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大学学的金融专业。
上大学之前对工作的想象,大概是穿西装裙和细底高跟,在酒会上谈笑风生,聊对冲基金和股票债券聊得头头是道。
大三实习才知道,投行除了无尽的Excel之外,就是出差喝酒007。而最恐怖的是,它们有时候是一起进行的。
我们是承做岗,主要负责写材料和分析之类的工作,一周工作时长大概在90个小时左右,累是累点,好在喝不喝酒倒影响不大。
但是隔壁做一线承揽的就不一样,拉项目签协议喝酒是常态。
他们VP是个蛮年轻的海归硕士。投行界流传着一句话,三十岁以下能做到VP级别的,都有四大能:“能吃大菜,能喝大酒,能抗大活,能吹大牛。”
这位不知道能不能吹大牛,但是前三个绝对是其中佼佼者。
我实习一共才三个月时间,好几次深夜看到他在公司楼下吹风醒酒,对着树呕出一地酒菜,完事拍拍衣服,点一根烟,发一会儿呆,接着上楼收集资料做方案。
不知道他对着自己吐的酒菜发呆时,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是一根韭菜。
据他们组的人说,他曾经一周连喝三天大酒,第四天就坐上飞机跨国出差。
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No pain no gain”——“你不陪客户喝开心了,哪来的项目呢?”
2.
后来想着趁年轻多尝试,就去自考了个法考,靠着CFA和律师证双证在手也混进了一个不错的大所做实习律师。
我本人属于外向社交那一挂的,刚来所里一个星期,正事没咋干,工位周边的实习生倒是都混熟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就瞎聊,做刑案的比较有故事讲,我们这种非诉的就吐槽吐槽某个银行效率低下,当事人脑子有包之类的。
但是不管刑事民事,一般提到酒局应酬,大家就都有话说了。
带我的律师在所里属于比较佛的,将将做到高级合伙人的年创收线,也不怎么带实习生出去应酬。
最多就是上庭之前让我帮他拎点东西,说晚上有用。
我一掂量,还挺重,心想不愧是高级合伙人,为了上庭准备了这么多资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果然就是在这些细节里啊。
低头一看,好家伙,两条烟三瓶酒。
有的人就没那么幸运。这个行业,手下的女实习生被当公关用也屡见不鲜。
有个女生之前应酬的时候被人揩油,劝酒,“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她老板在旁边袖手旁观,完事还要怪她不够“会来事”,给自己丢脸。
恨铁不成钢地教她,刚见面不熟的时候喊“王总”、“陈老师”,酒过三巡就该机灵点改口叫哥了。
标准句式是:“那是,也不看看我陈哥是谁?”、“以后还要仰仗王哥~”
她说,她老板面试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我的徒弟,一定要能喝酒。”
后来果然酒桌风云际会,只要喝不死就往死里喝。“吐着吐着就吐习惯了。”
她老板也是我们所一个挺出名的女律师,其出名倒不是因为胜率多么牛逼,而是只要是个人提起她的名字,都得肃然起敬感叹一句:“真能喝。”
我曾经问我老板她酒量具体多少,我老板神秘一笑,说有次她喝多了又清醒了,发现这位还在喝,而且丝毫不露醉态。
但是他又补充了一句:“你是不知道,她喝酒都是就着胃药护肝片和维生素B的。”
好,现在我也肃然起敬了。
3.
前些日子关于酒桌文化的讨论沸沸扬扬,有博主发了#酒桌文化粉碎者#的话题迅速上了热搜,整体论点大概是说只要你爱喝酒,能喝酒,劝酒就不会伤害到你。
让我想到之前有句话叫,只要你没有道德,就不会被道德绑架。
怎么说,也对,也不对。
确实,酒桌文化的本质就是服从训练,是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掌控欲,是权力的实体化。
越不想喝、不能喝的一个人,被迫喝下那杯酒,越能显得劝酒人社会地位高。每一次皱眉,每一次干呕,都是在这种满足感上添砖加瓦。
这个博主就说这里有个Bug,就是我爱喝酒,你不劝我我还不高兴,这叫“酒桌文化粉碎者”。
但这个Bug就Bug在,爱喝酒且能喝的人,酒桌文化能给他们带来的困扰是远远低于那些不爱喝、不能喝的人的。所以这并不能称其为解决方法,充其量是个酒桌爽文。
也有很多人提到过其他的解决办法,诸如,当着领导的面吃头孢,或者称自己酒精过敏之类的。翻译一下就是“喝了会死”。
但显然,领导信不信先不说,就算信了,在酒桌文化盛行的行业里,这种做法依然会“扫了兴致”,从而影响到工作。
是的,酒桌文化没有解决办法。
只要这群乐于以“逼你做不爱做的事”来体现自身权力的人存在一天,酒桌文化就存在一天。
它还可以是占用假期去军训的团建文化、把实习生当做端茶倒水取外卖的廉价劳工的跑腿文化、让下属满脸谄笑地给领导点烟文化等等等等。
而你翻开这些文化一查,没有依据,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权力”两个字。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毕竟现在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的年轻人对酒桌文化深恶痛绝。这样下去,或许可以让这种习俗被自然淘汰。
而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避免,和利益权衡。
没有被酒桌文化荼毒的孩子,或许还有?
救救孩子。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来源:温血动物。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