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家庭成员的角色并不能满足人活着的意义感,孩子为父母学习,父母把孩子看做一生的希望,所有人被绑在这架实际无意义的战车上。

中国年轻人的这种无意义感甚至比日本还严重,导致年轻人已经不愿意把一个新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因为他(她)们自身过得并不快乐。比日本还低的超低生育率,与此不无关系。要知道。日本是经过上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在早已跻身资本主义强国的条件下走向躺平社会的,而中国的躺平来的异常迅猛。

躺平来自于生活的无意义感,也来自于就业面的狭窄、对前途的焦虑和与异性交往的困难。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大学女生数量早已超过男生。而且,学历越高,女生比例越高。从考研性别比例来说,女生考研、读研比例都远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就业面狭窄有密切关系,但这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精神抑郁症、脱发、失眠,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

毛泽东曾经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妇女不断扩大劳动范围的过程,从传统的纺织、火柴到冶炼、机械、化学、基建、交通运输等行业,正如新华社1959年一则电讯所说,妇女现在是“什么事情都能干,什么事情都能干好”。我母亲初中毕业后,到公社下乡劳动了一段时间,后来就被分配到工厂里做电焊工,女人做电焊工,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违和感。老电影《都市里的村庄》就是以电焊女工为主人公的。那个时代,年轻美丽的女明星塑造的都是女村医、女社员、女工人、女教师等形象,现在打开电视,连女教师都难看到,女性形象都是女白领、女经理、小三、无业女性之类的。殊不知,即使是现在,在轻工业和服务业,女性是绝对的就业主力,农业和重工业的辅助岗位,也存在不少的女工,但她们的形象并没有像毛时代那样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被赋予铁姑娘这样的政治荣誉,她们是这个社会的无声群体。另一方面,女性的形象被消费主义所塑造,好像电焊工、司机都不应该是女性就业的范围,一个送外卖的妇女,可能都会被买家好奇地问“怎么会出来做这个呢?”那么,这种情况下,女生从小被引导不好好读书,就没有出路,结果就是女性学历越来越高,“眼光”也越来越高,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这种“眼光”并不是完全出于性别选择的本能而是出于阶级社会所赋予的一些其他标准,这就导致女性越来越难以找到匹配的对象,相对应的是男性也越来越难找对象。

457万人的考研大军,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激流网

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最早几年,男女双方的择偶面是很广的,因为那个时候的阶级鸿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小的。作为文化人的余秋雨,作为拥有本科学历干部身份的周永康,在毛时代都是选择与女工结婚,在改革开放后又离婚再婚。老电影《都市里的村庄》里,电焊女工、记者、钳工互相都是可以谈恋爱的,作为具有两个时代过渡特征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通过成为煤炭工人,实现了自身阶层的飞跃,和省报女记者恋爱,这个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

也就是说,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在一个阶级差别较小的社会里,既可以在同一阶层内部婚配,又可以在不同阶层之间通婚,这对于扩大择偶范围、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减少未来的不确感都是有利的。

如果人们能在劳动中感受到学习和奋斗的快乐,为什么要躺平呢?躺平并不符合人性——劳动和社会交往的本能需要。

457万人的考研大军,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激流网

女生是不是不能做工人呢?当然不是的。市场经济出于培养技工的角度,也需要女性的参与。因为机械化使得对于体力的要求在降低,对于精细度的要求在提高,女生是非常适合这种劳动的。很多地方开始有女大学生学习钳工等技术。当然,必须承认,这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阶级分化。

457万人的考研大军,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激流网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振聋发聩,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五十年前,毛主席斩钉截铁,大声疾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鲁迅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因为他不愿意看到他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和阿Q继续存在于中国大地上,但很遗憾,鲁迅的名字,鲁迅的文章,至今依然是中国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资源。

在50年前,也许很多人并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执着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50年后,当我看到457万人走进考研考场,我突然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说的大一点,这句话包含着人类解放的道路。

一个社会有共同的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雷锋成为全社会的偶像,到处都有道理可讲;

年轻人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对象,结婚不用担心被骗,不用准备高额彩礼;

夫妻可以自由地选择生几个孩子,听到怀孕的消息夫妻双方是兴高采烈的而不是愁眉苦脸的,因为他们憧憬着一个新的生命来到美好的人间;

年轻人不用挤在一座独木桥上,“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现在想起来,以上的每一点都是多么的珍贵啊!

这也是毛泽东,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和世界依然有着如此鲜活的生命力的原因。因为,他所塑造的中国人的意义、价值和信仰体系,他所揭示的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457万人的考研大军,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激流网

(作者:知凡。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乔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