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成都嘉年华健身服务有限公司因不具备办学资质,被成都市郫都区有关部门责令关停,清退所有学员,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此前,该公司名下的“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以下简称“嘉年华”),一直自我标榜是针对问题青少年的矫治机构。
四个多月后,“嘉年华”因一篇报道,再生波澜。
11月23日,《南风窗》杂志刊发《以拯救的名义,他们把孩子送进地狱》一文。报道称,“嘉年华”打着“拯救孩子”“拯救家庭”的旗号虐待学员,有多名学员反映其等级森严、异化人性,并自称在此遭遇过体罚、虐待等。该报道也将“嘉年华”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被认为是翻版的“豫章书院”。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实地走访,与多名“嘉年华”学员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并对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区分局、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负责人进行了独家采访,进一步还原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
“嘉年华”的前身可追溯到一家名为“维尔彬”的同性质机构(成立于2007年,位于成都金牛区),2008年搬迁至郫县(现郫都区),次年,被当地媒体曝出虐待学员行为。随后,公司负责人潘昌全主动注销“维尔彬”,并注册“嘉年华”。换了“新马甲”后,他继续招收学员。
当地警方、教育等部门负责人证实,潘昌全是郫都一中在编教师。他在“嘉年华”时,始终以“潘晓阳”为化名示人,并自称校长。目前,其已被停职调查。从“维尔彬”到“嘉年华”,“潘晓阳”因何坚持十余年,才卸下伪装?
多名学员自述“被虐遭遇”
2000年,谢宁(化名)生于四川达州,母亲是一名教师,父亲在政法系统工作。近日,他与母亲向《中国新闻周刊》讲述了他在嘉年华“噩梦般的遭遇”。
谢宁称,他从小父母疏于管教,母亲经常通宵打麻将,父亲经常酗酒。2014年,正在读初二的谢宁,因一次数学成绩没考好,再加身体单薄,在校经常受到同学欺凌,便要求父母给自己换个学校,但没有得到父母应允。此后,谢宁便不再去学校,整天上网打游戏。
被父母发现后,他与父母的矛盾日趋激化。在一次争吵过后,父亲企图用手铐把谢宁控制住,谢宁便拿起菜刀自卫。
“父亲原来也经常用手铐铐我,有时对我一打就是一天。我当时拿起菜刀,并不是想反击,只是想吓唬一下他,让他尊重一下我。”谢宁称。这次事件后,他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差,自觉有抑郁征兆。
在暴力教育无效后,束手无策的母亲想到了求助网络。有一天,她打开搜索引擎,刚打出“网瘾”立即出来一个弹窗。打开后,一个名为“嘉年华”的网址跳入了她的眼帘。
谢母与一个自称“嘉年华”校长的人,简单交流了一下,谢母顿觉看到了救助儿子的希望。
随后,谢母来到位于成都郫都区新民场镇金柏村的“嘉年华”实地参观。这也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校长“潘晓阳”。“矮胖、和蔼,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这是对方留给谢母的第一印象。
“嘉年华”的教室和宿舍都是平房,谢母担心有些潮湿。“潘晓阳”告诉她,这些学员基本都是问题青少年,平房是为学员的人身安全考虑,避免他们想不开,跳楼自杀。
谢母发现,学校里没有自来水,喝的都是井水,还伴有泥沙。“潘晓阳”告诉她,这样的水才天然,没有污染。“潘校长还跟我强调,孩子来是为了吃苦的,不是享受的。我当时觉得他说得有些道理。”谢母说。
随后,谢母与“嘉年华”签订了“服务合同”,学费3个月共计18000元。之后如果续费,每月2000元。
“嘉年华”对学员施行封闭管理。在校期间,学员不能与家长通电话,更不能见面。
谢宁称,当时“嘉年华”按照学员年龄和性别分队。男生分为一队和二队,一队多是成年人,二队多是未成年人。学员多的时候,还会拆分出一个三队来。女生人数较少,一般只有一个队。
因为学员都是随时到校,所以每个队的人数也不固定。以谢宁所在男生二队为例,刚开始时是12人,最多到达到18人。据谢宁了解,学员中成年人多为赌博、吸毒、精神分裂症者;未成年人主要是自闭症、抑郁症或网瘾者。
谢宁称,学校还有指导员和心理老师。指导员多是退伍军人,他们负责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锻炼所谓的“意志力”。天刚亮,就要被叫起来跑步、站军姿、蛙跳等。如果跟不上,就是被人架着、拖着,也得跑完。心理老师则负责讲所谓的心理学课程,有时还要接受集体催眠这类神乎其神的“训练”。
航拍“嘉年华”内部布局。图/ 受访者提供
“嘉年华”内部管理的一大特色是“老学员管理新学员”。
谢宁称,学员在校1~3个月后,教导员和心理老师会从中物色一部分老学员管理新学员。新学员拿衣服、吃东西都要向老学员报告。老学员甚至会让新学员给他们端茶、送水,甚至洗内裤、袜子。
刚进“嘉年华”时,新生普遍反抗情绪激烈。刚进去前三天,谢宁被认为有逃跑倾向,便被老学员捆住双手、双脚,只有在跑步、吃饭、上厕所等情况下,才能松绑。有一天,他刚想大声反抗,监管他的老学员马上把一块擦脚毛巾塞进他嘴里。
谢宁在“嘉年华”的遭遇并非个案。2018年4月5日,17岁的成都女孩王敏(化名),因为叛逆,被母亲以体检为名,骗到“嘉年华”。直到今年1月24日,母亲才将其接走。
王敏称,在这近10个月的时间里,如同坐牢一样,“简直生不如死”。她称,刚去的时候,有一次得罪老学员,被其命令喝滚烫的开水作为惩罚。“当时把我烫得口腔痛了好几天,却不敢违抗”。
