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近期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
而这一现象似乎是世界性的,美国、荷兰、英国等不同国家都出现了相似的晚婚或不婚人口增多的现象。在日本,结婚率在进入新千年之后也一直在降低,2018年的推定结婚率只有千分之4.7,与之相对的是, “终身未婚率”(一生从未走入婚姻的人)一直在攀升,日本政府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50岁以前从未结婚过的人的比例,男性为23.37%,女性为14.06%。
虽然还是有许多人期待美好的婚姻生活,创建自己的小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的结婚率依然在下降。即使是已经结婚的年轻人,婚姻年龄也逐渐延后,晚婚人士越来越多。
电影《真爱至上》剧照。
为什么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但却实实在在。答案可以来自很多抽象的推理与思考:例如房价和生活成本过高、观念的改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发展。这些都可以作为解释的一种。但在这背后,不同的人依然有不同的故事,这背后的私人故事,或许要比笼统的分析归纳更真实。
我们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在回答“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结婚”的问题时,有人给出的答复是“婚姻必须要门当户对”,“原生家庭很重要”,“自己有稳定的收入,不希望多出来一个人抢面包”,也有人回复“INSJ型太难匹配了”,“小的时候电视剧看多了,就倾向于按照电视剧里的人设模板找对象,结果根本没有”,“想不通婚姻的哲学意义”,“异国恋/同性恋所以无法结婚”......
今天,我们采访整理了大家对婚姻的不同态度,这其中有未婚者、已婚者、还有经历了闪婚闪离的人,随着经历的不同,他们对婚姻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变化。你正在婚姻当中吗?又如何看待结婚或不婚这件事,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荆天(女,大三学生):作为女性,我认为身边的男性太软弱
我现在刚上大三,结婚这件事情,似乎还比较遥远,不过在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已经让我实在没有想结婚的欲望。这倒并非出于什么现实因素,而是因为我发现身边的男生越来越没有吸引我的那种男性气概。
这是不是太强调一种性别定义了?就像很多文章所说的,男性想成为什么样的男性也是一种自由。可我认为,那些犹豫、软弱、优柔寡断的性格,无论如何都不会吸引我。
现在认识的男生,大多数都来自于活动合作。在一个团队里,他们往往是最被动的那些人,做事情,想做又不想做,勉强答应下来,又想着去做别的事情。搞得大家都特别累。还有就是,这些男生还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鼓励,成天需要别人陪着,比如说,去看个电影,看个话剧,去图书馆自习,这些事情他们一个人都做不了,非得拉上一个人陪着,要是没有其他人陪同,他就不去了。最后,他们还会把事情责怪到那些没有陪他去的人身上。反正就是从来都不会一个人行动。之前,我也偶尔陪着他们去过一些地方,以为他们可能是对某些人有好感才会这样做的,但是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们并不在乎陪着一起去的人到底是谁,只要有个人就行。
工作的时候,这些男生也更容易情绪化。我是个比较男性思维的女孩子,喜欢确定工作内容后就开始动手的那种。但他们那黏黏糊糊的性子总是让工作无法进行下去,这就让我非常讨厌。奇怪的是,这些男生在社团里非常受欢迎。女生们也喜欢围在他们身边,最后,大家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难道是我把这些事情看得太认真了吗?
@太湖裁缝(男,26岁):作为男性,我想说,独立太难
毕业后,我就留在了无锡。目前已经工作了两年,有一个认识了蛮久的女友,结婚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真到了这一天,我发现“两个人一起创建新生活”这件事情却非常困难。倍感疲惫之后,我现在真的已经不想结婚了。
婚姻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是两个人的简单结合,还要把两个家庭组在一起。对方父母和亲戚的意见,就算你不在乎也逃不过去。在去年,我和女友终于决定见双方的家长,讨论这件终身大事。然后,刚毕业的我就面临了第一个社会现实——彩礼。在无锡,彩礼一般是20万起步。这对刚毕业工作的我来说,实在是天文数字。当然,这些事情一般都会反过来,由自己的老家儿来帮忙解决,很多父母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准备攒结婚的钱,然后,男方的家庭和女方的家庭在沟通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和摩擦。所以,我更愿意自己去解决这件事情。
刚毕业工作,每个月的收入除去交房租和基本生活外,就剩不了什么了。一个人在城市中独立生活,本来就很困难,20万的彩礼,几乎让我对未来的美好幻想破灭。我和周围的同事朋友都交流过,但大家并没有觉得彩礼这件事情在今天会显得有什么不正常,他们反而觉得,如果没有彩礼的话会让婚姻显得草率。而且,“无锡还算是个不错的地方了”,他们说,彩礼在结完婚后,还会还给夫妻两人,作为生活费用,女方也有陪嫁的嫁妆,包括车、电器、手表,男方则除了彩礼外,还负责婚礼开销,房子,装修,五金,钻戒。如果20万拿不出来的话,10万块钱也可以。相比之下,有同事在见到女方家长的时候,直接就被告知需要拿出200万的彩礼,而且这笔钱还不会拿来给新夫妻生活。
“要是连10万块钱都拿不出来,你还结个屁的婚”。他们告诉我。
