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家有一个共识度极高的认知: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更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一道高闸。但是,在“伟光正”的背后,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点——中考,即初中阶段升入高中阶段的“选拔考试”,它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却往往被主流讨论所忽视。全国一半的孩子在中考之后即被分流,其中,农村孩子却占了其中的大多数,他们拼尽最大努力却只配读高职?!对于广大出身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或许提前在15岁那年的中考时就开始“劈叉”。
一、中考 “淘汰率”或达50%!就算是上海也有40%的孩子读不上普高
去年,有一则教育新闻讲的是上海地区普高率不到50%,翻查后发现真实数据并没有这么夸张,但已经足以让为人父母的我顿感心惊肉跳、不寒而栗。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最繁荣、高校最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家的印象中都是高考升学率非常高,却还有一半的孩子考不上高中?如果上海的中考都这么残酷,那其他地区呢?我所生活的城市和省份呢?恐怕这个数字不可能会比上海更好。
按照教育部2018年统计的数据,上海普高招生规模为53066人,中职招生规模为35443人,普职比约1.5∶1,上海的高中入学率为98%左右,再算上未入学的初中毕业生,仅有不到60%的孩子才能考上普通高中,这还是许多家长仰望的“教育高原”、精英遍地、房价十万一平的上海。
(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
原本以为当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远超二十年前,“本科不如狗”之类的自嘲被人天天挂在嘴边,在知乎上似乎已经是人均海龟/985/211,甚至有猎奇新闻中有个别大学招聘“保安”标准为研究生、招聘辅导员标准已提高到博士学历也不足为奇,可是万万没想到,真实发生的事实跟公众的“常识”如此尖锐地背道而驰,超过40%比例的孩子“折戟”在这“中考”的考场上,失去了通往高考的“门票”。
可是残酷的事实却是,掩藏在高考光芒下的“中考”,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普职相当”教育政策导向下,接近半数的孩子被它所“淘汰”、分流,在数据可查的2009-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占比一度高达47-47.8%,再算上失学的比例来看(升学比例为85.6-88.9%),所有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占比会变得更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
说真的,说出来我都不太信,近十年以来全国接近有四成多的初中生都读不上普通高中。都说近些年大学本科毛入学率提升了,那是因为——提前在中考就分流了。
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人生道路渐成“标配”吗?
作为承担“选拔性”的考试,中考所承担的淘汰任务和力度,远比你能想象的,还要强大许多。95.2%的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但只有60.4%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占比,这意味着有42.5%的初中生在完成学业后将与普通高中失之交臂,与很多人的“常识”有很大的背离。
在某乎人均985/211、本科生遍地都是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或者“孕妇效应”来看,这些被普通高中所拒之门外的42.5%初中毕业群体,并不会在网络世界拥有同等的“声量”,已然被社会舆论中大多数人所忽视。其实,普高录取率百分数值后的分母,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沉默群体。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小学毕业后升初中,中考之后考上高中,再经历过高考之后考入大学——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本科,是最平常、最基本的受教育路线,还有一些人通过考研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甚至通向博士阶段的学术研究生涯,人生的道路或许就应该是这样一往无前。
但是,其实很多人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这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条路之外,其实还有一条“蹊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
三、我们都有光明的前程!中职学生的“前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1998年版新华字典修订本例句)
1983年,我国在《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迅速起步。
在1980-1990年之间,涌现出一批师范、卫生、农林、财税、铁路、邮电等中等专业学校(百度百科),不仅包学费、包分配、而且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录取率低于10%,毕业后即可拿到“铁饭碗”和干部身份,绝对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考上中专的学子,成就感绝对不亚于如今考上好大学,在那种环境下新华字典说的其实也没错。
高校逐年扩招的影响下,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生师比、办学资源和教育质量也难言满意。如今的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已经成为中考“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无论是学历认同感还是就业待遇都与三十年前天差地别,师资、教学条件、设施、管理等方面与普通高中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强烈的升学愿望下,2000年前后教育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将一批当时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院、成人学校进行合并升级,建设成为隶属职业教育谱系的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俗称“高职高专”。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中学生,已经可以通过中高职贯通“3+3”、中职和普通本科“3+4”、五年一贯制职业学院等培养模式,或者是通过专业对口升学、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通过报考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曲线救国”来拿到另一类进入“高等教育”的入场券。
2014年,我国高职院校招录的新生中,有40%都来自于中职毕业生,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硕这样的现代职教体系已经悄然建成,但是连本科生都在发愁找工作的2020年,因为就业市场的溢出效应,高职、中职学生群体的就业机会,恐怕会更加雪上加霜。
四、都2020年了,为什么这么多农村初中生读不上普通高中?
