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的概念已经成为当代利益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假新闻“进击”真新闻
前段时间,美国明州警方向外界公布了对刘强东涉嫌性侵案的调查档案。前有自媒体“北美留学生日报”极速炮制了标题带有“激吻、裸睡、鸳鸯浴”等字眼的意淫文,后有部分媒体大号跟风转发。一时之间,这“情色文学”的传播竟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对比之下,《财经》杂志的相关报道虽然严谨、全面、力求平衡,但其影响力有限,要制衡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制造的舆论狂潮,无疑是杯水车薪。两文在百度上搜索量对比悬殊,前者搜索量破百万,是后者的30倍。9102年了,我们和假新闻的近身肉搏竟壮烈如斯,这个现状不禁让人沮丧。
图片来源:百度网页截图
在“北美留学生日报”发布的文章中,作者片面引用和故意误读警方的报告内容,忽略众多细节,只为打造一篇吸睛的文章。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在炮制假新闻。但这一次事件也只不过是茫茫“新闻假海”当中的一粟。假新闻这类故意虚构或扭曲事实的消息,披着可信新闻的外衣,操纵公众情绪,以期在社会影响、经济利润、政治声望等方面获益,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根据路透研究院2019年的全球新闻行业报告,公众对新闻的总体信任程度下降至42%,过半数受访者忧虑自己辨析网络上真/假新闻的能力。后“真相”、“假新闻”也先后成为牛津词典、柯林斯词典的年度热词,反映出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前景忧虑。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川普上台后频繁使用之后,“假新闻” (fake news)的使用量提高了365%。
图片来源:asia.nikkei.com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真假新闻的搏斗从未止息。但时至今日,假新闻的影响力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针对假新闻在推特传播现象,曾发起过长达12年的调查研究。该研究表明,假新闻比真新闻传播得更远、更快、更深、更广;且假新闻往往更新颖,而更新颖的信息更可能被转发。由此可见,明州案新闻的传播怪象并非孤例。
真新闻(绿线)与假新闻(红线)的传播数据对比。假新闻的传播深度(A)、大小(B)、同级最大转发量(C)和传播速度(E、F)远高于真新闻,呈现结构性病毒传播力(D)。
图片来源: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在当今社会,假新闻来势汹汹,离不开它极具破坏力的生产手段。其中,明州案事发至今,来势汹汹的不实报道可称得上假新闻的典型样本、掺假造假的战斗机,值得我们仔细剖析。
第一种手段,是无中生有,并通过舆论造势塑造刻板印象。去年10月,某头条号发布文章,扩散“女方涉嫌诬陷,被美国警方收押”的谣言,迅速引爆社交网络。该文成功塑造出了一个诬陷敲诈的心机女形象,同时把涉嫌性侵的被告漂白为栽跟头的倒霉蛋,与许多网民心中“仙人跳”的故事版本符合。虽然文章存在扭曲事实的嫌疑,却利用了传谣辟谣之间的时间差,抢先对事件预审定性,成功抢霸舆论道德高地。
第二种手段,是把单方的证词作为事实的全貌,再运用充满煽动和意淫的修辞术,去鼓动更多的受众。警方的报告材料长达149页,包括多方的笔录、警方的自述和案件调查进度的记录。此外还包括刘强东答警察问的录音以及一些录像照片的证据,十分详尽。但部分媒体只聚焦男方的证词,将其浪漫化和戏剧化——接吻升级为激吻,清洗身体变成香艳的鸳鸯浴。这些夸张耸动的描写放置到“记录显示”之后,极易让读者误以为这是警方调查得出的“客观事实”。而女方证词则被无视。实际上,女方多次提及因身体力量悬殊而难以反抗的细节,比如被强吻、被脱衣、被拉入浴室等。
图片来源:微博@反吃瓜联盟
早在1935年,鲁迅就批评过记者爱在涉及女性的报道里“发挥才藻”。比如断言出走的女孩是“小姑独宿,不惯无郎”,或者对再嫁的农村寡妇赐以“奇淫不减武则天”的标题。
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中说:“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这是不但不会想到这也是玩弄着女性,并且也不会想到自己乃是人民的喉舌。”80多年前的时评放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可见我国借用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厌女文化来编造新闻的恶习仍是没什么改进。
明州案的第三种手段,是利用技术手段处理图像、影片等超越文字的媒介,移花接木、去真造假,以此误导受众,让偏见更“入脑入心”。在《南方都市报》4月23日首发的匿名音频中,这段女方和男方律师的对话录音存在23个剪辑位,女方的声音被处理且多处的迟疑沉默被删去,让观众生出女方说话流利、有意敲诈的观感。
图片来源:微博@七隻小怪獸
随着技术的深度介入,假新闻还出现了升级版的“深假(Deep Fakes)”。在之前出现的一个奥巴马演讲的深假视频里,制作者通过人工智能(AI)创造了虚拟画像,再配合重新录制的口型台词,彻底篡改了奥巴马的讲话内容 。
资本与权力:假新闻背后的“手”
假新闻层出不穷,手段五花八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假新闻的出现?