有学员表示,曾有些嗜烟的学员,烟瘾犯了,便偷教导员的烟抽。被发现后,教导员把烟草用热水冲泡,让他们每个人轮流喝。还有学员表示,曾有学员被打得尿血。
多位学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还会把一些不听话的学员,关进一个专门的房间里。这个房间也被学员们称为“小黑屋”,如果在里面还不听话,就会有人进去“武力教育”。
“学员被全部清退”
今年6月底,谢宁在天涯社区对“嘉年华”进行举报,并列举了其令人发指的行为。
郫都区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李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7月份接到举报后,该局执法大队就派工作人员现场核查,但没有查实这方面情况。“我们也没法判断这些学员有没有网瘾、毒瘾,但发现该机构登记的是健身服务,做的却是心理咨询,擅自改变经营范围。”
郫都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鹏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郫都教育部门也是今年才接到举报。7月12日,接到相关舆情后,郫都区教育局就联系了区市场监督局、市场管理局、当地派出所等部门。7月15日,陈鹏飞等人赶到现场调查取证,责令“嘉年华”关停。
当时,“潘晓阳”不承认“嘉年华”与教育行业有关,称只是在搞心理咨询。“我们发现他是狡辩,打着心理咨询的旗号,超范围经营,做着培训学员的事。”陈鹏飞说。
7月23日,郫都区教育局对嘉年华下发《违法告知书》,责令其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将学员全部清退。
陈鹏飞说,因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又多是青少年,就责令尽快通知他们的监护人把学员接走。《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嘉年华”被查处时,有学员75人,其中男学员53人,女学员22人。年龄在13~16岁的42人,16岁以上的33人。
11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实地探访,发现红色铁门紧闭。门口此前挂着的“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成都市应用心理研究学会青少年心理科研基地”两块牌子,以及墙壁上“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的宣传语等均被拆除。
随着学员陆续被遣散,“嘉年华”的一些心理专家也被质疑涉及虚假宣传。以“嘉年华”对外重点推荐的刘树林为例,学校官网显示,刘树林任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市应用心理研究会会长,曾在西南交大等学校担任教学工作。
11月27日,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分会会长郑运良告诉澎湃新闻,刘树林确实曾任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委会副秘书长,但“中国协会心理保健专委会”已改名为“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分会”,没有再任命刘树林,之前的职务自动失效。
工商信息显示,“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属于社会团体性质,主管单位为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法人代表为刘树林。该联合会学会学术部一名李姓主任称,刘确为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会长,她表示“在‘嘉年华’任教属于刘树林个人行为,与研究会无关”。这位主任还称,“嘉年华”曾于2014年到2015年交会员费,成为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的会员单位,但之后没有续费,不再是会员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校党委宣传部回复澎湃新闻的一份情况说明函称,刘树林并非西南交通大学教职工,也没有被西南交通大学聘任的经历。
多位学员受访时表示,他们在“嘉年华”很少看到刘树林。“很多人半年能看到他一两次就不错了,也不知道他什么来历,就是偶尔来讲一两节课就走。”
除了心理老师履历造假,“嘉年华”在对外宣传中也涉嫌类似问题。其官网表示,“嘉年华”是被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司法部、卫生部、关工委等十二部委主办的“中国校园健康网”认可、收录,并推荐为青少年心理辅导单位、青少年网瘾戒除机构。
中国校园健康网在其官网的简介中,也自称是上述十二部委联合主办的以教育资源为主的网络信息传播与共享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致电“中国校园健康网”页面上留的联系电话,均被告知“打错了”。查询相关信息显示,该网站主体只是一家民营公司——中天之玉(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有知情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嘉年华”所谓的被十二部委推荐完全是无稽之谈、混淆概念,有意误导学员家长。