即使这是个约定俗成的惯例,但总让我感觉婚姻变成了一桩交易。对独自在外闯荡的我来说,能有个新的生活是个很不错的事情。可这些现实让我真的不想结婚。
@秋萍(女,大学毕业一年):没法不考虑收入问题
本来我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感觉恋爱结婚是个自然的过程。但毕业后,因为男朋友的缘故来了北京,后来却被甩了。
我是个广西人,但很喜欢北方,一直想留在新的城市里,不考虑现实问题是不行的。目前自己在一家教育机构当编辑,工作压力倒不是很大,也不会觉得工作与恋爱有什么时间上的冲突。可是现实和收入问题依旧成为结婚以及恋爱的最大障碍。
最近,我对公司的一个男同事有了好感,他笑起来很好看,也很热心开朗,给人踏实的感觉,但是在这家小公司里,他的工作是个很一般的设计,工资不高,为什么他宁愿待在这里也没考虑换一份工作呢?我就会想他是不是一个没什么上进心的人等等。所以,就算内心有好感,还是会控制自己,告诉自己不能盲目地过多接触。
除了收入的多少外,其他现实因素还包括距离问题,因为我是广西人,所以这个问题没法避免。还有结婚后我并不打算要孩子,这也成了谈恋爱的一个障碍。
@Eleven(女,27岁):你不觉得,社交媒体在制造焦虑吗?
大学毕业,家里为我安排了几次相亲,这个时候才开始慢慢关注婚姻话题。但关注的结果是让我变得更加焦虑。
我常年混迹于豆瓣和知乎,发现这两个群体在对待婚姻的态度时,都非常极端,似乎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替你堵死了。一方面,有很多文章都在宣扬婚姻对女性的剥削,婚姻如何违反人性等等,另一方面,尤其是在知乎上,人们对大龄女青年又充满恶意,到处都是市场等价交换、女性年龄红利、两性竞争力市场这些言论。最让我困惑的地方,还在于为什么婚姻对女性明明百害而无一利,女性还是成为了对婚姻最焦虑的那批人,尤其是大龄女性。
可能我说“婚姻对女性百害而无一利”,会有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太绝对了。可我身边的真实案例的确让我有这种感觉。我身边有一个结婚的同事,快50岁了,为了怀孕做了好几次人工授精,又流产了几次,在受尽折磨后去世了。还有大龄的同事嫁给了二婚的丈夫,然后遭遇了家暴。还有丈夫出轨离婚,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反倒被周围的人说成是个傻子的同事。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同事,二婚后和继女不和,又不愿意生孩子,最终被离婚。在我身边,结婚的人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痛苦。我无能为力,又不甘心,所以也非常痛苦。
婚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永远都没有定论。现在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更加包容也更加混乱的社会,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但又只会接受同道中人。婚姻话题,不过是其中最混乱的战场之一,之后衍生出的种种情感、道德、经济利益都与婚姻挂钩。所以我不想结婚,但又在某种程度上想早点结婚,结束这混乱的思想局面,能不用再去思考这些问题。
然而恐怕,短时间内我还是无法结婚的。之前认识了一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然后发现自己“被小三”了,想抽身走又走不掉,因为被“不是处女就嫁不出去”的思想绑架着。难以想象,这种思想在我生活的浙沪地区广泛存在。大多数男性,就算他们嘴上不说,但心里其实也非常在意。
@echinoidea(25岁,男):结婚,想想就恐怖
结婚,是我从来都没想过的事情。这和我的自卑有关——我不认为自己能处理好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那些琐事。而婚姻前的恋爱,也是如此。身边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印象大概都是,“你这么有才华,写东西又好,人也好看,应该会有很多女朋友”,但其实恰好相反,我几乎没谈过什么恋爱,一次,两次?每次也都很虚幻缥缈,一两个月就结束了。原因是她们都感觉和我在一起是个挺无聊的经历,被我吸引,和我做朋友很容易。但作为恋爱对象的话,太云淡风轻,成天飘在另一个世界,感觉像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心里爱得很深,又几乎没有任何表现。结果就是,大学四年,我只给身边的人留下了一个“从来都不会发脾气,性格真好”的印象。其实我的性格才不好呢,喜怒哀乐也全写在脸上,只是,我对大多数事情压根就不在乎,所以就谈不上生气发脾气罢了。
假如说恋爱中起码还有些难忘的美好时刻的话,那么婚姻,似乎是一种对美好时刻的终结。恋爱的时候,人们会希望每一次约会、相遇,每一段共度的时光,无论是什么形式,终归都会是一段完美的时光,但在结婚后,恐怕这些时光会越来越少。有可能,连你某天晚上上床之前有没有刷牙洗脚都会成为一个破碎的导火索,就更不用提更多的琐事——一日三餐,打扫卫生,水电费,可能还有买车买房缴纳保险什么的,以及因为婚姻而扩大的人际关系……我不认为自己能处理好这些事情。一个人生活,这些琐事怎么糊弄过去都行。婚姻的话——除非能找到一个同样以无所谓的态度将生活琐事抹过去的人,但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的话,婚姻对二者来说又显得没有必要。
在情感上,婚姻也更显得像是一种束缚。未来,假如她不喜欢我了呢?假如她又喜欢上了其他的人了呢?我更愿意用一种随意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爱怎样就怎样。而婚姻却似乎用一种形式束缚住了两个人。结婚让每天的房间里都会多出一个相同的人,不断循环的日常生活,可能生儿育女在很多人看来算是个新起点,但它也只是让空间变得更加拥挤……这种生活必然会让我感到恐惧。
@从一到一(男,32岁):“鼓吹”不婚何尝不是一种咒语?
