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一度甚嚣尘上的“选择北大还是港大”的讨论已经没有那么热烈了。传说的几十万奖学金对大陆学子的吸引力也早已不如以往。回想起我在香港读博士的那些日子,我一直想写下一些文字,却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可能是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敢承认自己曾走错的路。现在,在朋友和察网编辑的鼓励下,我还是决定把这一年半的见闻付诸笔端。毕竟,每个人都应当面对现实,对自己说真话。
网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在港大读了一年之后,退学重新考上北大。而我和她不同的是,我退学之后没有再读书。那么,香港的大学到底有哪些真相,让我们选择放弃呢?
一句话,就是:“我被骗了!”
香港的诸所大学虽然在世界大学排名上比大陆绝大多数大学靠前,但是,这个“排名”其实是可以刷的。发表论文数、学生来源的多元化,都是排名参照的依据。学校可以出资让业界名教授将一些论文以本校名义发表。此外,学校还提供高额奖学金,招收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我所在的系所,就有两个来自中东和欧美的学生,他们从不和大家交流,也不知道研究什么。对学校来说,可能他们的存在就是价值所在。这就是我所在系所的办公室。
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乌合之众,聚集在系所的办公室里,从不见他们看书或者做什么研究。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在煮饭。因为办公室没有炒锅,只有微波炉和电饭煲,我有一次看到两个女生试图用电饭煲制作番茄炒蛋。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省下奖学金——食堂吃饭很贵。各国饭菜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不流通的办公室里,令人感到阵阵恶心。“毕业遥遥无期”这句话在这里是最适用的,很多人在这个系所已经呆了四五年。满了三年之后,学校不再发给奖学金,不清楚他们怎么谋生,但是他们依然留在这里,等待满八年之后,就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办公室里看不到多少书本,反而堆满了大家宿舍放不下的杂物。
大家讨论的话题,主要是如何融入香港,以至于“融入”这个词现在还让我感到恶心。融入的方式,自然是学会广东话。虽然来之前,我们都考了雅思,声称学校英语授课。但是实际上来了之后,课程基本都是广东话的,研究生以大陆学生为主,每年都要抗议一阵,然后改成普通话授课。听了一些教授的报告,用英语的,这些香港人的英语水平也实在不敢恭维。有些课程人很少,只有四五个学生,还有不少人迟到。
作为博士生我需要选学一些课程,但是这些课程都基本没有任何难度,有些在国内本科时候就已经学过。导师很少见到,而且研究方向和我不同。每次见面,他总是那么几句话:“这里有很多大陆看不到的书,你可以先看看。”“香港的交通真是方便,太方便了。”后来离开时,我告诉他:“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搞反动的。”“香港的交通一点都不方便,我在国内出门都是开车,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方便得去了!”
校园里,时时刻刻显得非常high,似乎要体现出嗑药般的兴奋,才像大学生的样子。据说每个本科生都必须这么做。
这气球上的“撸”字,让人浮想联翩!
作为博士生,我还作为助教,给本科生上过一学期的课,课程内容我记得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的介绍。考试就十道选择题,识记层面的,好几个人只考了10分、20分。香港有八所大学,学生大多数来自本地,可见升学率很高,有这样的学生也不足为奇。大陆的高考状元和这样的同学为伍,却要强求他们适应,这很难。学校里到处挤满了人,都拿着电脑,最好是苹果电脑。这是这里的人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至于学术,那就没多少人提起了。
“四十八万奖学金”是早些年港校吸引大陆学生的利器,也是一个最大的骗局。频繁出现的香港高校内地学生自杀事件[i],媒体报道为“学业压力”、“不适应社会”等,很多都与奖学金机制有一定关系。
去香港之前,我并不清楚奖学金到底是如何发放的。去了之后才知道详情,当时心里就一个想法:“卧槽,我被骗了。”
我所在的香港XX大学博士生,每个月可以领到13500港币的奖学金,合计可以领取36个月。听起来很不错,其实却远远不是这样。
首先,我们每个月都得交学费,3508元,在发奖学金的时候直接扣除。这样,奖学金就只剩下10000元了。(零头抹掉了,为了大家看起来方便)