如今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介的兴起、媒体的市场化带来了信息的井喷:媒体界的准入门槛变低,越来越多的媒体得以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接触信息也越来越方便,能找到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这种想法认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需要尽可能取悦更多的读者,生产出符合ta们口味的新闻,以此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而读者又是难免带有偏见和容易被“欺骗”的个体。
如此,“假新闻”铺天盖地的现象似乎也就可以解释了:它的产生是媒体逐利的后果,它的传播是读者个人缺乏判断力的产物。
近年来,“注意力经济”、流量变现”的说法变得流行,做这门生意的人的确不在少数。美国一家专门做假新闻的网站站主表示,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该网站制造的假新闻因为迎合了极右翼阴谋论而受到川普支持者们的欢迎。这类新闻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为类似的假新闻网站带来了极高的点击率,ta们也因此得到了大量广告金主的青睐。
但“假新闻”是不是真的只代表了“读者想看到的东西”?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未免太过低估资本的野心,它想从媒体那里拿走的不仅仅是流量换来的“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媒体可以提供维持资本逻辑运作的舆论支持。这后一层常常被忽略的野心,也是假新闻的来源之一。
为了获得舆论天平的倾斜,资本成为了媒体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正如《媒体与权力》一书中提到:“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媒体部门被‘通用电气(美国)’……等工商业巨头接管,这一发展势头从美国、日本扩展到匈牙利、哥伦比亚等国……一些媒体机构已经发展为大型休闲产业联合体,跻身世界最大的工商业集团之列。目前,我们要讨论的不再是媒体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否会损害其公信力,这是因为媒体已经成为了大企业……媒体本身就是工商业集团的一部分。”
而假新闻,也成了资本操纵媒体内容的手段之一。例如,忧思科学家联盟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的跨国公司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利用大烟草公司的策略“制造”了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这种“大烟草公司的策略”包括:设立并资助一些拥有热心公益名称(注意,只是名称)的组织,制造出一个假象:“否认气候变化的科学家是一个达成广泛共识的备受尊敬的科学家群体”;雇佣这批“科学家”诋毁真正受到广泛支持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将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展现给媒体,或是直接兜售这些“公益组织”的出版物(也就是成为散播信息的媒体本身)。
对于资本巨头而言,想要“功成身退”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避免提及企业与上述组织、有偿发言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即便“假新闻”被揭露,被针对的目标群体也只会是“丧失社会责任感,追逐利润”的媒体、“不够专业”的记者和平台筛选机制,以及“不够聪明”的读者。媒体背后的金主和拥有“话事权”的管理者却能安如泰山。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是世界上总市值最大的股票公开上市的石油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的欧文,旗下有数百家子公司。据该公司2006年的集团员工报告,埃克森美孚在全球共有82000名员工。(维基百科)
图片来源:ParsToday
资本寡头在“自由市场”中所获得的非凡地位已然让所谓的媒体自由竞争成为了一句空话,而国家/政治精英的加入更是让媒体自由成为了一个笑话。在美国,任何一个新保守派成员机构几乎都会准备新闻简报、公报、随手可用的评述、善于表达的专家出席脱口秀和新闻节目,用作讨论广泛的话题。在政治权力被执政党垄断的社会,媒体更容易受到执政党内部政治派别之间互动的影响(而非来自读者)。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墨西哥电视上出现的一些自由化的转变并不是来自广大群众的压力,而是由于执政党内部改革派坚定不移的推动。
Johan Farkas 和 Jannick Schou认为,“假新闻”的概念已经成为当代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美国大选前后,左右翼都试图用“假新闻”去攻击政敌的合法地位。在选举战中,媒体公司、学者和自由派人士抨击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是假新闻泛滥的主因,并制作相关浏览器插件以提醒网民。而任职前后,特朗普又用“假新闻”去反向攻击《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并称它们是人民的公敌。
在特定情况下,假新闻还可以充当着政治精英攻击人民的利器。
196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开启了一场对黑人运动的“抹黑”。《亚特兰大宪章报》诬陷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是黑人三K党,指控它煽动种族仇恨,导致社会骚乱,目的是破坏西方文明。《纽约邮报》捏造“黑人权力”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耸人听闻地说:“一个幽灵在美国上空徘徊,它就是黑人权力。”1990年,曾任《时代》通讯记者的阿列·司各特承认,媒体在“黑人权力”问题上“做得过分”,有大量的“消极报道”。