谈论婚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日常的周遭,被各种重复的广告语轰炸着脑垂体,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咒语。同样,谈论婚姻,就像谈论一个咒语,“婚姻是坟墓”、“婚姻是围城”……我们已经无数次被它诅咒。以至于,我们断定婚姻制度即将消亡,用来支撑这些观点的是持续上升的离婚率以及婚姻制度与现代社会(或女性独立)的冲突。数字当然不容置疑,宏大而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同样言之凿凿。根植在内心深处,人必须结婚生子的观念是一种咒语,鼓吹不婚何尝不是另一种咒语,这些咒语可以蒙蔽人真实的渴望与需求。
但,婚姻是一场非常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辆已经开出的列车,数字与宏大的理论似乎就只是指导我们该选哪一节车厢,至于选择与谁同座或独坐,到站之后是否下车,全赖每个人不同的境况做出不同的抉择。
之所以,发出以上种种装腔作势的论调,是因为,作为一个已经有多年婚姻生活的人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婚姻生活的日常并不是将人生固化的一个过程,相反它足以摧毁我们先前种下的咒语或重建出另一种“咒语”:我与妻子在结婚前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多年,结婚的仪式并没有直接给我带来强烈的进入“围城”的心理冲击,如今回忆婚礼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我如提线木偶般被仪式摆布。
在婚礼结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也才突然觉察到,所谓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甚至家族的结合,两方的家庭事务,一层层慢慢剥开,侵入我们各自原本看似不相干的生活之中,这是摧毁(有时摧毁的是我对人性固有的认知);而重建起来的是,在走向不确定未来时,暂时提供的一种保守的、安宁的出口,对我来说,它是重要的。在我个人看来,婚姻是一种妥协与退让,得到了自己现在认为重要的,就会失去以前认为重要的。
@阿文(女,30岁):闪婚闪离之后,我很难再有结婚的冲动
自小算是漂亮女生,追求的人不少。可能潜意识里也是仗着自己漂亮,恋爱中总是各种作,作天作地。现在想来,每次恋爱,简直是奔着怎么散伙就怎么谈的,似乎根本不想让那些恋情有结果。工作了几年觉得没意思,辞职边打工边旅游,晃晃荡荡了两年。一眨眼,等到我想安定下来的时候,发现原来熟悉的朋友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
其实我自己并非一定要结婚不可,但禁不住家里催促。27岁的时候,跟当时相恋不久的男友迅速领了证,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闪婚”吧,从认识到结婚不过三四个月。领证之后,就在办婚礼的前一个月,他在酒吧打群架,把对方一个人打成了重伤。那次事件让我惊觉,我对这个即将要走入婚姻殿堂、一起度过余生的男人,了解多么微乎其微。他在我面前总是温文尔雅的样子,我甚至不知道他有夜里去泡夜店的习惯,更不知道他会如此暴力,为了一点口角之争就大打出手,打到对方送医抢救。
最终,双方两个家庭坐到一起,协调之后决定协议离婚。这段闪婚闪离的经历,让如今的我对婚姻更加谨慎。心动总是容易的,激情总是强烈的,恋爱也总是美好的,但婚姻,是另一件事。我不缺暧昧,不缺心动,也不缺恋爱,但却很难再有结婚的冲动。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我希望结婚是出于完全的爱,并非任何外在条件或者所谓“正确”的人生轨道。
演员金士杰有段流传甚广的台词,说结婚“不应该为了父母亲,应该是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地去结婚。昂首挺胸,好像赢了一样。”
如果我会再结婚,我希望自己是这样昂首挺胸地,像赢了一样。
电影《剩者为王》中,演员金士杰一段流传甚广的台词。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宫子。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责任编辑:郭绮)
结婚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