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在之后几天的新闻中,各大媒体纷纷赞扬取消高考加分政策是教育公平的一大进步:“全面取消5项加分项目,让高考更公平”、“分数冰冷但平等无比炽热”、“高考公平,前景可期”……这些隆重的字眼所透露出的乐观情绪,无不在明确表示,取消高考加分这项举措迈出了促进教育公平、选拔人才机制公平的一大步。
呼吁废除高考加分政策的声音早已有之,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14年底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而地方上的广东省在2014年已经开始执行,今年是再次强调和全面执行。曾经,高考加分政策被视为弥补应试教育制度缺陷的良方,是素质教育的一块试验田,而后来为什么它在执行过程中会成为饱受批评的众矢之的?
1、加分——捏在少数人手中的礼物
高考加分政策设立的最初目的就在于促进高考这个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性。但是显然,它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味,在近几年越来越为人诟病,成为让天平倾倒向少数人的“漏洞”。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原因是增加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能够在其中投机取巧、钻空子走捷径的机会,比如加分造假,比如在省三好学生评比中动用关系、金钱等手段。由于评定高考加分资格掌握在地方行政部门手里,在“多考一分刷掉千人”的高考体制下,一些掌握着金钱和权力的人不断托关系、走后门,把金钱和权力变成换到高考录取优惠权利的“资本”,广大的中产家庭只能付出更大的努力与这种不公平的违法行为相抗衡,而工农子弟更是望尘莫及。
权力腐败是取消加分政策呼声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仅凭取消加分政策能起到多少作用呢?徇私舞弊问题的根子是在钱和权被滥用上,取消了部分加分政策,还有民族加分,还有自主招生。难道这些政策也要像这些加分政策一样,被钱权钻出窟窿眼儿,千疮百孔,黑了臭了,再匆匆收场?也有不少人提出要整顿乱象,规范政策的实施。但显然,整顿整不完,空子照样钻,如果靠整顿能解决问题,加分政策就不会以被取消的方式告终。
加分政策变味的第二个原因不在于刻意对政策的操控,而是在加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天平已在悄然倾斜。2014年起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的趋势已然明了,在这之前的2012年,陶行知研究院教授董美英和安徽建筑大学教授程家福做过一份研究《谁是高考加分政策的受益者———基于2012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 下面两个表格摘取自这份报告:
可以看出,加分政策向重点高中、优越家庭的倾斜不是一般的大,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里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遥望远方,瑟瑟发抖。从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来看,高考加分已经异化为了强势阶层的特权和福利,使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不均。于是,在经济上取得优势的群体,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会继续扩大优势,进而获得优秀的知识技术和文凭,下一代可以维持和继续提升经济和社会地位。
正所谓“卵巢彩票”,你出生在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那在教育上也赢在了起跑线上。现在,学习奥数或者艺术,都需要一笔不小的投资,父母想要孩子对一条路能走上人生巅峰,只能先砸钱。而奥数或者艺术行业又会哀叹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奥数和艺术的,真正从事奥数和艺术人才在这个时代乏善其陈——真正阻碍其发展的,不是急火攻心的父母和疲于奔命的孩子,而是背后金钱差距下处于阶层下层所面对的深渊。
总之,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初衷再良好的政策也会被改造成更有利于上层阶级的政策。更何况,加分政策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而只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延伸。比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其中的考试生接受的难道就是素质教育了吗?非也,那不过是在另一个战场上的应试教育,它和高考的区别只是在于把准入门槛提高了。
2、暧昧——加分政策真的完全消失了吗?
