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能靠吹,5亿人的家庭医生在哪里?-激流网

改革不能基本靠吹。日前新华社发布,中国5亿人有家庭医生,瞬间引发网友群嘲,微博接力互相询问,竟然找不到朋友有幸名列“5亿人”之中,莫非我们拿了一个假的身份证?

观感不堪,调查更不堪,在微博 @全民话题 发起的调查中,98%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没有……传说中的“5亿人”究竟在哪?号称覆盖35%国民,怎么连2%的调查数据都撑不起?

尴尬之余,卫计委回应了:一是家庭医生签约数字没有问题,是统计上来的。二是服务还要陆续跟上,请给时间。三是卫计委的相关司局近期将对这一新闻热点进行回应。(科技日报)

这么一说就有谱了,要不怎么观感不对,原来是“统计”上来的,这统计口的公信力,分省的GDP能加出好几个中国来,注水几乎已成常态。

如果这个家庭医生的签约率跟业绩考核挂钩,那肯定是蹭蹭的。据一些网友爆料,很多患者偶尔去社区医院拿个药,登记一下电话号码,就稀里糊涂的“签约”了,然而到底谁是他的家庭医生?享受过什么家庭医疗服务?恐怕一样都说不上来,但是医疗机构的统计数据已经上来了。

为什么大家的观感不对,你签完约偶尔打个电话回访一下,问问病情好转没,也能刷刷存在感,别让患者忘了自己还有“家庭医生”这回事,也不至于调查结果这么尴尬。

正如卫计委承认“服务还要陆续根上”,实际上更不客气的评判早就有了,根据财经杂志等媒体在基层的调查,“只签约不服务”的空壳家庭医生,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在上级指示和实际条件夹缝中的常态。

完不成签约率,上级要扣钱,社区医院不得不快马加鞭。然而签完了约,却根本没有人力物力去履约,签约医患比高达4000:1,上门随访什么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社区医院又是著名的人才洼地,根本没几个医生也没什么水平,这都不是能立竿见影拔高的。

要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很好,但是要货真价实地配套,别只玩数字游戏,先把人财物的资源普及下来,再把患者推下来,不行吗?长期以来患者小病也要去大医院,已经形成了基层医院空壳化的恶性循环,像样的医生都在大医院,社区医院除了打针输液不会别的,不扭转这个大背景,直接把患者推给社区,是不负责任的。

“家庭医生”是个高大上的名词,国人只在欧美影视剧上有过概念,我们的接轨版居然是这样,当然也令公众感到货不对板。

做不到,吹大了,承认错误就好,卫计委的回应还算实话实说,而一些迫不及待洗地的“专家”却令人汗颜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称,“中国的家庭医生是赤脚医生升级版,和国外私人医生根本不一样。”

这说啥呢?您是帮忙呢还是添乱呢,咋把“赤脚医生”给抬出来了呢?

虽然用词不雅,但是李玲教授还是给出了一些干货的,譬如严正辟谣,不要指望家庭医生能看病,国内的家庭医生主要是为来百姓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以预防为主的,一般不提供上门服务。

“家庭医生”不能看病,那叫什么医生呢?不提供门对门服务,又扯什么“家庭”呢?——咱光玩概念,不用兑现的吗?

按照一般理解,家庭医生起码得是个全科大夫,即便不精通专科也能分分诊,懂得该往哪个医院和科室转,一些头疼脑热小毛病,也能开出几方药,免得都跑到大医院添堵……结果弄来弄去,只有一个“预防”功能?

社区医院也是医院,不是百度百科实体店,百姓闲的蛋疼,没毛病跑到医院来“预防”一下?

群众再缺乏医学知识,也不至于理解到这么邪乎,这“专家”的科普比老百姓的直观感受还不靠谱。

当年的“赤脚医生”可是管瞧病的,水平怎样先放一边,如今的“家庭医生”却成了“预防为主”,连病都不会瞧了,这能叫“升级版”吗?“阉割版”吧。

医改很难,但是做数据很容易,希望管理部门克服诱惑,不要陷入投机取巧的捷径中去。只有切实解决了患者的问题,才是政绩,否则只会留下笑柄败笔。

有没有“家庭医生”不重要,百姓也压根没那么高要求,不如切实提高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和医生配置,以实际效果吸引患者前来就诊,不要拔苗助长。

百姓没指望一对一服务,咱们也别吹那个牛,把精力放在实事上,哪怕一点一滴改善,也比这些立杆不见影的大跨步要好。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改革不能靠吹,5亿人的家庭医生在哪里?-激流网(来源:纸上建筑。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