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司法部、文化部、卫生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起过一个名为“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大型公益事业。该行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负责实施。
“中国校园健康网发布过关于上述行动的介绍,‘嘉年华’又在该网站做过宣传广告。之后,就自吹自擂为国家十二部委认可和推荐的机构,忽悠学员家长。”上述知情者称。
在编教师“换马甲”经商
“嘉年华”事件发酵后,其负责人“潘晓阳”尤为引人关注。在“嘉年华”网站上称其“来自国家级重点中学,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即任职国家级重点中学的德育专干,专业从事‘双差生’的转化工作,后从事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青少年心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第一线培养拓展提升青少年素质及行为训练的经验。”
多位学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在学校,很少见到“潘校长”,不太知道他的履历,平日接触最多的是教导员。
此前,多位受访学员及家长推测,“潘晓阳”疑与“成都市维尔彬青少年教育咨询中心”(即“维尔彬”)的法定代表人潘昌全“有亲属关系”。多个信息源证实,“嘉年华”的前身正是“维尔彬”。
2007年6月28日,“维尔彬”注册成立,注册地址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登记机关为原成都市金牛区工商局。一年后,“维尔彬”将地址迁到了郫县(现“郫都区”)新民场镇金柏村。
2009年2月,《成都商报》报道,三名“问题少年”在“维尔彬”接受训练,因不堪忍受“虐待”出逃。他们联系媒体曝光称,该机构存在“饿饭、打骂、性侵犯”等现象。
事件曝光后,原郫县教育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组成专人小组,对“维尔彬”调查。“维尔彬”门口的铁丝网刺,也很快被公安机关责令拆除。
面对舆论和政府的压力,2009年5月6日,潘昌全主动将“维尔彬”注销。而同月,他便谋划以“嘉年华”的名义“转世”。
同年,国内某知名电视台播出一档名为《讲述》的节目,其中提到,一名在外流浪4年多的“问题少年”小浩,经过一家矫正机构4个多月的艰辛努力,成功实现蜕变,变为乖孩子的案例。
节目虽未直接点名该机构的名称,但从画面以及出镜的刘树林、吴斯达(均是“嘉年华”重点对外宣传的心理老师)等人看,该机构就是“嘉年华”。至今该节目完整视频仍能在网络搜索查看。
《中国新闻周刊》从画面中看到,该视频中出现的“维尔彬”负责人潘昌全与“嘉年华”负责人“潘晓阳”长相一模一样。值得注意的时,该节目播出仅仅两天后,即2009年5月21日,“嘉年华”的工商主体“成都市嘉年华健身服务公司”正式成立。
“潘晓阳”的个人微信头像照片,显示他与潘昌全长得一模一样。
此举被认为是“维尔彬”丑闻曝光后,潘昌全花重金请电视台为自己洗白。从此“被上述电视台重点报道”成为“嘉年华”对外招生的头号招牌。“凡有学员家长来咨询,‘嘉年华’必提上述电视栏目。”多位学员家长称。
工商信息显示,成都嘉年华健身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健身服务、心理咨询服务(不含治疗及医学咨询)、销售健身器材。
《中国新闻周刊》从查阅到的2018年报中看到,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股东分别为陈德凤、陈德平,其中二人的认缴出资额分别为99.1万(元)和0.9万(元)。
上述信息看,作为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陈德平认缴出资额占比不足1%。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中,陈德平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德凤任监事。
《中国新闻周刊》从学员家长提供的他们与“嘉年华”签订的合同发现,合同上共留有4个财务账号,这些账号的开户人均为陈德凤。但是,多个信息源证实,成都嘉年华健身服务有限公司的实际负责人为“潘晓阳”。
郫都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中队长鄢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过警方调查,“潘晓阳”其实就是“维尔彬”的法定代表人潘昌全。他的真实身份是郫都一中在编教师,现在在校办公室任职。
鄢勇称,“嘉年华”的两名股东也是潘昌全的亲属,陈德平系潘昌全的小舅子,陈德凤是潘昌全之妻。为便于参训人员咨询问题,潘昌全还用自己儿子潘光博之名,注册了郫都区“嘉年华心理咨询服务部”。
郫都区教育局副局长陈鹏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潘昌全在郫都一中时用实名,在“嘉年华”他就摇身一变成为“潘晓阳”。这些年来,他在两个身份之间切换自如,很多同事都不知道他在外经商。
“根据我们初步掌握的情况,他在郫都一中的上班记录都是齐全的,有时请假也履行了正常的手续。11月28日,郫都教育部门已经对他进行了停职调查。”陈鹏飞表示,潘昌全是否会被开除出教师队伍,甚至受到更严厉的处罚,还得看有没有违法犯罪等问题。“但不管怎样,他一定会被依法依规处理。”
陈鹏飞称,“嘉年华”事件发生后,因为有学员举报“潘晓阳”为郫都区在编教师,教育部门查遍了全区在编教师花名册。“没想到是潘昌全在外面给自己起了个化名。”