几乎与教育部同时地,北大清华发布了招收奥赛学生的讯息:北京大学3月20日晚公布的首届“数学英才班”招生简章中,招生条件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取得优异成绩者;或者有数学特长,并在国内外数学专业相关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而清华大学首次公布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招生办法里,也提出入围学生中,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免试,也无需参加高考即达到清华录取要求。
有人质疑这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吗?符合,因为这不是高考加分,而是属于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范围。在大学自主招生的政策中,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如奥赛获奖)可以获得报名资格,通过笔试面试后就能享有不同幅度降分录取的权利,对有志于报考特定大学的考生来说这和高考加分政策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考加分政策完全消失了吗?其实并没有,除了民族考生加分等“身份”型加分政策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部分地承接了原有加分政策的效应。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同学表示,“虽然没有高考加分,但如果学科竞赛获得一些奖励,在参加包括高校自主招生的时候,还是可以为自己‘加分’。”高考加分政策的取消影响到了自主招生战线的“生态”,许多家长担心竞赛学生全部挤到自主招生这条名校通道,不仅把竞争拉扯激烈,而且更担心他们的到来把“门槛”给拔高了,于是纷纷拨打试点高校招生办的电话,咨询今年的自主招生政策。
此外,教育部正在推行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另一条隐蔽的战线,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成气候。一旦全面铺开,想必又会引起社会各界对其公平性的质疑,就像曾经的加分政策、如今的自主招生政策所受的质疑和批评那样。
这些超脱于高考应试之外的弹性选拔政策,都因为其中或显性或隐性的门槛而受到人们的质疑——有门槛,还能算是起点公平吗?
3、唯分数论——踩不稳的高跷,够不到的天梯
现在,让我们暂且撇开越来越让人诟病的高考加分政策不谈,回到高考应试的原点来思考:取消高考加分,靠纯分数来争高低,真的公平了吗?
君不见,支撑着高考分数之后的,是精力,是金钱,是青春——衡水模式作为能加强应试技巧的榜样而倍受推崇,价格不菲的补习班长盛不衰,重点高中因掌握着优质师资环境和经验而能更加集中地笼络优秀生源,教育资源的天平仍然在向这些地方以及少部分人倾斜。而落到每个家庭身上,家长腰包里的钱还是会哗啦啦地向集中地优质资源、教育机构流淌,学生还是在题海中疲于奔命,背负着命运的压力一遍遍机械地重复,而金钱,还是能去撬动外国留学等更多机会的大门。而除开211、985外的大学,对命运的改变又是微乎其微。最终在社会上呈现的结果,非富即贵的大多数仍在非富即贵,疲于奔命的大多数仍在疲于奔命——不敢说唯分数论是否加剧了贫富差距的继续拉大,但起码,唯分数论改变不了阶层固化,也赢取不到“公平”的美名。
再来看一组数据,这是在教育部门户网站上2010、2013、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里摘取的数据:
2010初中招生人数1716.58万人
2013普通高中招生人数822.70万人
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人数748.61万人
2010上初中的孩子2016年高考,所以在这个年临段同龄人中,上过初中的孩子43%的比例能上大学,而这些孩子中48%上了高中。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连高考的门都摸不到,加分政策是否变化与他们完全无关。而早在2006年,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这个比例在后面的年份中还在拉大。
所以,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高考以及对高考各种政策的调整始终是那一半能上得起高中的人的游戏。而另一半大多是农民和工人的孩子,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他们早早地步入社会外出打工、结婚生子。还记得今年年初时的“冰花男孩”吗?当这样一批 “另一半”出现在大众视野时,贴上的标签是心疼、同情。就是这样,他们不会出现在你的竞争对手的名单里,也不会出现在你未来的职场同事里,他们的出场方式可能是你家楼下的快递小哥,可能是被称为“残酷底层物语”的快手,也可能是出现在讨薪的新闻里。在初次分配教育资源时,他们就已经落后了,连一杯羹都没分上的他们该拿什么去竞争?加分政策不属于他们,自主招生他们也无需了解,在他们面前,我羞于谈论高考公平。
公平,不是一场搬弄上层的游戏,而是动其筋骨的博弈。没有一个阶级不关心“教育公平”的社会议题,与其把我们关注的焦点放在加分政策上,不如放在更为根本的教育资源分配上。真正的公平能否被期待?取消了高考加分后,我们离同一条起跑线还有多远?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L。来源:思行学社。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