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一片,虽然也可算是反映了我军历史上英勇作战和后来烈士认定过程中的某些曲折历程,但在总体上还是明显抄袭美国好莱坞战争影片的表现手法,迎合当前一般观众的娱乐性口味,缺乏较高的立意。从导演角度上看,虽然采用了大量现代高技术含量的表现技法,但仍然无法掩盖其最基本的缺陷——故事结构上的单薄。

为什么说冯小刚的《集结号》剧情单薄-激流网

从对历史和战争的理解方面来看,编导者显然是处在比较浅薄的层次上去理解战争和历史。当然这个问题论述起来见仁见智,而且很容易“泛政治化”,观众各有各的理解,不谈也罢。就说一个很小的细节:影片中大量出现“弟兄们”的称呼,看似亲切,其实严重脱离历史背景。在那个年代,共产党的军队里,“同志”的称呼是最高尚最亲切的,许多国民党士兵解放过来之后,对“弟兄们”的称呼甚至认为是一种歧视,要求对他们也应该称“同志”。这是那个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特殊场景,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真实。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一般人对“同志”这个称呼的反应比较淡漠,所以不少影视作品中把这个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细节都给抹杀了,《集结号》也是如此。不多说这方面了,毕竟《集结号》带着故事片的帽子,不能按纪录片来要求。

不牵涉政治历史等等方面的因素,《集结号》在战斗场面与剧情的关系处理上非常单薄幼稚,反映出导演并不真正理解战争片的表现规则。

故事电影如何反映战争和战斗场面,最简单的一个基本原则,不能脱离剧情去为表现而表现。战斗场面的表现是一种手段,剧情的演进才是根本目的。要使观众通过影片对战争和战斗感到震撼,并不需要从头到尾的炮火连天血肉横飞。举个例子:《莫斯科保卫战》中那个若干战士冒着牺牲危险传口令“标尺八十!”的片段,画面上就没有大量出现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场面,但一个接一个的战士在传口令,一个倒下另一个接上,令观众感受到的战斗紧张感可谓是淋漓尽致。为什么离了血腥场面还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战斗的紧张感,关键作用就在于这个片段的剧情演进,调动起了观众的想象力。而那些残酷的血腥场面,如果不能与剧情演进紧密结合,则只能给观众以感官刺激,调动不了想象力。

而《集结号》中的战斗场面,与剧情的演进缺乏有机结合。《集结号》中激烈的战斗场面主要有两大段,在编剧的角度上,这两大段都有一个合理的结尾,本应该通过战斗场面的演进,将剧情自然地归结到结尾上。但是,虽然编剧设置了合理的结尾,但实际影片中的战斗场面却没能有效地将观众的注意里吸引到结尾上去,这就不能不说是导演对战斗场面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十分单薄和幼稚了。

结尾一是枪杀放下武器的敌人。这应该是责任者经过战斗后高度愤怒失去理智的结果。但前面的那大段的战斗场面,却无法令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这种高度愤怒的积累和演进。场面打得很激烈,剧情的演进却很单薄。举个例子,苏联电影《湖畔奏鸣曲》中,也有一场类似的杀俘情节。在杀俘出现(段落的最高潮)之前,有大量的铺垫表现战斗过程的跌宕起伏,一名军官为拯救一群纳粹少年兵而要大家停止射击前去招降,结果被对方枪杀,这是战斗全过程中的点睛之笔,令观众的情绪随着战斗过程产生起落,剧中杀俘人物的愤怒积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最后的片段高潮到来时,观众的情绪会随着剧中人物的情绪而推进。而在《集结号》中,缺少的就是这种人物情绪的变化。

结尾二是阻击战的最后阶段,焦排长临死前说他听到集结号了。这本是另一个段落的高潮所在,应该反映出战斗的紧张残酷,给这些九死一生的老兵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幻觉。但是,前面大量的战斗场面,却没有表现出这场战斗越来越残酷、阻击越来越困难的感觉,最后的战斗与开始的战斗之间,没有一种演进的关系,只是战斗画面不同而已,表现不出战斗越来越紧张,阻击一次比一次更困难的情况。这样的表现结果,就极大地削弱了“听到集结号”这个高潮本应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

也举个例子:经典影片《上甘岭》,坚守坑道的全过程,从把敌人的炸药包推出去、消灭敌人火力点、老炊事员送物资、抢水直到最后坑道口被炸开还在坚持这一系列场面,给观众的感觉是坑道坚持越来越困难,剧情在从开始坑道坚持一步步演进,直到最后的高潮出现:“现在突围,就是逃跑!”人物的性格变化也从一开始不甘心坚守坑道,一步步演进到最后的高潮语言上。

对比之下,我就不能不说《集结号》战斗场面表现得单薄和幼稚了。

请大家指正。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什么说冯小刚的《集结号》剧情单薄-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为什么说冯小刚的《集结号》剧情单薄-激流网(作者:铁流。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