郫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李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过查证,“维尔彬”注册地在金牛区。2008年,潘昌全把“维尔彬”搬到郫都区新民场镇金柏村,并租了该村十多亩地。2009年被媒体曝光后,他主动注销“维尔彬”,随即以其妻舅陈德平之名注册“嘉年华”,继续招收学员。“近日,我们给陈德平打电话,他一问三不知,他说他正在成都开出租车。”
《中国新闻周刊》此前获得线索也显示,陈德平多年前曾在成都市武侯区洗面桥巷农贸市场内开过一家鲜肉店。该市场一个商户透露,陈德平的确在这卖过肉,“他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开出租车”。
鄢勇说,仅根据目前郫都警方调查的情况看,除了潘昌全外,陈德平等其余人员没有参与实际经营业务。
取证难题
从“维尔彬”到“嘉年华”,在没有办学资质的情况下,“潘晓阳”为何能坚持十余年才卸下伪装?
受访的郫都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除了与潘昌全善于“换马甲”、用化名经商等原因外,还有多个因素。此前,市场监管部门到“嘉年华”的巡查都是围绕食品安全,未发现其有问题。在此次事件之前,郫都网信部门都未发现有涉及“嘉年华”的网络舆情。
郫都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鹏飞表示,郫都区有一个巡查机制。全区各个街道办、乡镇也都有专门的文教干事,负责管理辖区内与教育相关的机构。“文教干事属于专职,进行不定期巡查。但是,此前也没有发现与‘嘉年华’相关的问题线索。”
郫都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中队长鄢勇表示,郫都警方梳理了相关警情,也是今年才第一次收到报案,称“嘉年华”存在非法拘禁等行为。
多位学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的父母如同被洗脑一样,觉得“嘉年华”是神一样的存在,能把孩子引向正路。他们从“嘉年华”出来后,甚至不敢跟父母说自己遭遇,更不敢报警。“否则,里面的人一定不会认账,反而会说我们矫正得不彻底。父母还可能会再次把我们送进来。哪里敢报警?”
鄢勇还称,“嘉年华”是否存在虐待、吸毒、非法拘禁等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查证。目前警方尚未看到相关的视频、照片或伤情鉴定报告等有力证据。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学员家长与“嘉年华”签订的《服务合同》的备注一栏中,特意强调“凡是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层面的疾病,尤其是需要相关精神类专家诊断、需要药物治疗的求助者,需特殊收费”。
有多位学员受访时表示,“嘉年华”确实接收过有精神病、吸毒史的学员。鄢勇表示,判断“嘉年华”是否收过有精神方面疾病的学员,需要有专业权威的鉴定机构鉴定。
他还表示,以前郫都警方的确到“嘉年华”开展过禁毒宣传,但这不能作为警方知道“嘉年华”接收过吸毒学员的依据。“嘉年华”有工商登记,属于社会机构,警方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机构、社区、村庄等进行类似宣传完全合情合理。
鄢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过大量走访调查。11月29日,警方已将“嘉年华”事件受理为刑事案件。但是从受理到正式立案,还需要一定的法定审查阶段。
根据《公安部关于改革完善受案立案制度的意见》,刑事案件立案审查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日;涉嫌犯罪线索需要查证的,立案审查期限不超过7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以延长至30日。法律、法规、规章等对受案立案审查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决定不予受案立案后又发现新的事实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需要追究行政、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受案立案处理。
鄢勇称,现在警方在联系“嘉年华”学员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难题。“因为涉及个人隐私,很多人不愿意配合警方,我们也无权强制要求他们来接受问询。希望更多的知情者站出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胡光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注意到最近频频爆出有社会培训机构疑有虐待学员的情况。他认为,这种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板纯属生意人。以前有一些戒网瘾的机构,找一些所谓“军事教员”,出了不少事。“如果家长确实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存疑虑,应该到正规的心理诊疗中心检查,再决定是否有必要到专业的机构进行治疗”。
郫都区委一位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郫都警方正在对“嘉年华”的所有电脑和纸质材料中的文档、照片、资料等信息,进行梳理取证。只有完整的证据链,才能更好地还原事件的全貌。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周群峰。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