而真实的情况是,1960年代中期,黑人的境遇在经历了民权斗争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当时的黑人失业率比1954年还严重,黑人青年失业率一度高达32%,黑人和白人的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切让原本相信政府的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逐渐对权力机构失去了信任,开始进行名为“黑人权力(Black Power)”的民权斗争。该组织把斗争矛头指向美国的社会制度,公开批评种族主义压迫的根源在于整个美国社会。
对此,政府认为,“黑人权力”的主张是对美国稳定最大的威胁。联邦调查局指控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主席卡米歇尔,认为其演讲不仅是对法律和秩序的傲慢、对暴力的偏好,还激起了黑人的暴乱。而各家主流媒体也配合联邦调查局,各种污蔑“黑人权力”和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
正在演讲的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主席卡米歇尔
图片来源: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无独有偶,“假新闻”在将近半个世纪后的当下,再一次成为污蔑人民行动的工具。去年4月,尼加拉瓜爆发了对总统Ortega削减社会福利的抗议,抗议随后演变成武力冲突。这位总统及他的家族掌控了尼加拉瓜的几个电视和广播电台。在抗议发生后,总统Ortega将抗议者定性为恐怖主义者,一直试图将国内的抗议和抗议者获得的国际声援定义为“境外势力想要颠覆本国政权的阴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网络上不断流传。有媒体声称,为示威者提供庇护的教堂拥有武器。当年7月,一批神职人员被袭击,而ta们的教堂则遭到搜查/洗劫。
因此,在追究假新闻的成因时应当避免把责任推到盲目的读者或者不够正义的记者身上(尽管每个人的确都应该负点责任)。其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过度的媒体市场化使得劣币驱逐良币,以及政治精英对于新闻公正性的越权干预。如此一来,假新闻肆意隐蔽事情的复杂真相,反而在人民的偏见上火上浇油,那么人们对“不明真相”的忧虑,恐怕会愈演愈烈。
出路在何方
面对新闻受到资本和权力双重压迫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回到马克思对新闻自由的论述中。新闻出版是人类自由的实现,是其他一切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报刊应该是自由的报刊,属于人民的报刊,应该极其忠实地报道人民的呼声,“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如何去想象和实践新闻的未来,这是一场注定漫长的战役。尽管个体并不应该成为被怪罪的对象,但我们仍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回击”。面对假新闻,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基本的核查工作,多比对不同信源,不被情绪和流量所蛊惑;发现假新闻后,可以勇敢打假,突破同温层,不助推沉默螺旋;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辨识力。
或许媒体本身就不可能没有立场,但如果舆论场必定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博弈,我们期待的不是一切声音被政商垄断,而是人民的声音亦能登上战场,不至被迫消失。土逗深信个人是有力量的,积土成山,集腋成裘,个体也可以引起更大的共振和改变。
参考文献:
詹姆斯, 卡伦:《媒体与权力》,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苏珊·乔治:《思想的锁链:宗教与世俗右翼如何改变美国人的思维》,商务印书馆, 2016年。
反吃瓜联盟:《北美留学生日报:强奸文化的帮凶》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398373259051060
谢若含:《假新闻谁写的?一家制作公司的创始人谈了自己的生意》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35093.html.
谢国荣. 19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及其影响. 世界历史, 2010(1):40-52.
展江:《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
http://jiliuwang.net/archives/60305
Overview and Key Findings of the 2018 Digital News Report
http://www.digitalnewsreport.org/survey/2019/overview-key-findings-2019/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146
Jon Lee Anderson. “Fake News” and Unrest in Nicaragua: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09/03/fake-news-and-unrest-in-nicaragua.
Fake News as a Floating Signifier: Hegemony, Antago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Falsehood: Javnost - The Public: Vol 25, No 3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183222.2018.1463047?src=recsys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贾欣雯 郑勉刚。来源:公众号 一颗土逗。责任编辑: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