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和性别暴力的本质,都是对强权的信奉,家暴者必定有对任何弱者滥施暴力的倾向,他信奉的是操权柄者可生杀予夺。我们要先改变这个。
最近的新闻有些密集,让人看起来很不舒服的那种。
十六岁的山东女孩在中考前三天被亲生父亲砍死,生前跟母亲一起经历了数十年的家暴。湖北女子被男友掐死后装进箱子,起因仅仅是一次口角而已。男子因为婚姻纠纷持刀砍伤妻子和岳父,扬言离婚就杀死妻子全家。儿子为买房筹集资金,杀掉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来骗取保费,据说当他用电线勒住母亲的时候,她对这个世界说出的最后的话,依旧是「幺儿、幺儿」。
男子在泰国把自己已有身孕的妻子推下悬崖,妻子曾因害怕表示是因为头晕摔下去的。四川江油某女子因为要和前夫复合而被前男友砍杀,导致八岁的儿子身亡。南京广电某集团干部男子杀妻碎尸,还把尸体藏进单位的冰箱。
当然,还有那个走在大连街头,就被陌生男子暴击头部、撕扯衣物、狂踢面部头部,最后被拖出视频监控范围的女生。
这些事情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但是若将它们组织起来,你就能发现一块明显的版图。
这是我们的女性,所面临的暴力。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是时候看看这部豆瓣9.1分的纪录片了。
《中国反家暴纪事》。
纪录片拍摄在2014年,而《家暴法》在2016年才出台,这也就是说,这里面所记录的绝大多数女性,所面临的都是更为暗黑和绝望的处境。
因为当她们去求助、去报警、去法院提起诉讼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声音都会说:这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是家务事,我们不管的,你们回去吧,等有证据的时候再来。
这也正是这档纪录片的特殊之处,可以说它的诞生有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家暴法》的成立,所以它的背后,有诸多像是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妇联、儿童基金会这样的官方部门。
官方机构拍纪录片促进官方立法,这已经足以说明家暴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中的严重性了。
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受到家暴。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
每年15.7万的自杀女性中,农村女性的比例是城市女性的三到五倍之多,而在她们之中,有60%,都是因为家庭暴力。
在陕西的一所监狱里,170多个女性重刑犯中,有160多个都是不堪忍受家暴,对男方进行反杀的女性。
这里面的每一个案例,都让人触目惊心。
只是因为不愿意立马结婚,李翠翠的未婚夫,就直接用手把她的眼睛挖了出来。
杨艳梅的丈夫,穿着皮鞋,踩她的脸,踩到她骨折。
伴随着身体暴力的的,往往还有性暴力,杜鹃的丈夫长期对她进行婚内强奸,让她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
董珊珊,被丈夫王光宇家暴到送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诊断书说:腹膜后巨大血肿,头面部多发挫伤,多发肋骨骨折,肺挫裂伤,四肢多发挫伤、淤血。
医生说:「从我们这儿看,她像是一个怀孕,基本上妊娠将近足月的一个患者,肚子已经鼓起来了,肺有广泛的挫裂伤,她好像是被一群人打过的那种感觉。」
她的丈夫对殴打的描述是:「用拳头打她,用脚踢她,从卧室一直踢到床上,哪都打,哪都踢,直到她倒在床上为止,也不知道踢了她多少脚。」
董珊珊曾多次求助、离家出走、到法院起诉离婚,但最后,她依然因为家暴致死,离开了这个世界。
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都曾经遭受过家暴,以家庭为单位,则有24.7%的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也就是说,大约每五个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中,就有一个正在经受家庭暴力。
当然,这种暴力也绝不仅限于夫妻之间,恋人、父母子女、老人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同样频繁地发生着这种家庭暴力。
片中把家暴的形式大约分成了四种: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
一个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质伤害,却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案例是,一位丈夫,在白布上写上妻子的名字,「我要打死XXX」,然后把白布裹在篮球上挂在窗台,每天暴打这个篮球。
