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同时在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伯恩施坦、考茨基机会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经济派、孟什维克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激流网将连载《列宁革命思想研究》一书,以飨读者。

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列宁-激流网

导论

一、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列宁

卢卡奇晚年论及列宁时称列宁是“为革命而生”[1],这无疑是对列宁一生的精当总结。列宁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是为俄国革命奋斗的一生。他成功地领导十月革命,带领布尔什维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扭转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塑造了现代世界体系的面貌。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过程中,列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新阶段的高度,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形成了关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尤其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展示了新的历史前景,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然而开拓者的道路总是艰辛的——列宁开创的事业一直饱受争议:从早年提出建立有严格组织纪律的职业革命家政党到内战结束后要求取缔党内派别,从1905年革命期间提出工农民主专政到十月革命后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早期收回割地的土地纲领到后来的土地国有化主张,从内战期间的战时共产主义到后来的新经济政策,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几乎每一个重大的理论主张和政治实践都经受过激烈的批评和反对——这其中既有沙皇专制势力及后来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直接武器批判,也有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中不同派别的理论批评。如果说前者反映的是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针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因而尚在情理之中的话,那么后者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分歧无疑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它促使我们去思考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与马克思学说之间的关系。[2]

列宁的去世并没有结束上述争论。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带领俄国建立了后世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社会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称之为“极权主义”统治)。这一模式固然取得了一系列耀眼的历史成就,如快速工业化、打败了强大的法西斯、建立了最初的福利保障制度等,但是由于苏式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集中带来的明显弊端,不但使得它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继续攻击的对象,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对它的评价也存在着尖锐的分歧——至今在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最初开辟的道路之间的关系(所谓斯大林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以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人们仍然争论不已。[3]

1991年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在终结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使得最初由列宁开创的俄国社会主义不复存在,由此引发的意识形态斗争再次风起云涌,列宁和他开创的道路再次被推到理论争论的前台。在一些社会主义者看来,苏联模式的失败只是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是可能的;如果列宁在世,俄国社会主义可能将是其他的面貌。[4]在民主社会主义和部分资产阶级学者看来,它不仅是斯大林主义的失败,也是列宁主义的失败,因为斯大林主义是列宁主义的直接继承者,它们有着相同的政治基因,这个政治基因是由列宁注入的;[5]而在极右翼资产阶级学者看来,不但列宁,而且马克思本人也要为苏联的“暴政”负责,因此苏联的失败也是马克思的失败,从根本上讲是马克思学说和共产主义这一乌托邦思想的失败。[6]

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留下的长期理论争论,彰显了他在现代世界历史上的突出位置。显然,这里涉及的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得失问题——我们看到,列宁本人已经化为一种政治符号,对他的认识直接关乎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东方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平等的各种政治、社会斗争的评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里德(Christopher Read)在他的列宁政治传记的最后写道:“列宁已经成为二十世纪的试金石。告诉我你如何看待列宁,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

列宁之所以能成为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现实社会主义。[8]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9]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尚且受到这样的待遇,以改造现实的有产阶级社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和阶级为任务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运动不能不受到更为残酷和持久的反对。列宁领导建立的苏俄社会主义第一次在资本主义统治的世界秩序下撕下一个巨大的缺口,它向世人展示了劳动者国家的可能性和民族国家独立发展的新道路,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列宁所受到的西方有产阶级思想家们的持久批判反而是他的一种光荣,因为这种批判从反面记录了他为被剥削劳动者的解放和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当然,社会主义既是一场触及有产阶级社会存在基础的运动,也是一门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0]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运用于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尽管列宁在理论上力求变通、在概念上灵活多变,然而现实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驱者肯定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留下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先驱者们的探索进行认真的研究,尤其是考虑到列宁领导建立的俄国社会主义对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马克思在著名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就无产阶级革命这样写道:“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11]总结研究二十世纪国际共运史,同样需要我们在思维上不断地回到它的过去、回到它的源头列宁那里。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之后,在这轮由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兴起、繁盛及至衰落和解体的“周期”之后,回到它的源头列宁那里,跟随列宁的革命思想再现东方社会主义的产生过程,批判地考察列宁在现实社会主义的源头处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成为理解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并探索未来社会主义之路的内在要求。

具体来说,我们容易注意到,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思想在二十世纪初的头二十年间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如何解释列宁革命思想的这种演进,它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是什么?列宁不同时期的革命纲领的社会性质如何?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俄国社会的需要?列宁所阐发的这些理论与马克思的学说之间是什么关系?今天应该怎样理解“回到列宁”的口号?在由列宁领导开创的俄国社会主义事业成为历史之后,这些问题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二十世纪国际共运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书将在对列宁革命思想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问题做出尝试性回答。

注释:

[1] 姜其煌译,《访谈:列宁的性格》,《今日马克思主义》(Marxism Today)15卷第9期,1971年9月。

[2] 列宁与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俄国革命的争论,见本书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第四节。关于列宁与党内其他派别斗争的情况,参考Donald W. Treadgold, Lenin and His Rival: the Struggle for Russia’s Future, 1898-1906, Greenwood Press, 1955;罗伯特·丹尼尔逊:《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的反对派》,北京出版社,1985年。

[3] 参见李宗禹主编:《国内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4] 这种观点早在苏联解体前就出现了。但是对于不同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其他社会主义模式,不同的派别又有不同的主张,如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如E·曼德尔、I·多伊彻等)在内的一部分学者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和反对官僚阶层的重要性(参见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三联书店,1963年;曼德尔:《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不少社会主义者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也有部分学者针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弊端提出了市场的重要性,希望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有人甚至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的主张。参见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人民出版社1983年;鲁道夫·巴罗,《抉择——对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人民出版社,1983年;奥塔·锡克,《第三条道路》,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等。另外有一些学者比较关注苏联的经济发展路径,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很大程度上来自快速工业化,为此他们强调列宁晚年新经济政策的长期作用,主张布哈林在后来与斯大林争论中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参见郑异凡:《天鹅之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斯蒂芬F·科恩:《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人民出版社,1982年。

[5] 如Mayer Alfred, Leninism, 1965; Shukman Harold, The Russian Revolution,Sutton Publishing, 1998.

[6] 如[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David Horowitz, Marx’s Manifesto: 150 Years of Evil, in Left Illusions, An Intellectual Odyssey, Spence Pub. Co 2003.

[7] Christopher Read,Lenin—A Revolutionary Life,Routledge,2005,p284.

[8] 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2-23页。

[9]《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4页。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列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列宁-激流网(作者:曹浩瀚。来源:《列宁革命思想研究》。责任编辑: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