根据河南大学牛丹丹硕士学位论文(2019)调研结果来看,以2016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数量是城市的近2倍,对于农村初中毕业生来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其首要意愿,但是城市初中毕业生群体上普高的比例却反过来,是农村初中毕业生群体比例的2倍多。
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中所提供的数字,当年农村户籍的学生占中职学校在校生的82%。
为了满足普职招生“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全国各省市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主要面向农村地区,其生源主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而且国家还推出了中职教育全面免费政策,但还是有不少农村初中毕业生对中职学校的兴趣不大,中考分数考不上普通高中,对高昂的赞助费/择校费望而却步,其中不少学生会选择放弃读书,直接走向社会。
甚至还有不少农村地区初中班主任与中职招生人员“合作”,鼓励考不上高中的农村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而农村地区初中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重视程度较低,平均教育水平相比城市初中差出不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这种城乡差异现象则更为严重,中考成绩水平也普遍更低,这也对农村学生造成很大的束缚。
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教育期望、自身受教育意愿等因素,也使得农村孩子通过交“赞助费”、“择校费”进入普通高中入读的比例也比城市学生要低,渐渐剥夺了农村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的教育机会。在城市对县城、农村的虹吸效应下,学区、教育质量、教师资源、优良教育资源都在向核心城市集中,而对县城以下城镇-农村教育资源构成了极大的不公平,再加上农村教育思想和理念落后,“读书无用论”等反智思潮盛行,考不上普高的孩子大多成为了沉默的分母。
多年来全国范围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正不断提高,但普职“大体相当”政策依旧还是许多地区对高中阶段招生比例进行严格划分的标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仍然在强调“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比大体相当”,而在国务院2017年1月印发的《“十三五”规划》、《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和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中,“大体相当”的描述依然未变。
“大体相当”的方针政策曾经很好地满足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随着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需求提升、高中阶段全面普及等因素的影响,因为城乡教育资源逐渐拉大,中考的筛选机制使得中职招生名额最后大都落到了基础教育水平较差的农村初中学生头上,而国家政策中还在继续倡导“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而许多农村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后,心中最理想的结局——升上高职高专院校,圆自己一个卑微的大学梦。
但是又谈何容易,职高、中专的教育质量有多差?学校学风很差,纪律不严,领导不重视学生成绩,甚至连部分职高在编的老师都想离开。
五、面对职教体系,农村学生是被动选择还是主动需求?
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职业教育将一直是与本科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体系。但是,如今人才市场上就业难与招聘难叠加的问题,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体系都没有很好地应答社会的人才需求。
为了不让中职教育出现“断头路”,国家已经将高职高专、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统一划定为更能够适应就业需求的一整套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而且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农村地区考取普通高中进而走进大学的孩子,毕业后从农村户籍向城市户籍迁移,安居成本巨大而且短期回报并不丰厚,只有长期来看收益明显较高;而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相比城市较差,在中考中农村学生想要达到相同考试分数,付出成本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小,再加上我国“民工荒”带来农村户籍低学历劳动力收入总体较快上升,“打工”是许多农村初中毕业生改善家庭收入的选择,两相比较之下,进入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进可攻、退可守,继续学习可以进入职教体系继续升学,也可以寄希望于技能学习后寻求合适的工作。
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会遇上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威胁,当前升学机制并不完美,而让中等职业教育对接高等职业教育未尝不是一种出路。所以读书的成本和收益对比下,高中、大学所带来的教育收益率也在进一步下降,选择免费的中职教育体系或许也成为他们的理性选择,但是这一切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贫困陷阱”。
近些年有部分学者针对普职“大体相当”政策进行了反思,提出“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地区“普职比”的设想,从而为部分地区的“普职比”进行解绑,让高等教育需求大的地方提升普高的比例,让对职业教育需求大的地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但是总体上来说,城市与农村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问题,却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六、中考折射出的马太效应,背后是农村孩子的尤为不易
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还是放弃学习走向社会?相比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农村孩子可能更不容易。2009年,有位老人在署名文章中谈到:“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又一个10年过去了,好像他提出的这个问题,仍然还在延续,甚至有加剧的风险。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不同职业的从业劳动者,也需要不同受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源来支撑,高等教育的本质仍然是“精英教育”,而当前所推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这一切都被城乡二元结构和越来越大的教育资源差异所分割,中考的提前分流,却让无数人的命运从少年时便已开始分叉。
马太效应使得如今的农村学生难以匹敌教育资源丰厚的城市学生,在中考这一招考的划线制度下,难免成为分流的绝大多数,而城市孩子在同样勤奋、用功、努力之余,也间接受益于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
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唯一出路,但是现实情况是连农村出生的复旦博士也在抖音上大喊“寒门还能出贵子?”,“社会弱势群体积累的劣势以及既得利益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高等教育反而成了维持和复制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工具。”(张继明、万华,《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招考制度改革的公平价值取向》,2012)高考升入本科的录取率在逐年增加,而四年后日趋火热的考研也成为很多孩子换专业、考985/211的“二次高考”,高考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已经不再那么突出,而或许“一考定终身”的俗语,选拔和分流的机制,都将从高考逐渐移步到貌不惊人的中考头上。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 杨阳。来源:经管之家。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