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亚马逊公司使用人工智能监控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新闻成为了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一份亚马逊的内部文件指出,亚马逊使用的AI监控系统可以追踪每个工人的工作进度并自动记录工人“消极懈怠”(工作速度变慢或未在工作)的时长。对于效率不达标的工人,AI可以自动对其发出警告,进一步甚至可以不经人类主管而自动生成开除员工的指令俨然是《摩登时代》中的场景的升级版再现。

AI监控员工——科学技术有阶级属性吗-激流网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在尝试在工作区域应用人工智能进行监控,从而防止员工的误操作造成销售损失;国内的富士康工厂与海康、澎思等安防公司合作,通过安装视频摄像头来监控产线工人是在认真工作还是在偷懒,澎思表示这项研究让富士康节约了10%的人力成本。由此可见,运用智能系统对工人的行为进行自动监控、记录和分析判断,正逐渐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一种趋势。

客观上来说,这类对工人的行为进行监控和分析的智能系统确实可以促使工人提高生产效率,但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是建立在工人在无孔不入的监视中受到了巨大压力,自身正当休息权和隐私权受损的基础上的,是为雇主提供了一种更有效地压榨工人劳动能力的手段,而对工人生产本身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加剧了工人受到的压迫。因此,在关注工人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很大程度上以提高自动化程度、替代人类工作为目标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应用于生产过程时,为什么没有服务于工人,减轻劳动者的负担,反而成为了雇主强迫工人为他们创造更多价值的手段,加重了工人的负担呢?笔者认为,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科学技术的阶级性这个话题说起。

一般而言,由于科学技术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技术通常被认为是没有阶级属性的。但当我们分析上文中雇主用AI监控工人的一系列具体事件时,却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是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当科学技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时,其阶级属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笔者认为,当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分析时,科学技术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的。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此次AI监控工人的事件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首先,不同的阶级对同样的科学技术的态度常常是不同的。各个阶级总是倾向于接受对自己有利的科学技术,并对现存的科学技术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解释。而即使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或提高了生产效率的新技术,一旦与某些阶级的利益相冲突,同样会招致这些阶级的反对。例如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由于同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神权封建统治者所奉持的圣经教义相违背,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异端邪说;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同样被教会禁止传播;而在1881年的广州,由于机械缫丝技术的引入对手工缫丝的冲击,失去生计的手工业者发起暴动,捣毁了数家缫丝厂,并成功让官府禁止了这些工厂的开工;列宁选集中则提到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个姓欧文斯的发明了一种能引起制瓶业革命的制瓶机。德国制瓶工厂主的卡特尔收买了欧文斯的发明专利权,可是却(为了维持其垄断利润而)把这个发明束之高阁,阻碍它的应用。”。由此可见,一种科学技术是否能为一个阶级所接受,不仅仅在于其正确性和实用性等科学属性,更在于这种科学技术是否符合这一阶级的利益,是否有利于这一阶级的存续和发展。而对于不同的阶级,同一种科学技术所蕴含的利害关系经常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无疑是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的。

于是当我们再次审视这次的亚马逊使用AI监控工人的事件时,我们便可以发现这是不同阶级对科学技术不同态度与解释方式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同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工人和大部分民众都将其视为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隐患和工作中压力的来源,而亚马逊公司却在强调其运用AI的目的是“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双方对这一系统的反对与支持,分别与工人想要保障自己的休息权力以及工作的稳定性和雇主需要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两种利益诉求相一致。因此,亚马逊公司选择推行AI监控系统的应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我们的问题到这里仍然没有解决。虽然在此次的事件中,AI技术被运用于监控工人,从而损害了工人的权益,但是AI技术本身并不天然具有对工人有害的性质。斯大林曾说过:“生产工具和语言一样,对各阶级也是一视同仁的,既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也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尤其是从AI技术的特点来看,其虽然可以被用于加重工人的压迫,但也可以被用来减轻工人的负担,甚至在理论上,工人还可以运用AI技术来反抗雇主从而达成自己的诉求。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只看到了第一种情况的出现,即AI技术仅为资产阶级所用,而并没有被无产阶级所利用。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具有阶级属性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即不同阶级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不一样的。

回顾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科技研究成果和科学理论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从来就不是孤立于人类的社会运动之外的,而是需要有特定的群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去推动。显然,力量较强、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由于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往往能主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将科研成果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应用于对自己有利的领域。科学研究高成本、长周期的特点,更是要求在成果出现之前必须要有持续的投入与支持,这也使得只有力量较强的阶级才能“玩得起”科研,也才能掌握新技术。而处于弱势的群体受制于财富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统治阶级的压制等因素,其想要将新技术为己所用往往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可见,虽然科学技术的内容对各个阶级来说没有区别,但是由于阶级力量对比的不同,对于同样的科学技术,各个阶级的运用能力和利用机会实际上是不平等的。

此次亚马逊监控员工事件中涉及到的人工智能技术,无疑属于研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的范畴,而这类技术显然绝非一般劳动者可以简单掌握的。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面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其利用的机会实际上正是不平等的。以亚马逊公司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可以通过研发投入构建自己的开发团队,使人工智能技术为自身服务;而工人群体受制于教育水平、财富水平与组织能力,基本上没有对等应用这类技术的可能。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为资产阶级而非无产阶级所用。阶级力量的差异导致的对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平等,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上体现的也是非常明显的。

综合来看,虽然在自然科学范畴中科学技术的内容是客观确定的、不因为所面对的阶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但是一旦我们将其放入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其对于各个阶级又是有差异的。由于阶级自身立场的不同以及在社会中力量的强弱差异,不同的阶级对同一种科学技术的态度与应用能力常常都是不同的,这便为科学技术带来了一定的阶级属性。而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在经济、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科学技术的解释说明上与实际应用中,往往都是统治阶级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是否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能造福大多数公众,有的时候也是值得讨论的。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AI监控员工——科学技术有阶级属性吗-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AI监控员工——科学技术有阶级属性吗-激流网(作者:Meowth。来源:公众号  清华大学求是学会。责任编辑: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