没有身体伤害,但这位妻子,只要听到类似篮球的声音,就会进入极度惊慌的状态。
关于李阳的家暴案,应该是最为公众熟知的家暴案之一。他并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的小女儿,却在亲眼目睹父亲殴打母亲之后,画下了这样的一张画。
她甚至还对母亲说:「我可以用筷子、剪刀保护你一下,我可以杀了爸爸。」
一个才三岁半的女孩,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在暴力发生的家庭里,真的没有一个人是事外者。
《中国反家暴纪事》中还记录了涉猎广泛的家庭暴力,把父亲囚禁数十年的儿子,母亲却认为儿子的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问题;把两个女儿活活饿死在家中的年轻母亲,在法庭上说自己从未得到过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还有身在家庭暴力中的女性,在当时却意识不到自己身处暴力之中。
片中对这种持续的暴力状况的一种解释是,受害者在多次遭遇暴力事件之后,会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所谓习得性无助,就是说受害人在面临伤害之后,曾经尝试过反抗,但是却都失败了,在不断的反抗和失败中,他们又重新回到了那个让他们受伤的、对他们施暴的环境里,这时候的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觉得自己没有机会逃脱。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家暴受害者,都会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中的原因,统计数据表明,在打电话求助的家暴受害者中,最短的已经遭受家暴长达三年,最长的,则有四十年。
《中国反家暴纪事》说的是家庭暴力,家庭作为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种缩影般的窗口。
它们并不特殊。
尤其是当我们在今天,把它跟无数依然在真实发生着的事情联系起来看,家庭内的,家庭外的那些暴力事件,它们所展示出的,并非仅仅是暴力本身,而是身体暴力背后广泛存在的性别暴力。
正如那个在视频中把女子拖出画框外的男子一般,在这段许多人都难以看完的身体暴力之后,那个空荡荡的画面里留下的高跟鞋,预示着之后几乎是必然的性暴力。
而与此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探讨着,女性夜行要如何小心,女性要如何保护自己,甚至还有这样的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恶的猜忌——「当你知道真相如何,就不会同情这个女的了。」今天甚至还有新的新闻暗示,男子是因为母亲去世,而情绪不稳定才殴打陌生人。
这种声音并不单一。
被父亲杨爱静杀死的女孩,一度也被形容成极度叛逆的青春期女孩,父亲是在「极度愤怒」的状态下杀死女儿的。
当然,我们后来都知道,这并不是事实。
在描述这些新闻的时候,媒体的的话语里总是会把情感纠纷、与恋人的争吵、分手的痛楚、女性亲属的离去等等,作为某种看似可以指向动机、原因的结论。
为什么事情总是和女性有关?为什么分手成为了一种根源?为什么女性走夜路,穿着暴露,亲密关系不睦都能成为犯罪的归因?在这背后所隐藏的,是性别暴力,是长久以来社会大众强加于女性身上的,一种对父权、对规则、对家庭结构的规训。这种「受害者有罪」的归因论调,何尝又不是一种性别暴力呢?
但注意,这绝不是在说性别对立,男性就一定是施暴者,女性就一定是受害者,纪录片中的数据也表明了,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指数只是略高于男性而已。
这种性别暴力无处不在地藏匿在我们社会生活的空隙里,它们是在身体暴力之外加诸在受害者身上同样沉痛的枷锁。打着主流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旗号,不停告诫着女性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甚至遭遇不幸的时候首先应该自查,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你的时候,这种暴力,同样也反过来施加到了男性头上。
这样的说辞,是让暴力变得越来越「简单」的根源。
女性成为了弱者,男性成为了假想敌,性别暴力最终让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
但解决性别暴力的泛滥,却不是搞定哪个性别就能办到的。家庭暴力和性别暴力的本质,都是对强权的信奉,家暴者必定有对任何弱者滥施暴力的倾向,他信奉的是操权柄者可生杀予夺。我们要先改变这个。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漠一。来源:公众号 虹膜。责任编辑: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