然后,我们得住在宿舍,或者租房。宿舍的价格计算方式因人而异,有单间也有双人间,最低的2500元一个月,而且随时会被学校以调整宿舍为名赶出去。我同系的一个女博士生就被两次突然通知搬出宿舍。学校甚至不允许本科生假期把物品放在宿舍,需要大家组织起来另租房子存放被子等物品。宿舍的空调也需要购买电卡才能开,而电卡是如何扣费的,谁也不知道。住在宿舍,不能炒菜,每天在食堂吃饭也是一大负担。
图为学校宿舍
为了少受些盘剥,我选择了租房。香港人将房屋分成有电梯的和没电梯的两种,有电梯的叫“洋楼”,一套40平米的单元房可以分割成三房一厅,每人所使用的面积大概在4平米左右,租金3000-3500不等。
图为我所在的XX大学学生较多租住的区域
我租的是没电梯的“唐楼”,住在四楼,不算高,小房间加上独立卫生间,面积有11.5平米,每月2200元,加上电费2500左右,很是合算。但是酷爱“融入”的大陆学生舆论非常看不起住“唐楼”的,说这样的房子不够“融入”香港主流社会。因为,这房子外观比较丑。
但是经过我的布置,房间内还是挺温馨的。因为打算住三年,我还买了些家具。
图为我租住的房间
这样,我的奖学金还剩下7500元了。看起来很多,对吗?但是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我还得吃饭。如果一天吃三餐饭的话,我至少需要支付80元。这个可以被洗地的解释为“人工费贵,城市发达的表现”。而那些食物的味道,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我也可以去超市买些吃的。香港的超市和便利店都属于李嘉诚家族的人,采取的是垄断经营。方便面十多块一桶,矿泉水6元,可乐8元,方便面十几元,速冻包子之类30多元,一个一次性打火机就要6.2元。
菜场的菜价跟超市相比便宜一些,但是不知道为何,在香港豆腐似乎是一种特别高端的东西。几块豆干,就要十多元。猪肉明显是添加瘦肉精的,猪皮上面就全是瘦肉了。所以我都是在周末去深圳买点肉回来,冻着慢慢吃。吃饭一个月3000吧,还剩4500。
号称无比方便的香港地铁,也以无比昂贵著称。从罗湖口岸到我所在的XX大学,就要30多元。我的住处去学校仅两站,要2.7元。乘坐巴士就更贵一些,大概3元多吧。加上周末还要出去逛逛,一个月就要500的交通费了。我还剩下4000元。
此外,还有电话费和上网费。传说中香港电话费极其便宜,其实我用起来和大陆的差不多,一个月一两百,除非你只给本港的人打电话。但是大陆不可能有一种只在本市内通话的套餐,所以没有可比性。我用的网络套餐100元一个月,网速曾经比我家的中国电信快一些,但现在中国电信已经免费提速到100M,远远超过当时香港的套餐了。通信费一个月就算三百,我还剩下3700元。
此外,我还得买日用品,各种杂物,还需要支付往返家中的机票钱,所以,奖学金只是保证我能过上一般的生活,绝对不像传说中那样,一个博士可以养活一家三口。而香港街头那些免税的名牌产品,我也不可能买得起。
然而,陷阱还在后面,就是,学校对博士生的设定是:没有一个人能在36个月内毕业。
没有毕业,自己还得掏钱交学费,依然要租房,依然要吃饭。我那时的导师就告诉我,他读了五年才毕业,最后一年,吃的是发霉的米……而我在离开的时候,我暗暗笑道: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术水平,你为什么非要得到那个学位呢?祖国大陆这么多地方,有上好的东北大米,你为什么不吃呢?
学校还有另一个设定:如果是本科生,你可能拿不到第二年的奖学金。因为拿到奖学金必须每门功课都达到某一个分数,学校可以人为压低某些人的分数,省下这笔钱,反正你已经来了,你也是骑虎难下……于是,一些家境一般的大陆学生,又委屈,又无奈,就只好自杀了……
图为2015年2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硕士生跳楼身亡现场
综合学校的种种迹象,我在2012年初,提着我的箱子,离开了这所学校,回到了家乡的怀抱。
(作者:王小钰。来源:察网)
港大、中大、科大教师水准基本可以看齐美国三线名校、欧洲二线名校。本地本科生源质量较低是实情,但前来攻读研究型硕士、博士的大陆学生素质总体良好。“出资让名教授以自己学校名义发表”更是极少案例。
作者超过一半的篇幅基本都在吐槽奖学金钱少、香港物价高,视野之窄、格局之小,的确不适合在中文大学读博士。(你拿英美哪个学校的奖学金,不要把其中小半拿来付学费?感觉作者完全不做横向对比,信口开河)
港校早已退去光环,但仍不失为欧美澳之外一个质量、性价比都不错的选择。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如果笔者非要说自己被骗,只能说不了解情况把奖学金当成了发财金,所以感觉落差太大。但港校博士毕业难确实实情,美国也不易吧?
摆正心态,不要期望通过读书发财,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失落感了。
毕竟大部分大陆的学生还是顺利在香港的大学毕了业。
辍学,跳楼的极少。即使是大陆的高校,每年,甚至每个月都有学生辍学,想不开的。
摆正心态,不要期望通过读书发财,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失落感了。
毕竟大部分大陆的学生还是顺利在香港的大学毕了业。
辍学,跳楼的极少。即使是大陆的高校,每年,甚至每个月都有学生辍学,想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