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罗曼蒂克」,只是很多人对民国时期风情万种的想象,在他们的想法里,民国自由风气大好,人人都享受着小资生活。但是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底层的一个个想着往上爬,上层的一个个道貌岸然。是的,民不聊生,不像很多人幻想中的言论自由、风情万种,民国就是民不聊生之国。

所谓“罗曼蒂克”,充其量不过是对民国时代的幻想-激流网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部电影的片名是在行将结束时出现的,而后才出现了那则剧情简介里提到的一幕:「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

葛优脱下帽子,伸开双臂,孤身一人接受检查,然后奔向香港。

所谓“罗曼蒂克”,充其量不过是对民国时代的幻想-激流网      这七个字在这里出现仿佛是一个分水岭,就好比3D版《一代宗师》当主线剧情全部结束后,片名才终于出现,而后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出现时说了一番「面子」和「里子」的道理作为全片的点睛之笔。「罗曼蒂克消亡史」也可分为两段,前面主线剧情就是讲的「罗曼蒂克」,后面陆先生坦然接受检查的画面则是「消亡」。

导演程耳讲述了近两个小时的故事,然后用这样一个剧情简介来概括一切,这时我们可以再去注意到它的另一句话了:「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当他对一切都不再提起劲的时候,他就会死去。包括所谓的「罗曼蒂克」。

「罗曼蒂克」是浪漫的意思,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浪漫,而是更多包括了那样一个阶层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茶楼里不能杀人,比如谈判时陆先生用白茶杯,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体面。

但是我们知道,当一件事需要用「体面」时,它就一定是需要掩盖什么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罗曼蒂克消亡史》和《上海皇帝》本质上的不同。

《上海皇帝》是在讲述上海滩大亨的发家史,尽管最终陆云生走下了权力巅峰,但是整个故事却是从陆云生的正面立场去讨论的,观众在观看并且理解这样的故事时,会不由自主认同江湖仇杀的价值观。

《罗曼蒂克消亡史》则不然,说是「罗曼蒂克」,但仔细看看体面下的是什么?是动辄用他人妻子来要挟,最后虽口头上承诺让人离开却暗地里意图杀人灭口。开头的这个故事于主线并无直接联系,却一针见血地反映了这样的「罗曼蒂克」的本质就是为何物。

所谓“罗曼蒂克”,充其量不过是对民国时代的幻想-激流网

作为主线,小六在故事里不断被各种男人拥有、并且被各种男人抛弃,人们垂怜她的美色,她可以风姿绰约却也会变成泥淖污浊,这一切都只看男人的兴趣。

故事还有这样一个男女关系的产生——戴先生喜欢吴小姐,便利诱吴小姐的丈夫去云南,而强娶吴小姐。(这个故事的原型显然是戴笠和胡蝶,而「吴」和「胡」在上海话里是很接近的。)这一点都不罗曼蒂克。不罗曼蒂克的同时还显示着在上海,陆先生的上头还有人,那是正面权力的象征。

所谓的「罗曼蒂克」,只是很多人对民国时期风情万种的想象,在他们的想法里,民国自由风气大好,人人都享受着小资生活。但是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底层的一个个想着往上爬,上层的一个个道貌岸然。是的,民不聊生,不像很多人幻想中的言论自由、风情万种,民国就是民不聊生之国。

当电影将「罗曼蒂克」撕开给我们看的时候,它自然就「消亡」了。

值得注意的是,《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英文名是《The Wasted
Times》,翻译成中文则是「被浪费了的时代」。故事很清晰的时间线是1934-1945年,这一段时间里日寇来袭,上海沦陷,开篇就表明了「淞沪战争爆发前夕」的背景,但是这群人究竟都做了什么?

什么都没做,被这群人浪费在了你争我斗、卿卿我我上了,浪费在了所谓的「罗曼蒂克」上了。

不由让我想起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故事发生于虚构的空间,张大春却以一句「唯浅妄之人方能以此书为武侠之作」暗示众人这样的故事曾真实发生过,在那部小说里明面上处处以国民党为正统,「国府避秦」的言语不绝于耳,但小说里描述的却是老头子(即蒋介石)与戴笠等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天下苍生,直接扒开了民国的那层皮。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因此关于「罗曼蒂克」,充其量不过是大家对民国时代的幻想,对那个身着旗袍的女人的迷恋,对那个温文尔雅的男士的敬仰,却没有真正去思考过,在这些背后潜藏着的,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世界?程耳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罗曼蒂克」,不值一提。

(作者:孔鲤。激流网摘选自《<罗曼蒂克消亡史>:一切不值一提》一文。首发于“书林斋”)